海南周刊 | 一生一木一世界 马龙潭痴迷花梨收藏三十载

[知识] 时间:2024-04-30 20:47:2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29次

原标题:海南周刊 | 一生一木一世界 马龙潭痴迷花梨收藏三十载

文\海南日报记者 李梦瑶

那是海南一张镂空雕有松鹿纹、呈鼓腿膨牙之势的周刊四柱架子床。清中期的生木世界某一天,当工匠在一刀一划中看着它逐渐成形,马龙迷花该是潭痴怎样的欣喜与得意?

那是一把曾被人反复摩挲、包浆温润的梨收官帽椅。百年前,藏载当它被摆入某个大户人家的海南厅堂中时,是周刊否也承载了后者对功名仕途的无限向往?

海口椰海大道129号,马龙潭黄花梨艺术馆。生木世界望着眼前这些收藏多年的马龙迷花黄花梨藏品时,海南省收藏家协会会长马龙潭常常会感到恍惚。潭痴

他把这些想象,梨收称作与时光、藏载自然的海南对话。

“你看,这些纹路自然天成,既有似鬼脸、鬼眼之印记,也有重山叠嶂、连波叠浪,实在妙不可言。”在马龙潭看来,黄花梨具有独一无二的天生美感,工匠的因材施艺如同锦上添花,而能历经数百年遗存至今,更是物缘之奇、时人之福。

马龙潭鉴赏花梨藏品。

沉浮海南收藏界三十余载,马龙潭与黄花梨的缘早已浓得化不开。如今,他为2000多件遗落“沧海”的海南黄花梨建起一个“家”,期待着让更多人发现花梨之美。

木雕人的一见倾心

马龙潭与木头结缘,几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出生于“世界木雕之都”浙江东阳的他,从小闻着木头的清香味长大。长大后,马龙潭拜当地一名老艺人为师,从此便一头扎进了木雕这个古老行当。

木雕是个精细活儿,从选料、出坯、修细,到打磨、上光、组装,整个过程短则数天,长则数月。尽管每天守着一堆木头,从早到晚反复操练,但他并不觉得枯燥,“流程相对固定,但每件木雕作品的创作并非千篇一律。”

马龙潭一直谨记师父的教诲——木雕创作以“三分人工、七分天成”为原则,要用心探索木头自身的纹理、颜色、层次和结构,因材施艺、依势而造,挖掘出不同特质木材的天然野趣。

在他看来,那是一个发现美、创造美的过程,非常有意思。

而这也意味着,找到好的木材原料尤为关键。好在见得多了,马龙潭渐渐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无论是见过或没见过的木材,一上手便能掂量出好坏。

马龙潭黄花梨艺术馆一隅。

1987年,带着这门手艺与对未来的憧憬,木雕学徒马龙潭被“十万人才下海南”的热潮推动着,成了第一批“闯海人”。当时,海南流行在家具上雕刻装饰花纹,不少人会自带木料找人加工。登岛不久,他便在海口一家家具厂找到了木工的活计。

打工的日子波澜不惊,直到一天,有人送来几块木材想做成家具。

“拿到手的那一刻,真的眼前一亮。”马龙潭从未见过花纹如此特别、清香如此沁人的木材,当他拿起工具刨锯凿钻时,更明显感觉它比其他木材材质要硬,“将刨下的木屑丢进火炉,火也能生得特别旺,说明它的油性强,不上漆、不打蜡也能拥有琥珀质感。”

“简直是制作家具和雕刻工艺品的绝佳原料!”马龙潭暗暗叫绝,赶忙追问,这才得知此木名为海南黄花梨。也正是从那时起,这个来自东阳的木雕人对海南黄花梨的痴迷便一发不可收。

从木雕人到收藏行家

让马龙潭一见倾心的海南黄花梨,早在唐宋时期便已被达官显贵、文人墨客视为珍玩。然而在遭遇长期过度采伐后,能用于制作家具的海南黄花梨大料消耗殆尽,以至于人们对其认知也日渐式微。

马龙潭收藏的民国海南花梨床。

“不少人从山里将它砍了当柴烧,即便拿去卖,每斤也不过一两元甚至几毛钱。”将海南黄花梨的模样印在脑子里后的那些年,马龙潭常常能从一些犄角旮旯搜寻到它们的身影——

某户人家的旧宅横梁、某幢即将拆迁的民房门窗,或随意丢在乡下院子里的犁、牛轭等农具。显然,大伙只是把海南黄花梨当成了一般的本地木材,并未真正认识其价值。

这让马龙潭不禁扼腕,只要有机会,便开始四处搜罗旁人眼里的那些“破烂木头”。

马龙潭黄花梨艺术馆展厅一角,一把斑驳发白、毫无光泽的木椅,在周遭一众光彩照人的器具衬托下,素净得几乎算得上是“灰头土脸”。“你看,这像不像是一把农村人家最常见的木椅?”马龙潭蹲下身,轻抚椅背上磕碰的几处缺口,“起初,我也这样以为。”

但他还是不死心,依旧花钱将这把“破烂木椅”从一户村民手中买了下来。回来后抱着翻来覆去地看,看花纹、看色泽、看工艺,最终,果然透过斑驳陆离的表层发现了黄花梨独有的花纹,并通过椅背上雕刻的鹿纹判断出,这是个清中期的老件。

“别看它如今没了润泽感,只要勤加抚摸、棉布擦拭或稍作打磨,依旧能重焕光彩。”在马龙潭看来,这正是黄花梨的魅力所在。

2000年前后,嗅觉敏锐的大批外地商人涌入海南掀起花梨热,沉寂数十年的海南黄花梨也终于迎来“二度春”。凭借独到的眼力,马龙潭四处搜罗到一批海南黄花梨成品、半成品和原木“遗珠”,也渐渐由工艺雕刻师转型成为收藏行家。

从“私人珍藏”到“社会共享”

收藏是个高门槛的活动,眼力、财力缺一不可。

马龙潭采取的办法是“以商养文”——创办木雕厂、装饰公司,再将刚刚挣来、还未焐热的钱,一笔笔拿去换藏品。因为求珍若渴,他没少挨家人抱怨,也干过不少“疯狂事”。

马龙潭收藏的瘤疤聚宝盆。

2007年某日,马龙潭在海口一处工艺品市场闲逛时,一眼便相中一个用花梨老料制成的木碗。店家开价1万元,那在当年不是笔小钱。囊中羞涩的他还价无果后回了家,当天晚上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次日天刚亮,一夜无眠的马龙潭直奔市场,将碗买下。

还有一次,他终于凑足了钱准备去买一件心仪已久的花梨原木,却发现后者被卖到了广东。就这么错过了吗?马龙潭并不甘心,提出加钱,最终让卖家将这块花梨原木追了回来。

究竟是什么魔力,能让人辗转反侧、一追到底紧咬不放?

“这块原木至少已经长了近百年,却不过成人大腿般粗,里面真正堪作‘材料’的‘花梨格’更比手腕还细。”马龙潭随手拿起一块花梨原木,与制成工艺品的花梨藏品做对比,“你看,每一件花梨都要经过几十上百年的时光才能长大成材,最终与我们见面,当然要好好珍惜。”

马龙潭的珍惜并不是将其收入囊中、束之高阁。在他看来,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艺术精品只有为公众所享,才能真正显示其价值。

2019年,刚刚当选为新一任海南省收藏家协会会长的马龙潭,斥资千万建起一处面积达2300平方米的黄花梨艺术馆,将耗尽半生心血收集到的2000余件海南黄花梨藏品悉数陈列其中。

“这些藏品跨越数百年历史,既有大件家具,也有手工艺品,每一件都具有海南地域文化特质,拼凑出的正是海南近现代的历史脉络与文化记忆。”如今,马龙潭黄花梨艺术馆已申报民办博物馆,馆主马龙潭也顺势向公众发出观展邀约:“无论你了不了解海南黄花梨,看过这些藏品后,也一定会像我一样为它们着迷。”(李梦瑶)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