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百科 >夯实民生商品保供稳价之基 正文

夯实民生商品保供稳价之基

[百科] 时间:2024-05-02 14:36:1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27次
中评社北京10月16日电/眼下,夯实全国秋粮已收获过半,民生尽管此前南方部分地区遭遇罕见高温乾旱,商品但各地采取有力措施,保供粮食生产经受住了不利天气的夯实影响,今年秋粮有望再获丰收。民生    农业根基稳,商品发展的保供底气就足。党的夯实十八大以来,我国粮食稳产高产,民生粮食产量实现高位攀升,商品“米袋子”保障有力,保供“菜篮子”供给充裕,夯实“果盘子”品种多样,民生棉油糖胶等稳定发展,商品为保供稳价防通胀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增添了底气,也为稳定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筑牢了坚实基础。    今年以来,海外很多经济体面临着较为严重的通胀压力,食品等民生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给当地老百姓生活带来了诸多影响。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输入性通胀压力明显加大的情况下,我国物价依然运行在合理区间,特别是粮油肉蛋奶果蔬等重要民生商品市场供应充足,价格保持平稳。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我国CPI累计同比涨幅仅为1.9%,明显低于美国的8.3%、欧元区的7.6%。    不过,也有人提出疑问,近年来我国居民对肉蛋奶等需求大幅增加,大豆、玉米、高粱等农产品进口数量也持续走高,国内外市场价格联动性变得更加紧密,在中国经济越来越全球化且海外通胀高企的背景下,中国何以能实现“风景这边独好”?    事实上,中国保供稳价的成效并非“从天而降”,其背后凝集着各方的共识与合力。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重要民生商品的保供稳价工作,明确要求各地各部门压实“米袋子”省长责任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各地也在做好价格监测预警的基础上,从供需两端齐发力,加快建立健全保供稳价的“四梁八柱”,着力构建起保供稳价的体制机制。    提升本地自主保障能力是基本前提。重要民生商品与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密切相关,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既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明确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近年来,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得到进一步强化,粮食产量稳中有升,各地生猪产能得到保障,诸如主产区和主销区共担保供稳价责任、大中城市确保满足当地基本需求的菜地面积等做法,得到全面落地实施。    促进产销衔接流通顺畅是重要保障。在做好生产的基础上,加强产销衔接、畅通运输配送、保障终端市场“微循环”顺畅,有利于切实降低流通成本,确保重要民生商品价格平稳。近年来,大中城市通过发挥骨干流通和零售企业作用,积极提升市域配送能力,有力保障了终端市场货源稳定、货架充足。一些地方还积极探索建设平价商店、惠民生鲜超市等方式,开展平价销售,切实稳定了市场价格。    增强储备调节能力是关键一招。今年以来,有关部门先后多次投放中央猪肉储备,指导地方同步投放储备猪肉,较好地保障了猪肉市场供应和价格平稳运行。不仅是猪肉,近年来各地通过建立成品粮油、北方城市冬春耐储蔬菜等储备,择机投放储备商品,及时增加市场供应,较好地发挥出储备商品调得出、用得上的积极作用。    从市场实践看,我国已建立起较为完备的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机制,储备调节机制日益完善,保供稳价能力显着提升。即使面对疫情、异常天气以及国际市场的波动冲击,“米袋子”“菜篮子”商品始终保持供应充足、价格基本平稳。应该说,我国保供稳价体系经受住了考验和检验,为稳物价提供了有力支撑。    需要指出的是,在夯实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机制的基础上,下一步还要继续完善对困难群众的价格补贴联动机制,通过及时发放价格补贴等举措,切实把兜底保障工作做实做好。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顾阳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