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专访 | 弦河:诗歌让我回归到完整的我

[娱乐] 时间:2024-04-29 10:18:4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166次

弦河,本名刘明礼,专访1988年10月生,弦河贵州省石阡县坪地场乡人,诗歌现居杭州。文化完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专访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创作培训班学员。弦河参加第13届“十月诗会”、诗歌《散文诗》杂志社第20届全国散文诗笔会、文化完整第四届长三角青年诗会,专访入选浙江省第八批“新荷计划”青年作家人才库。弦河曾获第三届贵州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金贵奖·新人奖”。诗歌作品见《诗刊》《民族文学》《青年文学》《作家文摘》《星星》《扬子江诗刊》《诗歌月刊》《诗江南》《边疆文学》等,文化完整入选《新中国诗歌史料整理与研究・作品卷・散文诗》等选本。专访

10月14日至22日,弦河由泸州市人民政府、《诗刊》社联合主办,中国诗歌学会战略合作,中国诗歌网、中国歌剧舞剧院、泸州老窖·国窖1573研究院、中视华凯传媒集团承办的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第七届中国酒城·泸州老窖文化艺术周在泸州、北京两地举行。

会议期间,记者对诗人弦河进行了专访。他表示,来到泸州感触最深的,就是看到了泸州老窖这么一家有魄力、有情怀的企业,连续多年举办着这么一个浩大且意义非凡的诗酒活动……深刻地感受到了源自“一粒种子”的精神文化,四百年不间断的酿造,是恒心亦是魄力,亦是一种精神力量的传承。

记  者:弦河老师您好。这是您第几次到访泸州,这次到泸州,这座千年酒城给您留下最深刻、最难忘的印象是什么?

弦  河:这是我第一次来泸州,也是我第一次到四川。虽然同为云贵川的西南人,但辍学到广东的时候,我生活的地方仅仅限于县城和乡镇。云贵川口音接近,所以一到泸州就感觉非常地亲切。看着泸州的山,走在泸州的街头巷尾,飘散在空气中的辣味,都让我有种回到故乡的感觉。

来到泸州感触最深的,就是看到了泸州老窖这么一家有魄力、有情怀的企业,连续多年举办着这么一个浩大且意义非凡的诗酒活动。在参观泸州老窖的发展历程时,深刻地感受到了源自“一粒种子”的精神文化,四百多年不间断的酿造,是恒心亦是魄力,亦是一种精神力量的传承。诗和酒的结合,正如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结构,皆是生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来到泸州,我感受到了诗歌的力量,也见证了酒的豪爽,连不胜酒量的我也开怀畅饮了几场。

记  者:自青年时期从贵州出走,一直漂泊在异乡,在地域的更换以及漂泊之中,您为什么还能一直坚持写诗,诗歌在您的生活意味着什么?

弦  河:诗歌于我而言是一种慰藉,一把钥匙。我清晰记得2008年高中辍学后,跟着堂哥提着蛇皮口袋挤上途经镇远火车站的场景。我仿佛是一条生活在稻田里的鱼顺着洪水,跳出了田埂,再顺着洪水游向一条未知的河流。我不知道这条河流要流向哪里,只知道从跳出田埂那一刻开始,我就回不去了,只能一路向前,在这种逐流中做自己的琴弦,抚弄自己的人生。

诗歌是一把钥匙,它打开了我黑屋子的一扇窗户,代表着光的方向。从选择文学这条路的那一天,我一直希望自己能走上小说或者童话的路。但事实是,写作近十五年,我在诗歌的路上越走越远,有失落、有收获、有满足。诗歌在我迷茫的时候,让我得以完成一场自我问答,让曾经不善交际言谈的我,未曾陷入自闭的空间。诗歌创作带来的多样性碰撞,让我看到生活了多种可能。

诗歌让我回归到完整的我,从我选择它的那一刻开始,它就已经成为生活中、生命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记  者:您出生在贵州,是仡佬族,这对您写作有什么影响吗?

弦  河:我虽是仡佬族,但离开家乡前,并没有很深刻的民族意识。直到高中辍学离开家乡,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往和成长,才从童年的记忆以及家乡的风俗中,意识到一些存在于生活中的民族特色,这些特色促使我思考和反思,不断碰撞出对现实生活,以及精神状态的创作感悟。在梳理自己的写作脉络中,我常常站在与过往不同的视角去观察自己的成长,完成一种自我的救赎和宽恕。

因为成长原因,我是一个经常否定自我的人,常常会不自觉地对自己进行叩问、反思,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过度追求完美。这种追求是向往美好,也是在不幸的童年得以看见的希望。我相信,每个写作者都会受童年成长环境的影响,童年的影响对写作者来说是一个避不开的试炼地。对于我来说,这种影响就是一生,或者说至少在这些年的写作状态里,我在用写作救赎自己的童年。

值得宽慰的是,在我所在的年代,能够与外界有着大量接触,让我无形中找到一扇解放自己的窗户。从我用凌乱的笔记在草稿纸上写童话、诗歌,誊抄在教案本上的小说开始,它就是一味自愈的药,也是我觉得能治愈别人的药。

记  者:有些诗人写作一气呵成,有些诗人写完之后不停修改,您写作的习惯是什么?有没有可遇不可求的佳作?能否结合自己的创作谈一谈灵感、激情、经验、知识、想象……哪个因素对您的创作更为重要?

弦  河:我的诗基本是一口气写完。主要原因,我想可能与最开始的打工状态有关。因为在流水线工作,每天工作基本十二三个小时,除了看书时间,写作时间其实很少。但我的运气比一部分打工诗人要好一点,在不影响正常工作的情况下,领导并没有反对我写作。后来,我从流水线上调岗到仓管,再从仓管成为一名报纸编辑,都与文学创作有着不可割舍的关系。也正是在一些报纸、杂志发表诗歌、散文,我才有机会改变自己的职场人生。如果没有文学这盏灯指引,我可能至今仍漂泊在工厂流水线。

在我看来,诗歌不仅仅属于个人,还属于当时的“那个人”。无论是作者本身还是读者,它们都有一个专属的“空间”,在创作完成后,诗人就完成了使命。

这样的状态也有弊端,比如这两年反思时,才意识到虽然写了近十五年诗歌,创作了不少作品,但其实都很零散,没有系统的主题和明确的辨识度。除了自印抒情诗集《写给安系列抒情诗》和一部分关于老家的乡土作品,我在这两年的时间一直在回顾自己的创作,试图找到以往作品的脉络。

所以,在我看来,无论是灵感、激情、经验、知识、想象……它们都很重要,它们是创作好诗的条件。我的理论知识不足以让我去谈论诗歌。我仅仅能从我个人的感受中去表达,真实的我即现场,真实的我就是这个时代的拓印,我写好自己,也许就是最好的回答。

记  者:中国的诗酒文化繁盛千年,至今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在您的文学创作中,酒文化为您带来了怎样的灵感?您如何怎样理解诗与酒之间的关系?

弦  河:我以前不喝酒。可以说,酒在我的成长里就是个坏东西,我有一个被酗酒熏染的童年阴影。但这两年我不仅学着喝酒,也学着泡酒,自己喝,朋友来了一起喝。也是喝了酒,我才感受到,酒于我而言,解放了我以往诗歌中束缚的一部分。

虽然现在我仍然未能完全打开自己,写出豪放、豪迈的好诗好句。但是在创作中,我能明显感受到一种心境的不同,也许这就是酒的秘密和魅力。我想,诗与酒的关系,就如同诗与我的关系一样,都是不可分割的部分。

记  者:诗歌、文学、音乐、绘画都具有温暖人心、抚慰心灵的作用,作为诗人,请谈谈对“让诗酒温暖每个人”这一大会主题的理解。

弦  河:“让诗酒温暖每个人”与我个人的创作有共同之处,一直以来,我坚持创作要源于本心,以“温暖”的角度为出发点。在以往的成长中,我曾看到流水线上的伙伴们追逐幸福生活的目光,曾看到跌倒在人生路上不断爬起的奋勇者,生活在烟火深巷却向往远方的歌手……我希望自己把自己看到的每一盏光亮都写成一首诗,希望每一首都能让“某一个人”在某一刻感受到一丝温暖,看到一些光亮。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