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 《语言的热带雨林》: 一堂文学酿造的现场课

[休闲] 时间:2024-04-27 22:41:3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12次

原标题:海南周刊 | 《语言的海南热带雨林》: 一堂文学酿造的现场课

《语言的热带雨林》 作者: 张炜 版本: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时间: 2021年7月

文\邓勤

当代作家张炜视文学为生命的本能,他深信文学的周刊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热带雨的现能否走入和揭示人性中曲折隐秘的那些部分。在《思维的林堂锋刃》这部文化和文学随笔集中,张炜畅谈了文学写作的文学要素,比如个人的酿造勤勉、向伟大作品和人物学习等。场课以现实生活和文学作品的海南关系为例,张炜认为,周刊“现实生活是热带雨的现粮食,作家就是林堂一个酿酒器。现实生活进入作家这个酿酒器之后,文学经过复杂的酿造酿造而发生化学变化,再倒出来就是场课酒。酿造的海南技术与技能不同,酒的成色也就不同,于是有了杰作与劣作的区别。一切没有经过作家这个酿酒器,没有发生化学转化的现实生活,无论如何都不会成为文学。”

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直接将现实生活记录下来,而没有提炼、总结和升华,那么这样的文字就不能算是文学作品。当今世界,尽管社会浮躁,但喜爱文学、喜欢写作的人仍然很多。因为写作就是与自己对话、与世界对话的最佳方式。事实上,尽管写作多年,一些人的文字仍然停留在入门阶段,或者说不得其门而入,其根源就在于这些人没有像张炜一样弄清楚写作的本质问题。在《思维的锋刃》的姊妹篇——《语言的热带雨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7月)中,张炜痛心地指出,由于语言的使用趋于机械复合的性质,所以人人都可胡乱堆砌一些垃圾文字。即便在一些庄重的场合,也经常看到草率幼稚、根本不通的书写。

《语言的热带雨林》包括上下两篇,收录了《深夜炉火旁》《风中摇动的一株草》等20篇文章,内容除了讲述作者的文学创作经验和他的多年阅读体会,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社会现实的思考,特别是对数字化时代的碎片化阅读充满了忧患与反思。关于写作技巧方面,张炜提倡多用短句。他认为“在作品中过多地使用长句,会使阅读产生障碍。首先要做到言简意赅,在这个基础上再追求丰富的意蕴和独特的风格。”作者的表达风趣而智慧,书中许多话题生动活泼,意义丰富。如“写作人人可为”“猫也超级可爱”“妖怪阴险而有趣”等。

几乎每一个生命里都藏有一个写作梦,写作者行进伊始,必然要从海量阅读中汲取营养。然而,网络时代的人们热衷于碎片化的阅读,各种文字如潮水般涌来,泥沙俱下。在文字潮汐中阅读者和写作者逐渐迷茫,何去何从?关于数字化时代的碎片阅读,张炜认为,“人类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后,审美也就放到其次。一旦深度渗透的数字生活走向了极端化,我们也就失去了深入关注事物的能力和机会,而所有的创造和发现,都离不开这种关怀力和探索力。”张炜告诫我们,层叠密实的语言的热带雨林里,阅读处处可得。关键是现代人需要保持对文字的敬畏之心。

与过往文集不同的是,这本书是作者有意结合田野、教室、研讨会的实践所得,关注当代社会与个人心灵成长境况,具备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作者从文学和语言着手,将其视为是关联人类精神世界核心的本质命题。作者对细节的着迷、对母语的执着、对精神地平线的坚守,在本书中均有酣畅淋漓的体现,且格调雅正,格局高远,令读者开卷有益。(邓勤)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