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开门迎客,市民畅游赞叹不已

[百科] 时间:2024-04-28 11:43:2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79次

原标题:北京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开门迎客,北京市民畅游赞叹不已

4月8日,大运北京市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对外开放,河源再现了元明时期白浮泉历史文化风貌,头遗叹千年文脉绘出的园开游赞已水韵新画卷正徐徐展开……近年来,随着一系列保护性法规先后出台,门迎民畅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中的客市一些建筑遗存得以修缮、保护。北京如今,大运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绽放时代新韵,河源正焕发出勃勃生机。头遗叹

4月8日,园开游赞已北京市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对外开放。门迎民畅千龙网记者 刘美君摄

联结城市脉动 感受历史文脉

在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开园仪式现场,客市随着“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立体字缓缓升起,北京大屏幕还原元代黑科技“白浮瓮山河工程”,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正式开园。

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一期)位于昌平区东沙河右岸,京密引水渠以北,东至昌平新城滨河森林公园、西至现状化庄路、南至规划京密引水渠北路、北至龙山北,总占地面积11.6公顷。

作为大运河文化带重要节点,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以白浮泉历史文化遗产为基调,围绕“一泉贯出天下脉”主题,对白浮泉遗址-九龙池、都龙王庙及龙泉禅寺三处文物景观进行文物修缮,恢复“龙泉漱玉”历史古景,增加长流惠泽、山水清音景点及运河源、引水台、聆泉处、读泉圃四处节点,与昌平新城滨河森林公园融为一体,形成山水相映的空间布局,打造白浮瓮山河文化景观带,传承保护大运河源头历史文化,提升白浮泉遗址山水环境品质。

记者了解到,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总规划范围63.16公顷,分期建设实施,首期11.6公顷已建成投用,是规划范围的核心区域。昌平坚持高标准设计、高水平建设、高品质打造,最大程度保留白浮泉遗址自然风貌和生态景观,并进行了文物修缮和基础设施提升,使白浮泉重新涌流。

在开园仪式现场,《龙泉·鼓韵》鼓舞、《对话郭守敬》情景朗诵、《梦幻九龙池》魔术表演、《大运河传奇》皮影戏、《大运之河》古筝演奏等精彩演出轮番上演,展现大运河文化,助力城市公共文化艺术氛围更加浓郁。

此外,在龙泉禅寺广场还举办了大运河民俗市集,现场售卖昌平各景区文创产品、特色农产品等,更有御笔坊毛笔、京西皮影、绳编、面人、鼻烟壶、拉洋片等非遗项目展示,进一步展现昌平区和老北京的传统文化。

绘就新画卷 笑迎八方客

四月的昌平,风清气朗,春暖花开。走进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映入眼帘的便是元代建筑风格的牌楼,颇有韵味的历史建筑风格,让人梦回元朝。

开园第一天,记者在现场看到,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内热闹非凡,各路游客纷至沓来,美景、人气将公园渲染得分外美丽。有的游客在公园嬉戏、拍照,留下与美景相映成趣的美妙时刻;有的漫步在绿道,欣赏着迷人的风景,或是依偎在观景台,眺望远方;还有的市民在文物景观内打卡,了解大运河文化。

“没想到公园会这么漂亮,政府非常重视这个工作,在我们看来确实是带来了好处,老人、学生包括全市的市民都可以来这里玩,我们不仅能观赏风景,还可以学习和了解大运河文化,了解郭守敬的历史。”市民黎先生说道。

此外,为了丰富游客的体验,公园内修建了202层的“龙抬头”台阶,沿着“龙抬头”台阶上山可以通往都龙王庙,绕过都龙王庙下山,便可以路过“鹭影台”。据介绍,“鹭影台”是白鹭鸟的最佳观赏地。“白鹭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是季节性候鸟,由于公园周边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气候适宜,吸引了大量白鹭在这里栖息繁衍。”大运河白浮泉遗址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叶建伟说。

如今,公园复现历史景观,各历史景点“修旧如旧”,已完整地显现在世人的眼前,延续历史文脉,让世人感知历史温度。

遗址“活”起来 文旅融合创造新风采

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不仅是市民休闲的场所,也将成为昌平区乃至全市历史文化的一张金名片。昌平区在对文物景观进行修缮的同时,通过创新大运河文创产品、组织丰富的文化活动,让大运河从岁月深处走来,步入崭新的新时代。

在龙泉禅寺内,增设了特色商业运营区“源上源”咖啡吧、“源上源”书吧,现场还售卖“源上源”咖啡、茶及特色文创商品,满足游客观赏游憩需求。

记者了解到,目前围绕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特色景观景点已经开发了文创笔记本、冰箱贴、龙抬头书签尺、钥匙扣、龙泉漱玉拼图等20余种文创产品;“源上源”书吧集合了全球运河水利书籍,喜欢研究运河水利知识的市民,可以前来打卡。为了更好的宣传“运河源头文化”,公园还提供专业讲解服务,由专业讲解员为市民深度讲解展厅及景区各景点,让大运河历史文化深入人心。

未来,昌平区还将在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内常态化举办大运河研学活动、白浮泉读书会、白浮泉论坛及一系列年度特色主题活动,这些详细的活动安排都会在昌平文旅集团的微信公众号推出,想参与活动的市民,可以线上预约报名参加。通过创新业态、塑造品牌、丰富活动,打造大运河“源上源”文化展示交流目的地,加快运河沿线跨区域联动,深化文旅融合发展。

据介绍,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属于惠民景区,免费对广大市民开发,景区的开闭园时间是8:30-17:00,每天16:30停止入园。市民可通过龙山南出入口游览运河源—龙泉禅寺(大运河源头历史文化展)—读泉圃—都龙王庙—鹭影台—聆泉处—白浮泉遗址等景观节点,感受京杭大运河引水段最北端的水利科技、漕运文化、文学艺术、民俗文化、园林文化的游赏体验。

推动公园二期建设 让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的修建和开放,不仅为京北人民提供了休闲场所,更是对中国辉煌历史的尊崇和弘扬。如今,我区已开始对二期项目规划设计进行研究并推进。

据了解,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二期)工程占地31.15公顷,主要包括凤山及化庄村拆迁区域,将呈现出“两区”“四景”。“‘两区’指的是引水文化拓展区和凤山森林生态区,‘四景’指的是探源春秋、乡居泉韵、芳甸秀野以及凤山畅远。”叶建伟告诉记者。

二期工程与一期相辅相成,一脉相连。龙凤两山相互呼应,龙山海拔约80米,凤山海拔约110米。龙山突出苍翠浓荫,凤山突出层林多彩,两山之间突出林草丰茂。此外,我区坚持龙山凤山景观体系连续、运河源头白浮泉文化遗产价值充分展示的设计理念,用景观手法充分展现郭守敬的贡献以及大运河卓越的水利智慧,形成质朴、旷达、野趣、悠远的整体风貌,力争将白浮泉遗址建设成为集文物、生态保护与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公共文化设施。

为了助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积极推进大运河文化传播,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开园后,我区将持续深入挖掘大运河源头的历史资源和文化故事,凝聚各方资源,设计开发研学课程、公益讲堂等水利科普实践活动,常态化举办读书会、论坛、沙龙,以及“运河源 白浮韵”主题活动,传承运河文明、讲好运河故事、传播运河文化;设计运河元素系列文创产品,打造运河源文化IP,通过运营赋能文化遗产资源和生态景观资源,创新业态、塑造品牌、丰富活动,打造大运河“源上源”文化展示交流目的地,加快运河沿线跨区域联动,深化文旅融合发展。

文物景观重现700年历史风采

据昌平文物专家、昌平博物馆原馆长邢军介绍,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开园后有三个看点,分别为龙泉禅寺、都龙王庙以及白浮泉遗址-九龙池,“这些文物景观的修缮,让我们能够回忆起当时的场景,这是昌平区很重要的一处遗址,我们就是要利用这块遗址向大家传播大运河的知识,传播昌平的历史文化。”邢军说道。

在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的九龙池,记者看到,9个龙头须发皆现,惟妙惟肖,龙头自石壁内向外探出,水流喷涌而出,再汇聚于深潭,泉涌摇荡,在春日里波光潋滟。据大运河白浮泉遗址管理服务中心主任叶建伟介绍,九龙池的池壁以花岗岩石砌成,龙首均为汉白玉石雕成后嵌入石壁,因水流出处有九个龙头,取名九龙池,又有“九龙戏水”“九龙喷玉”之称。

有学者推测,九龙池最晚建于清末民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九龙池古迹犹存,然风雨多经,日渐萧颓。叶建伟介绍,自2018年开始,我区就着手对白浮泉遗址-九龙池进行修缮,为保障九龙池“龙泉漱玉”景观完备,我区对九龙池进行防渗及生态系统构建作业,进一步保障九龙池小型生态系统的自然和谐。

经过多年修缮,九龙池如今重新水花四溅,九龙池里的水再度清澈,再现了燕平八景之一“龙泉漱玉”的景观,成为昌平区历史文化景观的一张金名片。

在九龙池,一座灰瓦红柱的亭子如今也被粉刷一新,牌匾上书有“白浮之泉”四个字,是书法家刘炳森的墨迹,亭子中央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侯仁之先生 1990 年所写的《白浮泉遗址整修记》,静静地矗于池畔。

引白浮泉水济漕工程完成后,龙山之巅兴建起了一座庙宇,名为都龙王庙。不同于别的龙王庙,都龙王庙是北京历史上唯一一座以“都”字冠名的龙王庙。

1990年,九龙池和都龙王庙都被公布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进入庙内,正中坐落着的就是都龙王庙的正殿,从年代上来排序,是整个庙内年代最久远、辈分最高的建筑。此次公园开园后,都龙王庙正殿内的百年壁画也随之重放光彩,壁画描绘了天气大旱,井水枯竭,老百姓找水的故事。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根据壁画绘制技法、风格和内容研究分析,壁画绘制时间大致在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

2020年,由专业团队对都龙王庙45.97平方米的壁画进行了细致、全面的修复工作,如今已经修复完成。昌平龙山都龙王庙百年壁画的成功修复,为龙王庙增添了新的文化艺术内涵,也为人们研究、观赏都龙王庙的历史与文化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

与山顶的都龙王庙俯仰相望,便是龙泉禅寺,该寺历史悠久,旧称“海角龙泉梵苑”,至明代前期,基址尚存,曾于正统景泰年间进行过重新修缮和立碑,赐名“龙泉禅寺”。

如今的龙泉禅寺建筑是80年代在原有寺庙旧址上,沿用原有布局和规制重建而成的。由于龙泉禅寺年久失修,存在构件残损、屋顶漏雨等情况,2021年,我区对龙泉禅寺进行修缮,更好地展示遗址内文物风采。

值得了解的是,为了更深入地挖掘白浮泉遗址所蕴含的“水脉”“文脉”内涵,2022年在龙泉禅寺内启动了“大运河源头遗址历史文化展”展陈设计工作,该文化展共分为“大都初兴觅水源”“龙泉北导济漕运”“通惠舟楫壮帝都”3个主展厅,深度还原了郭守敬“白浮引水”工程等场景,通过互动屏幕等科技手段,以河之源、都之源、城之源为文化轴,展现运河源头白浮泉的历史变迁和文化承载,充分讲述了“运河源头”的故事。(刘美君)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