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对奢侈品消费有何影响?消费信心基本恢复,线下免税店异军突起

[综合] 时间:2024-04-28 12:31:3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151次

原标题:疫情对奢侈品消费有何影响?消费信心基本恢复,疫情有何影响线下免税店异军突起

东方网记者程琦6月9日报道:为什么奢侈品店门口总是对奢店异排长队,新冠疫情对于奢侈品等消费行为又产生了哪些影响?

近日,侈品全球领先的消费消费信心线下整合传播咨询公司罗德传播集团与亚洲领先的市场研究公司精确市场研究中心联合发布《2021中国奢华品报告》,探索中国内地及香港地区奢侈品市场的基本军突重要指标,从消费者行为及偏好中挖掘市场发展趋势。恢复

据了解,免税此次报告调研样本来自中国内地与香港地区的疫情有何影响2,000名消费者,其中1,对奢店异500名来自内地不同城市,500名来自香港特别行政区。侈品内地受访者平均家庭年收入为人民币1,消费消费信心线下435,000元,香港地区为1,基本军突009,000港币。调查工作在2021年1月进行。恢复

精确市场研究中心执行董事郑文良表示:“过去的免税2020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面对新冠疫情突如其来的疫情有何影响冲击,中国奢侈品市场在经历了第一季度的低谷后,以意想不到的速度迅速恢复,并最终实现了高速增长。在此背景下,《2021中国奢华品报告》也揭示了新冠疫情对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消费理念和行为产生的影响,以期能助力中国奢侈品行业迎接新的挑战与机遇。”

两地消费信心基本恢复,中国内地消费者更为乐观

报告显示,与去年3月疫情暴发期间的调研结果相比,两地消费者的消费信心呈现全面恢复的态势。对于未来12个月的购买计划,41%的内地受访者和33%的香港地区受访者表示会增加奢侈品花费,基本恢复到疫情前的情况。9%的内地受访者表示会减少花费,这一数字与2019年底疫情发生之前的调研结果(10%)基本持平。而28%的香港地区受访者表示会减少支出,相较于疫情前的20%仍有所增加。

在未来12个月计划购买的产品品类中,内地受访者中愿意在美容化妆品上增加或保持花费的人最多,其次是服饰和鞋类;汽车及旅游减少花费的人数最多。香港地区受访者中,更多人愿意增加或保持在酒类产品上的花费,其次是美容化妆品。

过去一年中,新冠疫情的爆发对国民经济产生了重大影响,但36%的内地受访者和31%的香港地区受访者在2020年的奢侈品消费依然高于原本计划支出;其中,三线及以下城市的受访者更高达41%,再次显示了低线城市的强劲购买力。同时也有19%的内地受访者和37%的香港地区受访者表示,去年的购买花费比原计划有所减少。就总体而言,内地受访者的消费信心更为乐观。

新冠疫情影响奢侈品消费理念,线下免税店异军突起

受访者针对疫情以来自身行为改变的描述,反映出新冠疫情对奢侈品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购买习惯和生活方式都产生了影响。

报告显示,65%内地受访者和48%香港地区受访者表示新冠疫情以来会倾向于购买更高质量的奢侈品;而内地59%和香港地区49%的受访者会购买更多的奢侈品来更好地对待自己。消费者对生活品质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当然,也有17%内地受访者和32%香港地区受访者在疫情以来倾向于购买便宜一些的奢侈品。而12%的内地受访者和21%的香港地区受访者则在疫情以来倾向于购买更多的二手奢侈品。

与此同时,新冠疫情也进一步加速了奢侈品的数字化进程,55%内地受访者和63%香港地区受访者表示,新冠疫情以来他们开始更多地通过网络渠道购买奢侈品。

由于新冠疫情限制境外旅游的原因,内地消费者将海外购物的计划转回国内,上海、北京、广州、深圳和三亚成为内地购买奢侈品的五大城市。在海南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推动下,海南免税购物店作为消费者购物目的地之一正在迅速崛起,三亚已经超越所有二、三线及以下城市,成为国内第五大奢侈品购物城市。

Z世代消费理念、行为独特,已成为奢侈品消费重要力量

报告还发现,Z世代消费者(21-25岁)已成为奢侈品消费的重要力量,而他们的消费理念和行为与较之年长的消费者相比,有诸多不同。如,关于购买奢侈品的原因,与年长的受访者相比,除了一样排名首位的“提升生活品质”(52%)之外,他们更多看重“表现自己的成就”(38%),更少看重“表现自己的品味”(33%)。他们也是最少通过电视获取奢侈品信息的人群(6%)。

在高端餐饮和高端旅游方面,他们明显比年长的受访者更依赖KOL(意见领袖)的推荐。对于明星,他们对港台地区明星的喜好程度明显低于年长的受访者,而对日韩欧美明星的喜好程度又明显高于年长的受访者。他们在疫情以来更多购买二手奢侈品的比例又明显高于比他们年长的受访者。

罗德传播集团高级副总裁、大中华区奢侈品业务董事总经理高明认为:“虽然奢侈品在中国内地涨势强劲,随着未来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以及境外旅游的正常化,国内奢侈品消费强劲增长的趋势可能会有所消退。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中国市场必须尽快缩小与国外市场在服务和价格方面的差距;也可以通过中国限定版、跨界合作、中国元素结合等不同方式的运用,为中国消费者创造更多样化的产品选择,进一步强化与消费者的连接。”

(程琦)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