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 >我本方外一顽石 甘做人间烧瓦匠 正文

我本方外一顽石 甘做人间烧瓦匠

[焦点] 时间:2024-04-28 06:36:2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11次

  78岁,本方对于普通人群来说,外顽瓦匠正要迈入高龄;对于登山者而言,石甘也已经超龄。做人然而,间烧蓝桂华正是本方一位执着的“攀登者”,行进在第三次创业的外顽瓦匠山峰之间,这“山”的石甘高度随着他的理想而增加,没入云端。做人

蓝桂华

  真的间烧勇士 再次出发

  鲁迅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本方人生。在现今的外顽瓦匠时代,我们可以说:真的石甘勇士,敢于放弃富饶的做人人生,让一切归零,间烧重新启航。伴随蓝老的荣誉,用一间屋子来陈列都还不够,1998年获云南省科学发明三等奖(玉容露);2000年获中国世纪专家;2002年被评为昆明市劳动模范;2002年获科学技术进步类三等奖;2002年获中国优秀民营企业家荣誉称号;2003.01-2007.12政协云南省第九届委员;2005年获中国最具影响力企业家荣誉称号;2007年获第二届云南省优秀民营科技企业家奖;2007年获商届名流新锐人物称号。这些主要荣誉都是他退休以后获得的,只与实业、实力有关,而无关职位了。

  细读以上奖项,你或许以为蓝桂华是理工男出身,没想到他当年在云南大学学的是新闻,先后从事银行会计、县乡干部、秘书、记者等工作,退休时的职称是高级制药工程师,现在的身份是昆明杏林大观园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董事长。从一个背着相机走村窜寨的摄影个体户到昆明圣火药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当家人,从制药大师到政协委员,蓝老跨越发展、跨界创业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可是回望初心,他说他只想当一个“烧瓦匠”,多烧一片瓦、多遮一个人。正是经历过上有残瓦、下无暖榻的苦日子的狠命磨砺,才让他有了欲筑广厦千万间、教寒门子弟皆欢颜的抱负。上世纪80年代起,他选定了文山州特有的三七珍稀资源,利用干个体挣的钱开始办厂。那时政策不允许办民营企业,他挂靠办了乡镇企业。经过滚动发展,云南金泰得制药公司年产值达到七八千万,成为所在县第一纳税大户,将三七从原料出口产品做成药品,一个厂让一个县脱贫。1995年,蓝桂华已过中年,二次创业,铸就了圣火药业的辉煌。“理洫王”血塞通软胶囊等产品成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全国知名品牌,圣火药业于2007年6月成功在美国上市。前后两个药业企业解决了上千名员工的就业问题,有的骨干员工还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可以说他的“烧瓦匠”心愿已经实现。就在所有人都觉得他可以坐享大半辈子创业成果、为养老做规划的时候,年近七旬的蓝老又开始了第三次创业,这一次,他决定把一堆石头变成一件传世园林作品,向3000亩石漠荒地要一片绿洲。

  杏林深处 赋石以魂

  两次创业和医药有关,第三次,依然舍不下悬壶济世的情怀,蓝老把他的作品取名为“杏林大观园”,他要做董奉、郭东,只是不隐居山中;他想遍植中草药,让满山的石丛飘散本草幽香。梦想有多美好,现实就有可能更“骨感”,2009年,当蓝老到距离乃古石林3.6公里处的石林县台湾农民创业园区考察时,他看到的是连片的卧牛石和无数个巨大的天坑,并没有肥沃的土地在等待他。而最终让他下决心签约这块地的,是周围的村子,村子里的农民们守着贫瘠的石堆,在石头缝里种点小菜、养几只瘦羊过日子。他的“烧瓦匠”初心再次燃起,石头可以造景,也可以有灵魂,终有一天能够反哺乡民,蓝桂华相信自己前世也是一块石头,今世才需要在风霜里不懈地拼搏,活成自己的山峰。

  把凌乱的卧牛石挖走,搬运出去,只花钱不赚钱;又从外面买泥土来把天坑填平,变成可以盖房和种植的田地,继续砸钱。仅仅平地这一项,蓝老就投资了3个亿。3个亿交给别的人,已经建成小区出售了,而他只能先搭建简易的指挥部,和他的团队窝在风能掀走屋顶的木板房里、躲在大石堆后面做规划和设计,那时他已经69岁了。也正是因为69岁了,他才能够抛弃那些纷扰和困顿,不问来路、不问归途,愈加笃定,能够拿出登山的韧劲和耐力一步一步打造自己的梦想。他的团队成员,多数是当年圣火制药的工程师们,研究药理的,现在要来研究地理(地形、地貌)了;做软胶囊的,现在要做硬基建了。他们在蓝老的带领下,纷纷成为跨界达人。那时他们称呼蓝老“叔”,这一声叔里包含着同甘共苦、背水一战的同袍情谊。如今他们称呼蓝老“老爷子”,又透露着无限崇敬与体恤。在“老爷子”的缜密规划中,杏林大观园要成为一个融合医药文化旅游、中医科普教育、中医康复保健服务资源,既能养生,也能修心养性,颐养天年的大型高端康养小镇。如果按照规划完成建设,总投资将达30亿元,日接待观光游客能力为5000人,接待入住人员8000-10000人。同时,可解决石林及周边地区3000人以上就业,每年创税2亿元,可以为石林带动一个上百亿的大产业。石林风景区是观光游热点,杏林大观园与之联动后,可以把观光客转化为住客,把住客转化为常客,并衍生出养老、保健、现代农业、中医药商贸等一系列商机,极大地拉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展览馆

  都说十年磨一剑,蓝老用了快十年的时间让石头披上了绿色、泛起了波光、涵养了园林、映射出彩霞,杏林大观园唤醒了这片沉睡的土地。天然温泉从地下喷涌出来,造就了石海温泉景观。温泉水经过处理成为中水,灌溉菜园、果园和药园。草莓、蓝莓、猕猴桃、杨梅、葡萄等四时水果吸引着久困都市的人们;各色蔬菜谱写着大地的四季咏叹调;凡有土地处,皆有药材,让人们对药食同源有了真切的了解。地里的瓜果蔬菜还喂养了猪、羊、鸡、鸭,牲畜的粪便又成为了最好的农家肥。蓝老高级制药工程师的才华还体现在了酿造“甘醇”上,杏林大观园有自己的酒坊,各种与药膳相匹配的药酒适宜养生和保健。水培药园正在突破种植三七后土地易板结的难题,同时也成为云南省独树一帜的中药材培育基地。立体农业的构架已悄然成型,村民们依托杏林大观园开办起了农家乐、餐馆、农贸市场、小超市。周边的高石哨村、石板哨村,开设餐馆26家、农副产品商店22家,整个杏林大观园带动农户户均年增收2.8万元。村民感叹:原来,只要有想法、有干劲,石头里也能流出奶与蜜,也能养活一方人。

  初心如旧 情怀未改

  从2011年开始基础建设,杏林大观园已经累计投资12亿元。8年下来,紫竹苑康养中心、中医文化展览馆、石海温泉、石泉村木屋酒店、杏林禅寺、黑石箐景区、樱花峪药膳公园项目等相继建成,实现年接待游客56.3万人次。2018年最火爆的时候,大观园里一到周末,停满了大巴车。上千个来自全国各地的中老年艺术团,让大观园的白天流动着彩虹、夜晚跃动起篝火。看到这样的盛况,蓝老却陷入了沉思,十年前,他提出了康养小镇的理念,十年后,他的康养梦却迟迟没有扎根在大观园里。他深知,没有商业,康养小镇走不动;没有情怀,康养产业走不远。杏林大观园的旅游商业已经走上了巅峰,可是流水一样的游客中却很少有人住下来体验养老。蓝老登上黑石箐的高处,看着自己一手打造的园林作品,这么好的世外桃源,怎么才能留住想要来养老的人?问天,流云飘过;问石,苍翠不语。

  “烧瓦匠”蓝桂华,没有自己的豪宅,他和老伴邝凤璋就住在杏林大观园的办公楼里,一间写着“董事长办公室”的屋子就是他们的安身之处。他随时都处于工作状态,一个满墙的书柜算是办公区与生活区的隔断,累了的时候,他转身进去,透透地把烟抽够了,又满血复活出来迎接和决断各种事务。老伴怜惜地说:他停不下来!2016年8月,由他掌舵的蓝氏国际医药投资有限公司,将所持有的全部昆明圣火药业(集团)有限公司股份转让给上市公司华润三九,然后继续投入杏林大观园,影视城、明清复古街巷、康养社区、老年校区……康养小镇日渐丰满起来。眼下完成的只是第一期项目,还有第二期、第三期,蓝老真的停不下来,或者说康养事业停不下来。全国、全省的老龄化程度已经很深,退休人群正在寻找康养之地,全民健康素养亟待提升,云南的中医药文化传承需要园地和基地、群众的医药自保体系也应该重建起来,杏林大观园不敢说能全部承载起这些使命,至少正在努力。就以国药博览园里的药方长廊来说,那些药方都是中医药专家们从各种医书典籍中遴选出来的,其中还有药膳配方,适宜现代家庭日常保健和小病防治之用,如果大家能把它们带回去,将会是家庭“健康财富”的一部分。更不要说住下来,食药膳、泡温泉、做推拿、呼吸负氧离子含量极高的洁净空气、听中医保健讲座、上老年大学,养身、养德、养性。生命质量提高,为自己和国家节约太多医药费。

  追梦半生 心安即家

  一个男人创业的初心,很可能源自家庭,那么他创业过程中的浮沉跌宕也需要在家庭里软着落,休整再出发,家是他的远方。就像他最低谷的那一年,邝凤璋在车站等他,两人沉默地走回家,他说要睡一个星期,而她六天里只是把做好的饭轻轻放在他床头;就像三十多年前,他背着相机当个体户,而她带着儿子帮他在简陋的暗房里给胶片显影,他们的未来也逐渐在勤勉不辍的底色中明亮起来;就像他大病初愈,她成为了他的手杖,十指紧扣不是出于浪漫却胜于浪漫。相伴半个世纪的妻子,是蓝老事业启航的码头、攀登“险峰”的大本营,遇到困顿时,蓝老也会问计于老伴。对于他倾尽所有去打造的康养梦,邝凤璋是懂得的,还有太多像他们这样的退休老人,需要在天黑之前,全力去追一段晚霞,相伴走天涯,相携同归家。

  杏林大观园现在的每一块石头都是有故事的,只是等待讲出来,正如每一位老人也都是有故事的,他们只是等待一个能坐看云卷云舒的安身之处、等待一片静谧的星空。

  以往,夫妇俩很低调,几乎不接受采访,也不太会客,更多的迎来送往里有他们的安排却不一定见到他们的身影。现在,蓝老开始广泛接触一些有共识的人,大家在康养事业的理念和运作上可以碰撞、启发和畅谈。两杯酒、一席烟之后,蓝老的思维与谈吐往往妙若莲花,而邝凤璋陪在一旁,关注着他的起身落座,目光里溢满柔和。看到一个人的闪光点,需要几秒钟;守护他的闪光点,却需要一辈子,“烧瓦匠”蓝桂华,追梦的大半生,幸而有一人为他留灯秉烛。您的故事有人倾听吗?您的梦需要一个桃源吗?这两位平凡却传奇的老人,在等你。(记者 杨蕾 摄影报道)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