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福宝一家三代​人只做一件事,到底是什么事?

[百科] 时间:2024-04-29 13:49:5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186次

  2019年初的贺福一天早晨,一对父子在一座新坟前祭拜逝者,代​底年轻人含着眼泪对着坟头行礼祷告:“爷爷,做件坝山脱贫了!事到事”

  这名年轻人叫贺福宝,贺福2016年大学毕业做了一年西部志愿者后,代​底于2017年8月考入原华坪县国家税务局,做件当时华坪县国家税务局挂钩帮扶的事到事华坪县永兴乡坝山村计划在年底实现整村脱贫出列,脱贫攻坚的贺福工作进入了啃硬骨头的时候,贺福宝刚参加工作就主动请缨驻村扶贫,代​底成了华坪县国家税务局年纪最小的做件驻村工作队员。他说:“坝山是事到事我的另一个家乡,驻村扶贫是贺福我的一个使命,也是代​底我家爷孙三代的一份执念。”

工作中的做件贺福宝。云南日报供图

  三代执念

  出华坪县城,往西北走60多公里,就到了隐藏在群山深处的坝山村,这是一个直过民族——傈僳族聚居的小山村。以前人们常说:“坝山坝山,四面环山,家无余粮,冬无衣穿,天当被子,星星做伴,烤火过冬,赤脚上山。”所以,重重大山锁住了坝山发展的道路。

  一开始,大家都质疑贺福宝:“城里的娃儿来坝山给待得住?”

  时间一长,大家发现这个傈僳族小税哥不仅工作做得好,和坝山村的傈僳族群众沟通起来还特别顺畅和走心。

  这其中的缘由还得从50多年前说起。

  1966年,贺福宝的爷爷贺天文,服从组织安排到坝山村烂荡小学教书,成了这片区唯一的老师。到了坝山后,贺天文发现精神上的贫瘠远比物质上的贫瘠更可怕,所以他坚定地留在了这个没有老师愿意留下的贫困山村,一直守着学校的学生,用熟练的傈僳口语结合普通话,教他们学汉语写汉字,教他们学文化、学姿势。

  十几年后,贺福宝的爸爸贺兴平子承父志,毅然来到那个仍然不通路、不通水、不通电的坝山村教书。在贺兴平担任坝山完小校长期间,他竭尽全力为改变坝山教育落后现状,头戴草帽、身背水壶、足蹬胶鞋、手拿木棍踏上了走村串户的劝学之路,他用辛劳的汗水与忘我的努力,换来了在职期间坝山村小学超过90%的入学率。

  贺福宝说:“爷爷和父亲的初心就是要让坝山的后代有知识、有文化,尽快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我是贺家人,得把这个心愿继续下去。”

  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贺福宝成了坝山村的驻村扶贫干部。

  驻村扶贫工作队大都是汉族干部,听不懂傈僳话,而坝山的傈僳族群众跟外界交流少,又大多都不会讲汉话。渐渐的,贺福宝成了扶贫干部和傈族群众之间的介绍人、联络员和翻译官。就这样,贺福宝用傈汉双语将党和政府的扶贫政策及县委、县政府和挂联单位的帮扶措施宣传到了所有帮扶对象,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理解和支持。

工作中的贺福宝。云南日报供图

  税务顾问

  刚到坝山时,贺福宝也迷茫过,看着四面的大山不知劲往哪里使。

  一开始,他集中补习了党和国家关于扶贫工作的方针政策及相关知识,同时还积极报名参加税务干部执法资格考试。工作之余,大家看到的他都是在看书学习。扶贫工作“百日攻坚”的时候,他们白天入户调查采集摸底,晚上录入汇总分析,就是在这种忙碌的时候,他仍然没有丢下学习的书本。

  功夫不负有心人,贺福宝第一年就凭着过硬的本领,就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全国税务系统执法资格考试。从此,坝山村多了一个“税务顾问”。他通过走访、慰问、发微信的形式将减税降费等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宣讲到村、小组和所有农户,还手把手教会村民用手机APP缴纳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同时还积极参与坝山村农业合作社的经营与管理,主动协助企业办理注册登记,规范了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建立了财务账簿等具体事务,指导业务员如何填开发票和网上税务申报。

  贺福宝刚上坝山时他爷爷曾对他讲:“扶贫先扶智(志),治穷先治愚。山里人吃亏就在没文化!”所以,从入驻坝山那天起,他就在思考用什么方法来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和时代的精神文明。

  贺福宝积极与有同样想法的村文书胡宗芳反复商量,并动员了多个有演出特长和爱好的傈僳族青年,计划成立“坝山傈僳族文艺演出队”,其目的就是为了传播先进的科学文化和精神文明,破除陈规陋习,和谐邻里关系,丰富文化生活。这一计划很快得到了村两委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万事开头难,服装、道具、音响样样都得操心,舞台、节目、主题哪里都得把关。这时年轻人的优势又充分得以发挥。因为掌握的信息多、点子多、知识面广、手脚灵活,又对傈僳族歌舞、传统、习惯耳熟能详,贺福宝很快成了演出队的“大参谋”,阿哥阿姐就送了个“小灵通”外号给他。

  山花无语

  三代接力战贫愚,山花无语自芬芳。

  新时代、新变化,这个昔日的穷山旮旯,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车子开出了坝山村委会,驾驶员都会问一句:往东走还是往西走?坐车的人都会说一句:随便!现在每个村小组都铺通了硬化公路,全部农户都用上了山泉水,家家都接通了照明电。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都得到了全面改造,低矮漆黑的木楞房变成了白墙碧瓦的砖混房,通讯、电视网络全覆盖。村里有了卫生室、农民夜校,儿童入学率达到了百分百。村集体成立了农村经济合作社,办起了“傈村扶贫爱心超市”,村民可凭积分免费兑换所需商品。

  今天再提起坝山时,人们又会说:“坝山坝山,绿水青山,项目落地,产业上山,花能卖钱,金山银山,记住乡愁,幸福无边。”

  云南网通讯员 杜文祥 记者 和茜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