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探索 >青松永秀追怀家乡先贤俞秀松 正文

青松永秀追怀家乡先贤俞秀松

[探索] 时间:2024-04-27 21:02:2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168次

原标题:青松永秀追怀家乡先贤俞秀松

青松永秀

追怀家乡先贤俞秀松

( 2020-06-19 ) 稿件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草地周刊

俞燕

我小时候,青松爷爷常常说起,永秀俞秀浙江诸暨次坞镇有一位非常出名的追怀革命烈士,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的家乡创建,诸暨很多人都是先贤在他的带领下走上革命道路的,他就是青松俞秀松……那时候特别崇拜英雄人物,就对这位英雄前辈特别好奇,永秀俞秀总想知道关于他更多的追怀故事。

后来知道了俞秀松的家乡故乡在溪埭村,离镇上也就七八里路,先贤于是青松多次去了先烈故里,也渐渐对俞秀松有了深入了解。永秀俞秀在溪埭村东口,追怀一眼就能望见俞秀松纪念碑所在的家乡,名为柏树山头的先贤小山丘,四周松柏苍翠。1999年,在俞秀松100周年诞辰之际,这里扩建成了俞秀松烈士陵园。从村口起,一条笔直的道路延伸,山脚有之字形门阶,“俞秀松烈士陵园”七个大字赫然在目,下用白色大理石镌刻俞秀松烈士生平介绍。拾级而上,就是陵园纪念碑,碑身正面镌刻着“俞秀松烈士永垂不朽”九个大字。远望纪念碑,静静伫立于青翠丛中,显得格外庄重肃穆。

一面是谦儒,一面是刚烈,面对马克思主义真理,俞秀松如烈火般奉献。父亲俞韵琴对俞秀松的品性塑成有着极大的作用。在以“耕读传家”闻名的诸暨,受父亲影响,俞秀松和其兄弟姐妹均为人正直刚毅,富有同情心。五四运动时,深受先进思想引领的俞秀松成为杭州青年运动领袖,后与同学宣中华、施存统等一起创办《浙江新潮》,以战斗的姿态对当时的制度和封建礼教进行猛烈抨击,并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浙江新文化、新思想的一面旗帜。俞秀松曾言,“我此后不想做个学问家,情愿做个举世唾骂的革命家”,铁骨铮铮由此可见。

当年,俞秀松怀着“做一个有利于国、有利于民的东西南北的人”之梦想,离开了家乡,前往杭州、北京、上海、莫斯科、福建、广东、新疆等地寻找革命真理。临行前,他对前来送行的大弟俞寿乔说:我要等到讨饭佬也有饭吃再回来。可是,他为了毕生理想食言了,经此一别,再也没能回到魂牵梦萦的家乡。

俞秀松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革命活动家,五四运动在杭州的组织者,和陈独秀同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发起人之一,他是中国共产党发起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最早的青年团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中国共产党首次出席莫斯科共产国际“三大”和青年共产国际“二大”代表,对创建中国共产党和共青团做出过卓越贡献。

他一路高举火把向前走去,走进荒芜,燃起燎原的星火。

1935年6月,俞秀松受联共(布)中央委派进入新疆,做新疆督办盛世才的统战工作,成为在新疆系统传播马列主义的第一人。在新疆,他做了两次大规模的募捐活动,第一次募了17架新疆号飞机,送到湖北武汉战地。第二次募捐了5万匹军马送到延安,支援抗日前线。

俞秀松与张秋人等诸暨籍革命家有着深厚的革命情谊。据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觉悟渔阳里: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史料选辑》记载,女革命家钱希均专门谈到俞秀松、张秋人的革命情谊,她回忆了当时和张秋人一起送俞秀松去苏联的情景:“我和秋人送他上轮船。我记得他穿一套咖啡色中山装,很有气派。在轮船上,他给秋人再一次交代工作,有哪几个区要加强团的工作……秋人对秀松说:你到苏联要注意自己的生活和健康,这里的工作请放心。”

家乡人对俞秀松充满怀念。村里的俞秀松故居,坐落在一条铺着青石板、两侧白墙黛瓦的小巷中。这幢建于晚清时期的四合院式楼房,得到了很好的修缮保护。故居里面,有俞秀松生平事迹陈列室、俞秀松半身铜像,另有老宅的旧家具等,陈列室有毛泽东签发的《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虽是复制件,资料内容亦弥足珍贵。

在俞秀松家乡次坞镇,除了烈士陵园、故居外,还在烈士陵园内修建了俞秀松纪念馆,使俞秀松烈士陵园成为长三角地区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镇里建有俞秀松党性教育主题公园,公园里有宣誓墙、党建故事墙、红梅亭、先锋长廊、党史之路、红领巾长廊等,还把当地初中改名为秀松中学。在诸暨市区陶朱山上,有一座8米高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山腰的诸暨烈士纪念馆中,陈列着俞秀松等革命烈士的照片及革命活动时的图片和遗物。诸暨烈士纪念馆也是浙江省内著名的红色旅游景点之一。在诸暨母亲河浦阳江畔的沿江公园内,还建有俞秀松、宣侠父、张秋人、宣中华、汪寿华、郑复他等革命先辈的半身石雕像。

去年是俞秀松120周年诞辰,笔者牵头策划了两件跟俞秀松有关的事:一件是召开了全国性的纪念俞秀松120周年诞辰研讨会,除了研讨活动外,现场还举行了《俞秀松画传》首发赠书仪式。另一件是策划组织大型电视访谈节目《丰碑永恒》,对俞秀松等6位诸暨籍先烈的事迹进行展示,邀请先烈后人和专家学者到现场访谈。

一脉赤子之心映照中华大地,生为松柏化成甘霖。先烈留在家乡的印迹除了保护,更应该传承和弘扬。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