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娱乐 >百名记者进百村|借“东坡”富东坡 正文

百名记者进百村|借“东坡”富东坡

[娱乐] 时间:2024-04-27 18:42:2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178次

原标题:百名记者进百村|借“东坡”富东坡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马冬伟 杨致文

从三门峡市区往东6公里,东坡有一个与苏东坡同名的百名东坡村。传说苏轼父子三人进京赶考,记者进百曾借宿这里。村借后来,富东村民便将村名改成了东坡村,东坡以纪念苏轼父子与该村的百名这段渊源。

900多年后的记者进百今天,记者走进这个豫西村庄,村借感受新时代东坡村的富东发展变迁。

▲黄河边的东坡东坡村掠影

妙请东坡代言,乡村游注入文化基因

东坡村曾有超过三分之一村民属于贫困人口。百名2016年,记者进百东坡村转变发展思路,村借“请”苏东坡为村里“代言”,富东在“东坡”两字上下功夫,建起了以东坡文化和饮食为核心的东坡园,为乡村旅游注入文化基因。

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三门峡及周边地区游客周末游的首选打卡地之一。而作为村民的集体产业,东坡园的经营收入不仅装进了大家的口袋,还带动了2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在东坡园餐厅准备饭菜的宁小燕

宁小燕一家就是“家门口就业”的东坡园员工,也是东坡园发展的见证者。

每天清晨,在东坡园厨房里,总能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她就是餐厅领班宁小燕:“当年村里考虑到我家的情况,给我安排了餐厅工作,我就要尽力干好。”

守着自家一亩三分地,收入来源单一,宁小燕家是当年村里典型的贫困户,如今丈夫经过村里组织的培训后在园区就业,去年她家还和村里合伙搞起了民宿。

“俺俩的收入,再加上集体企业和民宿分红,一年赚6万多块钱,妥妥的。”宁小燕掰着手指头给记者算起了账,“以前孩子上大学都靠助学贷款,现在再也不用麻烦政府了。”

巧借东坡名气,工业遗址变废为宝

东坡园建成后,东坡村继续在“东坡”两字上做文章,将“躺”了17年的湖大铁路工业遗址,改造成“东坡号”观光项目。

▲东坡号观光火车

这趟时速只有7公里的“东坡号”观光小火车,也成了村民们致富奔小康的“幸福号”。

每天早上8点,驾驶员王燕都会准时到“东坡站”:“高峰期一天能接待六七千名客人,要来回跑七八趟。有时候忙起来,一天都顾不上喝口水,但心里却充满了感恩和干劲。”

▲东坡村村民王燕正在驾驶东坡号观光火车

2018年脱贫的王燕一家,一度有返贫风险,如今有了这份稳定工作,钱包日渐鼓起来。2019年,她家还买了一辆小轿车。

“开小火车,再加上村里的兼职工作,我一个月能拿到3800元,再加上老公在市区打零工,靠全家人的努力,我们有信心稳定脱贫,过上好日子。”王燕笑着说。

据东坡村党支部书记曹社路介绍,该项目带动了30余人就业,其中17人是贫困人口,人均年增收8000余元。

深耕东坡文化,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看到村里这几年的变化,最开心的莫过于曹社路。

“‘东坡’已经成我们村的一张亮丽名片,接下来我们要继续深耕‘东坡’文化。”坐在行驶平稳的小火车里,曹社路侃侃而谈,“小火车二期工程已经提上日程,两个涵洞将被打造成‘时光隧道’。此外,村里还将结合东坡文化,在‘东坡号’沿线打造‘一花(五彩花田)一田(高标准农业试验田)’项目,不断丰富东坡文化内涵,推进村里生态旅游产业化发展。”

▲东坡园

“过个两三年你们再来,村里就肯定不是这样了。我们要打造一个以‘东坡文化’为主题,集水果采摘、户外拓展、亲子教育等于一体的公园式美丽乡村,从‘绿水青山’中寻找‘金山银山’。”说起未来,曹社路信心满满。

采访手记

从过去的荒山、民居、深沟,到如今的东坡园、东坡客栈、东坡号,以及未来的东坡谷和高标准农业试验田。东坡村巧借“东坡”富东坡,让游客真正“走进来,留得住,玩得好”,实现整村脱贫的同时,成功走上了一条人文与生态旅游协同发展的道路。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如今,承载着东坡村人对未来美好生活憧憬的“东坡号”,正带领着东坡村全体村民,开足马力,乘风破浪,驶上小康路。

▲东坡村全貌

乡村名片

东坡村隶属三门峡市湖滨区会兴街道,下辖5个自然村,耕地面积2980亩,全村343户132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118户485人,2018年年底实现整村脱贫。该村借助“东坡”名片,打造东坡园、“东坡号”等系列旅游项目,走出了一条特色文化旅游之路。2019年,村集体收入71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达1.6万元。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