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的今天,上海恢复高考!11万考生走进考场,亲历者回忆

[综合] 时间:2024-04-29 17:43:2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152次

原标题:1977年的今天进考今天,上海恢复高考!上海生走11万考生走进考场,恢复回忆亲历者回忆

1977年至2020年,高考不知不觉,场亲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恢复已经整整43年。今天进考

1977年的上海生走12月11日、12日,恢复回忆中断11年后,高考上海重新举办高考,场亲全市分150多个考区,今天进考考生人数多达11万人,上海生走年龄跨度从15岁到30岁。恢复回忆

43年来,高考高考影响和改变了几代人的场亲命运。今天,就和小红(ID:hszs1921)一起回望当年的时光,听听当年高考亲历者的回忆……

无数人的命运就此改变

1977年8月4日,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了由33位全国各地的著名科学家、教授以及科学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会上,武汉大学副教授査全性面谏邓小平,首倡恢复高考,邓小平同与会者一番商讨后一锤定音:“既然大家要求,那就改过来,今年就恢复高考!”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了教育部根据邓小平指示制定的《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择优录取。

△ 《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

1977年10月,根据国务院批准教育部的《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精神,中共上海市委批准市高教局《关于贯彻执行请示报告》,成立了招生委员会,开始了高等学校的招生工作。新招生制度取消了“文化大革命”中实施的所谓“群众推荐”、取消文化考试的招生办法,明确规定:

高等学校招生实行文化统一考试,只要符合条件,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包括按政策留城而未分配工作的)、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在读高中生成绩特别优秀的可以自己申请报考)都可报名参加,学校按成绩择优录取

为照顾因“文化大革命”而失去进入高等院校深造机会的66、67和68届高中毕业生,高考的考生年龄放宽到30周岁。1977年12月11日、12日,中断了11年后,上海重新举办高考,参加高考的人数多达11万人,全市分150多个考区,参加考试的考生年龄跨度从15岁到30岁。

△ 当时上海高考的语文卷文科已经找不到了,这份理科卷来自《上海历史发展档案图集》

众所周知,1977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当年恢复高考的决定来得非常突然,时间仓促之下就决定由各省市自主命题,而定于12月的高考,也是高考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冬季进行

由于当时的中国处于改革开放的前夜,因此高考作文题带有很强的政治时代感,这对出题人和答题人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于是不少地方的作文题都采取了二选一的形式:一个题目比较保守,另一个比较开放。

上海卷也是如此,第一个题目保守,比较好写,而第二个题目开放,比较难写。根据很多老大学生回忆,他们当时都选了第一题,因为第二题实在是不知道怎么写。

△1977年12月11日,上海考生走进考场

参加这次高考的考生们穿的大多是军便装、中山装、两用衫;背着帆布书包,脚蹬上海流行的765皮鞋。整整十年的中断,导致这一届考生年龄参差不齐,甚至有父子两人一同参加高考的。

但正是有了这样一次弥足珍贵的机会,让很多人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 当年的准考证,很多考生已经工作了,却没有放弃自己的“大学梦”

亲历者说:那年在上海

想高考要先过初试,练习簿都卖到脱销

1977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无数考生想要参加这次考试。以至于想报名高考,需要先参加一轮初试进行筛选,考生热情之高难以想象,当时上海的练习簿都卖脱销了……

参加过1977、1978年高考的上海考生袁念琪,回忆起那段往事,仍然记得清清楚楚。以下是他的回忆——

“604”。三个紫色的阿拉伯数字,组成一组号码;从我右手掌虎口处,一字排开。这是用棉签,蘸着俗称“紫药水”的龙胆紫写下的。

1977年冬天,紫色号码出现在我掌心:是高考首次恢复后被录取考生的体检,号码604。我要复习迎考去了。

至今,我都清楚记得广播传来高考恢复的消息。我清楚记得那年秋冬发生的每一个细节。

1977年10月21日,一个天高云淡的星期五。

当时我在杭州湾畔星火农场当知青已一年零四个月。我所在的生活服务连,简称“服务连”,原名深井队,是个新建的后勤小单位。连队位于沿塘河和引淡河交界的东南角,住在堤坝上的草棚里。

农场广播站一天早、午、晚播三次,为有线广播。连里那个喇叭,安在男女宿舍中间的电线杆上。这一天,广播传来高校招考考试方案,并同时发表了《人民日报》社论。我在日记里写道:“按我现在的复习速度,今年是不行了。但第一次肯定松些,因是中断11年后第一次。”

事实上,在听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这则报道之前,我就晓得了高考行将恢复的小道消息。虽心有畏惧,但复习早已开始。早在那年9月回沪休假时,我就读完传抄的《大学考题》,做完《政治考试题》。当时有不少油印铅印的汇编高考题,文理皆有,内容收录从新中国首考一直到1965年。回沪探亲的农友告知,上海的学习气氛很浓,上海的练习簿脱销,买不到了

因高考停了十年,全国积下考生千万计。就说我们农场,2万多知青谁不想考?因为高考是最公平的——凭自己的本事就能回城上大学,没有好爸爸没关系,不要开后门,不需请客送礼;也不要什么群众推荐和领导评议。改变命运,全在自己!

由于想考的人实在太多,场里决定先本场初试,合格者才能拿准考证。对这个土政策,没人反对和抵制。

为了获取高考资格,1977年11月13日上午,我们先考了一次。考场在连队对岸的场染化厂食堂。这场高考资格赛,只考语文和数学两门;题量不大,一个上午考完。

打开保存至今的考卷,数学卷共10道题目,代数与几何各占一半。语文卷有五部分:划分句子成份、修改病句、找成语中的错别字、翻译古文和分析文章。按场部规定,每门平均30分以上就可拿准考证。我以语文60分、数学10分的成绩获参赛资格。19日,填写准考证,编号109461。12月5日,准考证下发。我所在的连队3人拿到准考证,我考文科,其他两人考理科。

△1977农场初试语文卷

只要你报名参加高考,连里不少人就开始叫你“大学生”了。

拿到高考入场券后,复习进入最后冲刺。那时没高复班可读,就是有也不能请假回上海读,复习全靠历年全国高考卷和想方设法弄来的中学复习模拟卷。我利用回沪短暂的休假,去补自己的数学短板。通过父亲朋友和亲戚帮忙,到六十一中(今民立中学)和南市二中听数学,坐在毕业班的最后一排。这样有啥听啥的听课,也仅有两次。听老师讲还明白,回来还是一头雾水。

我们“75届”,说是离开学校才一年,可四年中学时,一年是学工学农,缺乏系统、扎实的知识,与“老三届”不能比,与应届生有差距。

开考前一周的12月3日,我才知道复习重点。奉贤县高校招生办公室给考生发了《根据市高校招生工作简报精神,现将复习的重点内容整理如下》,A4大小一张油印纸,包涵文理两科,内容极简单,大多一句话。譬如,“在语文方面,引导考生把重点放在提高写作能力上”,最长的是政治。

12月11日,一个晴朗的星期天早晨。农场的车接送考生,还备了点心。我来到县城南桥,坐进恢复高考的考场——奉贤中学的教室。我所考的文科是当天上下午,分别考数学和政治;12日考史地和语文。那时,只有上海卷。

之后,期待的发榜一拖再拖。先说20日,到19日说是22日,日子到了仍无音讯。到23日,说要到月底,26日又说到29日。到29日,报上有新闻:说26日完成阅卷,即将进入初选。

1978年1月7日,我接到录取的体检表格;我连3名考生全获体检资格。9日下午一点半,到南桥体检。在体检入口处,护士拿起一根棍儿细长的棉签,蘸了蘸紫药水,在我伸出的右手上,“唰唰”写下三个数字:604。我掀开挂在门上厚厚的棉帘,一股热浪扑面而来。

2月15日,我接到上海第四师范学校的通知,虽然是考上了,但学校并不很理想。父亲和长辈与我谈到半夜十一点半。终于决定,放弃再考。

我在日记里写下:“路是很多的,要看你如何走。有雄心,还要有恒心,不怕苦和难。”但当时的日子是难熬的,因没达到目标放弃了从农村进城的宝贵机会,我被视为拎不清的“戆大”,还有人等看我的笑话。

七个月后的1978年7月,我第二次参加了高考。考场仍在县城南桥的奉贤中学,校门口贴着副联,上联:宏观在手。下联:微观在握。

△ 1978年准考证反面

农场这次没组织资格考,只要报名就给准考证。经过去年的高考,场里的考生少了;但连里参加高考的,反而多了五六个。父亲托人买来紧俏的重版《数理化自学丛书》17本,我读完其中9本,即4册《代数》,2册《平面几何》,《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和《三角》各1册。

上海1977高考作文的记叙文是《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议论文为《驳“知识越多越反动”》。父亲听人经验传授,记叙文可先做功课,可准备文章两篇,一篇写人,一篇记事。哪晓得,人算不如天算。1978年,上海语文不考作文,而是给一篇文章填写标点符号。这次考试,外语首次出现,但不计分。我们明白,如果这次不过,今后高考难度增加,因为外语也要计入总分。

农场支持考生复习,队里的会议室在熄灯后仍可使用,其他屋子在《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八点半结束后统统关灯。连队宿舍为二层,会议室在二楼东头第一间,隔壁是支书宿舍。那时已天热,大家都在外乘风凉,我在众目睽睽之下,脸不变色心不跳地走过长长的走廊,经过医务室、会计室,走进会议室。

高考日子到了,自1978年7月20日到23日,共四天,从星期四到星期日。上午7:30-9:30,下午2:30-4:30。上下午各考一门。文科20日考政治、历史,21日考数学、地理,22日考语文、外语,23日是外语专业口试。连队的拖拉机送我们至场部,农场派车送南桥,还是在奉贤中学。

一月后的8月28日。副指导员推开她二楼房间的后窗,大声喊我,说我考取了,要去体检。全连考生,体检唯我一个。在1978年8月29日二十岁生日那天,我收到了高考录取的体检通知;同时收到奉贤县高校招生委员会办公室《致考生的一封信》,其中写道:“我们每得一分,都标志着我们的阶级觉悟,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们每得一分,都表明了我们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路上,前进了一步……”

八月的最后一天,我走进设在奉贤教师红专学校的体检站;我的右手背虎口处,再次被写下一组紫色号码:255。夏日里的紫色,荧荧发光。我终于走进高等学府。入学通知书的信封上,印着六个红字:上海师范学院(今上海师范大学)。

△录取通知书来了

高考影响和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也因此成为几代人的回忆。

高考制度的恢复,开启了梦想的时代,虽然,高考早已不是决定个人前途命运的唯一途径,更不是成长成才的唯一钥匙,但它依然寄托着莘莘学子不负青春的誓言,寄托着国家和民族对美好未来的期许。

来源:红色之声(ID:hszs1921)综合上海地方志办公室、上海文联、上观新闻、罕见老照片等(吴逸敏)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