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四川 探文脉】安岳|激活非遗保护传承“一池春水” 千年安岳石刻重焕生机

[娱乐] 时间:2024-05-03 05:40:0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80次

原标题:【行四川 探文脉】安岳|激活非遗保护传承“一池春水” 千年安岳石刻重焕生机

安岳石刻

安岳石刻非遗保护传承基地航拍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资阳4月21日讯(记者 杨颜铭)文化是一池春水一座城市的灵魂,滋养着城市的行川气韵。

安岳,探文历史悠久,脉安人文荟萃,岳激遗保岳石“古多精美”的活非护传焕生安岳石刻,独秀百果的承千安岳柠檬,坐实了中国柠檬之都、年安中国佛雕之都的刻重美誉。

在这个“中国民间艺术(石刻)之乡”,一池春水可以体验到浓郁的行川佛教文化,同时收获一份远离尘世喧嚣的探文宁静。

去年8月,脉安首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名单公布,岳激遗保岳石安岳县文化馆入围其中,活非护传焕生这为安岳石刻保护传承带来了新一轮发展机遇。

这些年来,当地是如何创新推动国家级非遗项目——安岳石刻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怎样使其“活”起来、“火”起来?安岳县文化馆走出了一条既坚守传统又创新发展的特色之路,推动着全县、全市非遗项目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古多精美”

千年安岳石刻正在“苏醒”

左侧卧佛

如果说柠檬产业折射出安岳现代发展轨迹,那么石刻则为安岳的文化底蕴注入了灵魂。

坐落于悬崖峭壁之间,石像幽幽屹立,十余万件石刻造像分布在乡间田野,如今,这些石刻正慢慢“苏醒”,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内容丰富、规模宏大、古多精美。”这是安岳石刻最大的特点。

据了解,安岳石刻始凿于南北朝,兴于唐朝、五代、北宋,上承云冈、龙门,下启大足,现存“古、多、精、美”的唐宋摩崖石刻造像10万余尊,石刻经文40余万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东方维纳斯”石羊紫竹观音、世界最长全身左侧卧佛八庙卧佛蜚声海内外。

从一尊尊摩崖造像前走过,仿若漫长时光里的一场旅行,留下的是惊叹与美好。

紫竹观音

号称“中国最美观音”的紫竹观音造像突破了佛教规制的端庄严肃,转为飘逸雅丽,雕刻精巧细腻,且写实意味浓厚,世俗化、地方化的特征明显,被认为“不但完全女性化,而且带有明显的地方特色,是一位典型的四川女性”。世间唯此一处,是一份极其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安岳石窟把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家文化、川剧、曲艺等起承转合、融为一体,堪称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雕刻艺术之集大成者,“中国佛雕之都”实至名归,人文精神美丽光辉熠熠闪烁。

这份沉淀在历史光阴里的雕刻艺术,盛开在古老土地的文化奇葩,如何保护?

近年来,当地政府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努力完善石窟文物保护体系,不断提升保护利用水平。县财政拔出专款,陆续在重要文物保护点聘请了文物管理员进行看守,同时在每一处造像周围安装了遮挡式微波探测器、报警器,采用红外线监控等技术手段来防盗。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2月,《资阳市安岳石刻保护条例》正式实施,安岳石刻保护从此步入了法制化轨道。

“活态”传承

非遗保护跨界融合

非遗系列活动举办现场

非物质文化遗产,较之有形遗产而言,如指间之沙,稍有不慎,就会流失于指缝。因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迫在眉睫。

2021年8月,首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名单公布,安岳县文化馆位列其中。

“非遗保护传承基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传承和整合传播的重要平台,是非遗项目进行现代‘激活’,融入民众生活有效路径。”安岳县文化馆馆长陈容子表示。

安岳县文化馆以国家级非遗项目“安岳石刻”为依托,开拓创新,跨界融合,着力“活态”传承,全力打造安岳石刻非遗保护传承基地。

安岳县文化馆“安岳石刻”保护传承基地设在“安岳文庙”,占地面积约21667平方米。在这里,石刻景观随处可见,历史文化氛围浓厚,现代石刻景观和古老的石刻艺术交相辉映,并融合拓展至紫竹公园、圆觉洞景区,形成了一条文化旅游线路。

陈容子告诉记者,在基地内,设有非遗展示体验馆并常年开放,大家在了解石刻工艺的起源、传承、创新和发展的同时,也能亲身体验精雕细刻的久远技艺,让非遗文化更好地融入时代,融入生活。

如何深度挖掘石刻文化内涵,讲好非遗背后的故事,打破非遗项目“藏在深闺无人识”的尴尬局面?县文化馆下了一番功夫。集合各方力量开展石刻文化研究,出版了《安岳石刻传说》《安岳石刻艺术》等专著。同时,会同名家大师,用艺术的形式描绘安岳石刻,传播石刻文化,创作美术作品80余幅,舞台文艺作品20余件。一件件作品有力诠释了安岳石刻的文化内涵。

陈容子提到,要“活态传承”。怎样才算“活”?尽在一场场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中,在一次次全方位、立体化推介宣传中。依托“非遗+创新”“非遗+旅游”“展示+体验”“线上+线下”多元化宣传推广安岳石刻,传习传播石刻技艺,使其真正地“活”了起来。

“搭台唱戏”

石刻艺术推陈出新

基地宣传展示活动

历经千年积淀,安岳石刻已成为中国石窟艺术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

与此同时,缔造这些艺术精品的安岳石刻传统工艺也跨越千年而生生不息。历经30几代石刻艺人薪火相接,传承至今。这些安岳石刻艺人厚积薄发,创作出一批具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现代石刻艺术作品,让古老的石刻艺术不断地推陈出新,安岳石刻也进入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2008年,安岳石刻传统工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18年5月,石永恩成为安岳石刻工艺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与石相伴,倾注所有心血在石刻中,一块块顽石在他精心雕刻下便成了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传承非遗技艺,关键在于培养非遗技艺的传承人。如何进一步挖掘、传承安岳石刻技艺?安岳县文化馆一直在有意识地关注、收集、整理安岳石刻手艺人信息。“石永恩就是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发现的人才。”陈容子说。

石永恩是安岳县东胜乡人,师从安岳著名石刻艺人石金山,自16岁时进入“打石门”,成为一名石匠,便与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

如何留住这样的老手艺人,县文化馆一直在积极为他们搭建学习、展示平台。培训班、研讨会一场接一场,各种非遗展示活动等都有这些匠人的石刻工艺作品展出,让石刻艺术能进入更多大众的视野。

一边为老手艺人搭台,一边吸引“新鲜血液”的加入。2020年7月2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艺术联盟成立,成渝艺术走廊项目第一站就选择了安岳。巴蜀石窟文化旅游走廊联盟,让陈容子对研学旅行推动安岳石刻名扬天下充满了期待,“联盟成立不久,四川美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等高校师生纷纷来到我们这里考察学习,教授与工匠一起探讨切磋安岳石刻工艺,校馆合作效应凸显。”

通过行之有效的举措来充实石刻工艺人才培养和传承人队伍建设,提高石刻工艺水平。陈容子介绍,当下,文化馆正紧紧抢抓“成渝双城经济圈高校艺术联盟”的战略合作机遇,以安岳石刻保护传承基地为基础,建立“大学生艺术实践基地”,全力打造“巴蜀国际唐宋石刻艺术活动周”宣传交流平台,推出安岳石刻峰会、巴蜀唐宋石刻艺术展览、石刻主题文艺展演等文化艺术活动,促进安岳石刻传承发展与现代生活的相通相融,使其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

“既坚守传统,又与时俱进,只有让非遗项目真正融入新时代、新生活,成为民众精神、生活的消费成品,才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之花永远绽放。”陈容子说道。

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具有安岳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逐步“活”起来、“用”起来、“火”起来。千年安岳石刻重焕生机。(图片由安岳文化馆提供)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

四川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8-85327203。

(杨颜铭)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