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 >甘泉岛 正文

甘泉岛

[焦点] 时间:2024-04-29 02:16:4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84次

原标题:甘泉岛

甘泉岛呈现多重同心环状景观,甘泉岛岛中心由泻湖干涸演化形成,甘泉岛土壤主要是甘泉岛磷质石灰土,往外是甘泉岛环状林带,岛上外围有沙堤环绕,甘泉岛沙堤以外是甘泉岛礁坪。甘泉岛中上层堆积是甘泉岛珊瑚沙、鸟粪和腐烂树叶的甘泉岛胶结物,灰黑色,甘泉岛比较坚实,甘泉岛深达0.4-0.7米,甘泉岛下层全是甘泉岛灰白色的珊瑚沙,松散易塌陷。甘泉岛稳定的甘泉岛沙岛陆地面积会不断扩大,沙砾(堤)高大,甘泉岛洼地趋于明显,沙体丰富,海滩岩可较大规模发育,淡水透镜体(淡水的来源)形成并可长期保持,土壤(鸟粪土)形成,出现灌丛或乔木,植物覆盖度大。此时的岛屿具有较大稳定性,可抗拒多年一遇的特大风暴的破坏作用。

图为1975年在甘泉岛发掘出土的宋青白釉小口瓶等文物。

甘泉岛上,目前已经建有文物和海洋动植物保护站。

图为:甘泉岛位于永乐环礁西侧礁盘,已经历了潮汐浅滩、沙洲的阶段,现处于发育稳定的沙岛阶段。  岛上还能见到成群的野羊。图为海龟上岸产卵后留下的印记。

图为:甘泉岛所在的永乐环礁是典型的成熟的珊瑚环礁,具有近似圆形的环状礁盘,围绕着一个浅水潟湖而成,礁盘上已形成了沙洲和岛屿。岛上有珍贵的淡水资源,井水依然可以直接饮用。

图为:甘泉岛礁环境将整体纳入文物保护区划管控范围,海岛沙滩以内的区域全部划定为文物保护范围;文物集中分布区划定为重点保护区;礁盘区域划定为建设控制地带。  为有效控制保护措施对环境的扰动,展示中也将采取分级评估分类解决的分区展示策略。

甘泉岛位于中国海南省三沙市西沙群岛永乐环礁。

1994年,甘泉岛唐宋遗址被海南省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甘泉岛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之,保护规划与展示规划,都依照法律法规要求渐次展开。甘泉岛有望最先成为展示西沙海洋文化遗产的“新星”。

考古发掘持续近50年

1974年3月至5月,广东省博物馆和海南行政区文化局对甘泉岛进行调查和试掘,发现唐宋居住遗址1处、珊瑚石小庙3座(现存2座),出土遗物37件。1975年、1996年和2015年,考古学者继续在岛上进行考古发掘并在此期间树立了海南省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

1994年,甘泉岛唐宋遗址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甘泉岛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8年,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海南省博物馆等单位组成联合考察队,基本摸清了甘泉岛各类文化遗存保存情况、岛内的自然与人工环境现状、后续管理和开放展示的条件。

有哪些新发现?

2018年的联合调查复核了甘泉岛历年历次调查成果,还新发现了15处文化遗存。结合多次调查结果,专家们判定岛内除1974年发现甘泉岛唐宋遗址外,还分布着各类遗存约38处。其中有能够基本明确形制和用途的建构筑物遗存8处,包括2处小庙和3处水井;有仅留下珊瑚石建材或地面的各类建筑遗迹,还有3处履带痕迹、2处人工开凿的沟渠以及用珊瑚石在地面拼写的“西沙情”。

历次调查结果证明,除甘泉岛唐宋居住遗址外,岛内还散落着各个历史时期的遗迹和遗物,特别是大量近现代遗迹,初步显现了“南北分区、中有大型墙基、内有水系联通和环形道路串联”的近现代遗存布局特征。

现在的甘泉岛生机盎然

2014年7月22日,三沙市甘泉社区居委会正式挂牌成立,标志着三沙市西沙群岛全部人居岛屿均设立了群众自治组织。

在甘泉岛的最南端,陪伴着岛名由来的甘泉井,已经建起了三沙市甘泉社区,居委会、文物保护站、海洋与动植物保护站、图书室、活动室一应俱全。太阳能、柴油发电和海水淡化系统保障了岛上基本生活用水,家禽牲畜饲养圈和蔬菜种植园生机盎然,以一台电视机改造的“甘泉电影院”循环播放节目,电信基站的建设实现了全岛WI-FI覆盖。

现在,长乐公主号和南海之梦号两艘游轮在非台风季还会带来四面八方的游客。

对价值有了总体判断

2018年,《甘泉岛遗址保护规划》编制工作正式启动。

规划专家们认为,在甘泉岛陆续发现的各类文化遗产,以一个美丽而新奇的视角为人们揭开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南海航路绵延千年的历史面纱,居住遗址和诸多出土文物印证了中国南海先民自古以来长期登岛活动的史实,兄弟庙及其他珊瑚石小庙讲述着自明代以来祭“兄弟公”的海洋宗教文化。科学有效地保护和展示好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将续写中国南海西沙的文脉传承,也必将为守护蓝色国土、增强文化自信、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带来遥远而美丽的精神寄托。

如何保护脆弱的资源?

根据文献调查和实地踏查,甘泉岛文物保护对象将由甘泉岛遗址拓展到岛内所有文化遗存。规划对各类遗存的价值、重要性及其环境影响、社会与人文影响进行了专业评估,文物本体及其环境的保存、保护、管理和利用条件得到了科学分析,各类破坏因素被明确,甘泉岛文物保护利用的总体目标确定为:真实、完整地保护甘泉岛上遗存的全部历史信息和遗址价值,合理利用和充分展示其价值内涵,统筹考虑文化资源利用和海岛生态保护,整合甘泉岛遗址保护需求与海洋经济发展需求,谋求遗址保护与社会经济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和谐关系,最终实现文物保护利用可持续发展。

基于总体目标,整体保护、最小干预和可持续发展被确定为统筹考虑甘泉岛文物保护、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岛礁环境整体纳入文物保护区划管控范围,海岛沙滩以内的区域全部划定为文物保护范围;文物集中分布区划定为重点保护区,礁盘区域划定为建设控制地带,并分别制订了严格的管理规定。同时,根据文物保护区划的划定,文物保护与防护、环境保护与整治、阐释与展示、管理和研究等后续工作也将得以详细安排。

脆弱的海洋海岛生态环境、复杂的海洋管理模式和受限的保护利用条件是甘泉岛文物保护利用的难点,需要开展多学科的专题辅助研究。由于涉海的管理部门和管理规定众多且要求严格,涉及海岛保护、领海保护、海洋环境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海域使用、海上交通安全、海洋渔业管理等各个领域,通过对各类涉海文件的分析,可以得知除文物保护之外其他涉海领域的准许和禁止要求,为文物保护利用措施制定的合理性提供依据。

甘泉岛中心的磷质石灰土生长植被以禾本科草类为主,向外为珊瑚石平原区,生长植被以灌木类的苦朗树(黄藤、许树、假茉莉)、草海桐(羊角树、水草仔)为主,再往外是环状林带,以乔木类抗风桐(白避霜花、麻枫桐)为主,岛外有沙堤环绕,生长植被以灌木类银毛树、草海桐(羊角树、水草仔)为代表,岛南端居委会附近人工种植诺尼果树,生长的诺尼果作为岛上主要的经济作物。

地表土壤和植被的保持及淡水利用的严格管控是甘泉岛生态环境保持的关键。与此同时,植被占压遗存本体、植被枝系扰动、道路占压遗存本体、山羊活动、台风侵袭等一系列影响因素又是文物安全的潜在威胁,渔民临时住宅建设,家禽牲畜饲养圈、蔬菜种植园、海水淡化、柴油发电装置等建构筑物会对文物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影响,岛内道路交通条件和有限的生活配套设施也是对外开放展示的制约因素。在岛西侧的外部沙滩上,还发现了每年海龟定期产卵的区域,需要特别加以保护。

对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结合各类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对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环境标准,在确保生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甘泉岛将实施一系列环境整治措施。现状不合理道路、占压遗存本体的道路和岛内堆积的现代垃圾将被清理,风貌较差的建构筑物将被拆除,风貌一般的建构筑物立面将进行适度整治,岛内通行能力较差的自然珊瑚石道路会进行适度改造,西侧沙滩作为海龟产卵的保护区将实施封闭管理。

文物本体保护措施的制定也需采取审慎的态度,为确保文物保护的实际效果且有效控制保护措施对环境的扰动,可采取分级评估分类解决的方式,对功能明确、形制完整、现状保存较好的A级遗存仅进行植被清理和日常养护,对功能基本明确、形制较完整或较模糊、现状保存一般或较差的B级或C级遗存开展专项研究、实验和文物保护工程,在保护措施和技术无法确定环境扰动程度时,以维持现状为主。

有望成为西沙海洋考古遗址公园

伴随各类专项措施的实施,甘泉岛将作为西沙海洋考古遗址公园永乐环礁起步区的第一个海岛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项目,根据岛内现存的各类文化遗产类型,集中展示甘泉岛先民的历史文化图景。围绕甘泉岛遗址、岛内其他遗存本体(38处)及各类标识和场景展示将形成遗址现场的展示区,对岛南部的甘泉社区加以整治改造后,将形成由入口集散广场、主入口牌坊、游客接待中心、甘泉岛展示馆及甘泉社区办公区、图书馆文化室、住宿餐饮生活区、监测中心等组成的综合服务区,岛内其他区域展示海岛各类生态环境特征和植被物种,东侧的沙滩将作为远眺永乐环礁海景的开放展示区,西侧沙滩封闭区作为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海龟的产卵保护区,并利用每年5月23日的世界海龟日,对游客进行海龟保护的科普教育。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甘泉岛(延伸阅读)

甘泉岛位于海南省三沙市西沙群岛永乐环礁西缘,珊瑚岛西南约2海里处,南部0.5海里为羚羊礁。甘泉岛平面呈椭圆形,南北长约700余米,东西宽约500余米,中间低平,四周沙丘环绕如同堤围,生长有茂密的草海桐。清末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巡海时,在岛上“已得淡水,食之甚甘。掘地不过丈余耳。余尝之,果甚甘美,即以此名曰甘泉岛。勒石竖桅,挂旗为纪念焉”,俗称“圆峙”或“圆岛”。

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甘泉岛西北部发现并确认了一处唐宋时期居住遗址,此后对这处遗址还进行了多次考古调查和发掘,共采集文物187件,主要有陶瓷器、铁器、铜饰件等,还发现大量食用后丢弃的鸟骨、螺壳等,发现的瓷器釉色有青釉、青白釉等。

甘泉岛唐宋居住遗址是中国先民开发、利用、经营包括甘泉岛在内的西沙群岛的最为有力直接物证。

甘泉岛遗址保护规划(延伸阅读)

2006年,甘泉岛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编制审批办法》要求,需要编制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

2013年4月29日,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海南省文物局共同组成第一批联合工作组,实地踏查了甘泉岛并进行了基础地形测绘,编写了《甘泉岛遗址保护规划立项报告》。

2015年的西沙群岛水下考古工作结束后,国家文物局批复了规划立项。2018年5月,海南三沙市正式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编制《甘泉岛遗址保护规划》和《甘泉岛遗址环境整治设计方案》,通过实地勘察和现状评估,制定总体目标和策略并提出甘泉岛一系列规划和整治措施。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

安 磊 大遗址与规划部主任,该规划项目负责人。

曹 凤 大遗址与规划部工程师,该规划项目执行负责人。

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

张治国 研究馆员,该规划考古合作方项目负责人。

邓启江 研究馆员, 2015年西沙水下考古工作领队。(安 磊 曹 凤 张治国 邓启江)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