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 季国平谈戏剧创作:根植沃土 笔下归真

[焦点] 时间:2024-05-02 14:16:1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83次

原标题:海南周刊 | 季国平谈戏剧创作:根植沃土 笔下归真

文\海南日报记者 尤梦瑜

剧本,海南呈现的周刊是千姿百态的世间纷繁,凝练的季国是升华于世的思想哲理。戏剧的平谈骨架与灵魂首先要搭建在一部有力的剧本之上。

10月25日至30日,戏剧“中国剧协2020年重点题材改稿会”暨“中国戏剧家协会2020年大湾区中青年创作人才高研班”在海口举行。创作海南日报记者专访了前来参加该活动的根植归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研究员、沃土戏剧博士季国平。笔下

常年致力于戏剧工作的海南季国平对“一个好本子”有着自己清晰的定义与判断标准。采访中,周刊季国平不仅分享了他眼中好剧本的季国标准,同时,平谈作为一名多年来关注海南琼剧发展的戏剧戏剧专家,他也为海南琼剧事业的创作发展提出了诸多建议。

季国平

好剧本离不开文化的滋养

“不仅是对戏剧剧本而言,任何一个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应该是思想和艺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这是根本。将一个剧本再现到舞台上,也应该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就像人一样,既有自身气质,又有外在衣装。”在季国平的眼中,优秀的剧本有着明确的标准与规范。

在他看来,一部优秀的舞台剧要有深刻的思想、动人的形象,对于戏曲作品而言,还要有令人动容的情感注入,这诸多要素作为一个整体,统一在一个剧本之中。思想不是说出来的,而是通过人物、情节、情感等自然流露出来,这也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季国平特别提到了戏曲剧本创作的特殊性。戏曲是中国人创造的独有而又精彩的艺术样式,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人的道德观、价值观、审美观息息相关。

“戏曲剧本和其他种类剧本的创作有着共同的艺术规律,但也有着鲜明的差异。话剧剧本的样式相对较自由,相比之下,戏曲剧本的创作则更像是‘戴着镣铐跳舞’,因为比起话剧,戏曲剧本要受到戏曲艺术形式的制约和规定,在这一点上倒有些像古典律诗的写作,而地方戏剧本还要关照到地方剧种的方言、音乐和风土人情的特点。”季国平说,全国拥有300多个地方剧种,这些剧种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唱腔音乐和方言民俗。没有通用于各剧种的戏曲剧本,不同剧种之间经常相互移植和改编,但移植时一定要对剧本做“匹配”剧种的改编。这也正是为何近年来许多年轻创作者在创作戏曲剧本时难以收获预期效果的重要原因,他们缺乏对戏曲剧本和剧种的深刻理解和认知。

戏曲艺术中,唱亦是说,说亦是唱,体现的是语言和音乐的融合。季国平表示:“在中国戏曲中,戏剧语言直接关系到一个戏曲剧本能不能被唱得出来,所以,地方剧种剧本的创作者最好是该地方语系语言环境和文化背景滋养出的剧作家,这样,剧本才能与舞台的二度表演更好地达到水乳交融的艺术效果。”

身处戏剧界数十年,季国平直言,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政策扶持力度与资金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戏剧剧本创作力有了较大提升,但从剧本创作整体来看,依旧薄弱,缺乏“高峰”,新戏不少,好戏不多。他表示:“艺术创作一定要尊重艺术规律,一定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汲取营养,一定是剧作家有感而发,是‘我要写’而不是简单地‘要我写’,否则很难出好戏。”

好戏是永不落幕的

谈完了好剧本,季国平也谈到了何为好戏。

“首先,好戏一定是要经过市场检验的,是被观众所认可的。其次,好戏也要会推广。”季国平表示,国内许多院团都面临着一个发展中的困惑,即擅长创作但不擅长走市场。一部好戏应该要积极拥抱市场,探索商演路径。他以琼剧为例指出,琼剧的商演可以不只局限在海南岛内,也要多跟全国演出商、演艺公司等加强联系。例如,海瑞是全国人民熟悉的历史人物,这就让琼剧《海瑞》拥有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基础。海南琼剧院在走向全国市场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新编历史琼剧《海瑞》。 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现在的环境和政策往往引导院团更加重视新戏的创作,但其实,对于已经创作的好戏,也要建立经常性演出的激励机制。应该是一手抓新剧目创作,一手抓这些已有优秀剧目的可持续性演出。一部好戏要常演常新,比如海南省琼剧院这几年推出的《下南洋》《海瑞》《冼夫人》等等,都是好戏。时代在进步,观众的审美口味也在改变,通过经常性的演出,同时不断地打磨提升。任何一部观众眼中的好戏都不是一次性就成形的,戏曲圈里我们常说‘七搞八搞,没完没了’,就是要对一部戏不断地完善和提升,使其在持续的演出中成为经典。”

地方戏不可丢失乡土性

采访中,季国平对海南省近年来的琼剧佳作以及梅花奖得主如数家珍。“过去的十余年间,海南琼剧作为地方剧种,通过出人出戏,已经走出了海南岛,在全国产生了积极影响。这离不开海南省琼剧基金会、海南省各琼剧院团和琼剧人的奉献与努力。十余年间,多部佳作、三朵‘梅花’,这对于一个地方剧种来说是很了不起的。”季国平说。

琼剧是海南本土艺术的结晶和代表。这些年来,以海南省琼剧院领衔的省内琼剧院团以戏带人,培养人才,推动海南琼剧事业发展结出累累硕果。“戏重要、角儿也重要,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一部佳作可以带出一批优秀的戏曲人才,同时他们又会在更大的舞台上扩大地方戏的影响。”在季国平看来,培养琼剧人才不仅仅是针对舞台上的人才,还有舞台下的“人才”——热爱戏曲文化的观众群体。观众是戏曲艺术发展的重要基础。

历史传奇琼剧《冼夫人》。海南日报记者 宋国强 摄

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乡土文化不能丢失。要树立文化自信,让优秀传统文化回归当代,以更多创新方式融入现代生活,让戏曲艺术在年轻群体中产生积极回响。对于地方戏曲,年轻观众群体的培养对戏曲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地方戏的一大优势就是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为什么大家爱看?就是因为它的地域性、乡土性、民间性。这些年,传统戏曲发展也在追求现代化、时尚化,但在追求各类创新的同时,切忌以牺牲地方戏的乡土性、民间性为代价。”季国平说,同样的,戏剧剧本的创作需要的是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再高深、抽象的理念都要用接地气的语言和形象呈现出来。

“落尽铅华,回归质朴,正如曹禺先生在剧本《王昭君》中描写王昭君的美那样,‘淡淡妆,天然样,就是这样一个汉家姑娘。’人生如此,创作亦如此。”季国平说。(尤梦瑜)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