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丨“先师”与“恩师”有何区别? 海瑞与顾可久“交集”疑云

[焦点] 时间:2024-05-07 20:04:2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45次

原标题:海南周刊丨“先师”与“恩师”有何区别? 海瑞与顾可久“交集”疑云

近些年,先师有此一说不胫而走:我国史上著名清官、海南何区海南琼山人海瑞,周刊与时任“广东按察副使兼提学”顾可久有一段感人至深的丨恩师生之谊——顾可久巡察琼州时,欣赏海瑞的别海人品、才华而加以举荐;多年以后,瑞顾海瑞亲赴顾氏故居追怀恩师,可久奏檄建祠,交集题诗题匾,先师表达追念之意云云。海南何区

据查,周刊此事诸般文字均出于当代,丨恩源自顾氏故乡江苏无锡惠山,别海此后海南亦有转述,瑞顾不过文中所引史料甚少,可久也未见学术论文涉及。

江苏无锡碑刻陈列馆收藏的海瑞《谒先师顾洞阳公祠》一诗的碑刻拓片。 林萌 摄

顾可久其人

顾可久(1485年—1561年),字舆新,号前山,别号洞阳,正德九年(1514年)进士,累官泉州和赣州知府、广东按察副使等,颇有政声。

《琼管山海图说》重刊本中顾可久十二世孙顾绍成的自述文章。 何以端 提供

顾氏曾因谏阻正德皇帝朱厚照“南巡”、上疏抗言嘉靖皇帝朱厚熜不合礼制的做法,两次惨遭廷杖,险些丧命,被誉为“锡谷四谏”“嘉靖四忠”之一,是无锡史上著名的清廉刚直之臣。

顾可久以广东副使兼兵备身份按琼,是他从政的最后一站,后来受当道排斥去官,此后不再出仕,任上撰有《琼管山海图说》刊行,受到后来的两广总督张岳、提督兼理巡抚谈恺等大员的赞誉,“命藏之督府”。

三个多世纪后,其十二世孙顾绍成访得遗本,于清代光绪十六年(1890年)由曾任潮阳和琼山知县的出版家陈坤列入所编《如不及斋丛书》重刊,成为明代海南最重要的一部传世兵要地志。

当年的琼山书生海瑞,与这位副使大人是否真有过交集呢?

拨开迷雾

先来了解顾可久的职务和权限。

据《琼管山海图说》顾氏自序“嘉靖乙未(1535年),余来备兵”,序言落款表达其身份是“中宪大夫、奉敕整饬琼州兵备、广东按察司副使”,没有出现“提学”的字眼。

明清两代,提刑、按察司是一省最高司法、监察机构,主官称为按察使,正三品;副使数人,分巡各道,正四品,分巡道还有品秩略低的佥事;明代提学一职,又称督学、学臣、提学宪臣、大宗师、学宪等,代表朝廷督导学校,纠察学风。因此,提学对当地所有生员都是间接的老师,可称“恩师”。

顾可久既然不是提学,那么,提学便是另有其人,他若举荐海瑞就有越权之嫌。

再来看顾可久任职的时间。顾氏按琼为嘉靖十四年至十六年(1535年至1537年),此后不再有委任。而海瑞考取功名较晚,顾氏按琼时他还是童生,在琼山的私塾读书,嘉靖十九年(1540年)才通过院试进入琼州府学,成为秀才,二十八年(1549年)乡试中举,其时顾氏已离琼12年,早就人事沧桑,两人在科考上可以说完全没有交集的机会。

当代《海南先贤诗文丛刊》中的点校本《海瑞集》是历代《海忠介公集》《海忠介公全集》的完善本,几乎收录了海瑞的全部存世诗文,以及相关传、序、跋,其中未见一处提及海瑞与顾可久的师生关系,所收海瑞的奏疏中也无一处提及奏请修建顾可久祠的字样。

据《海瑞集》相关传略,他进入琼州府学后,确有督学对他“大加奖赏”,前者为“嘉靖丙午(1546年)督学林公”,后者为“己酉(1549年)督学蔡公”。海瑞中举,是在蔡督学任上。

海瑞石刻像拓片。

顾可久后人自述

那么,清廉刚直的顾可久按琼时,是否曾与海瑞有过职务以外的私谊,使这位童生大受教益,感戴终身而以“恩师”念之敬之?

这类事证其有相对容易,一则史料就够了,证其无则甚难,因为史料总有亡佚遗漏,很难用“穷举法”,只能用“反证法”,即找出有力的史实,证明其不可能有。

十二世顾氏掌门人顾绍成在《琼管山海图说》重刊本中的自述文章,同样无一字提及其先祖与海瑞的渊源,细析其时背景,恰恰能以反证法否定顾可久是海瑞“恩师”之说。

顾氏累代簪缨,藏书原本不少。顾绍成说,自从“庚申邑陷”(庚申即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1860年,其时长江中下游湘军与太平军反复激战),家族藏书悉付浩劫,此后二十余年《琼管山海图说》遍寻不获,某日“偶于友人乱纸丛中检得是书,喜不自胜,遂乞以归”。

顾绍成心心念念,要重印劫后余生的先祖遗著,可惜有心无力。所幸同窗友人南下,便托其转呈广东按察官长观览以争取首肯,几乎是唯一希望。然而,毕竟是数百年前故事,地域与层级远隔,代呈关系更属一转再转,是否获准,很难预卜。而海忠介公身后名震天下,历代尊奉,若顾洞阳确系海忠介“恩师”,顾绍成怎会不郑重说明?有此一语,广东方面接纳弘扬的可能性必会平添。

然而,不但顾绍成对此一字不提,当过琼山知县的出版家陈坤在跋语中也全无涉及。毫无疑问,无论官场、学林还是顾氏后人,直到清末都没有顾可久为海瑞“恩师”一说。

先师与恩师有何不同

然而,海瑞与顾可久又确有隔世的“交集”,晚年确实拜谒顾可久祠,确曾作诗称顾公为“先师”。“两朝崇祀庙谟新,抗疏名传骨鲠臣。志矢回天曾扣马,功同浴日再批鳞。三生不改冰霜操,万死仍留社稷身。世德尚余清白在,承家还见有麒麟。”(海瑞《谒先师顾洞阳公祠》)

此诗在清代乾隆年间由顾可久后裔、书法家顾光旭书写刻石,现藏于无锡碑刻陈列馆。

《顾氏宗谱》中的顾可久画像。

“先师”二字,道出了海公对顾公的敬仰服膺之情。

诗中,海瑞只字未提顾可久与自己故土相关的职务,从头到尾赞颂他以万民苍生为念,以社稷大计为念,不惧“扣马”“抗疏”“批鳞”而直谏的“冰霜操”。两遭廷杖,视死如归,终不改其“骨鲠”志节,这是顾洞阳最为可贵的精神品格,也是海瑞发誓“三生不改”的个人操守。正是在忠诚、耿介这两方面,海忠介毫不含糊地景仰顾洞阳,借以宣示胸臆,尽管此前他与顾可久全无交集,副使是否按琼也无关主旨。

今人演绎海瑞为顾氏“奏檄建祠”,加以诸般照应,或出于好意,但这种“报私恩”的编造,其实反而曲解、贬低了海瑞。

“先师”与“恩师”有何区别?

简单地说,“恩师”是对自己师长的敬称,必与自己有过共时交集,通常是直接教导过本人;特殊者,作为门生对座主(学政)的敬称,也必与本人共时于一个行政区域,有比较明确的督导、考察、选拔关系。

而“先师”则不受此限,泛指已故前辈老师,只要自己某种程度上服膺其学说就可以。对此,古人注解颇多,如“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此之谓先师之类也”(东汉郑玄)、“前学之师也”(隋唐颜师古)、“承先圣之所作以教于大学者,先师也”(清孙希旦)。

两千年前的孔夫子就是历代读书人的“先师”,嘉靖皇帝开始正式立孔子牌位为“大成至圣先师”,师生必须跪拜。也就是说,谁都可以称孔夫子为“先师”,接受他的精神熏陶,但若要称他为“恩师”,则只有子贡、子路、颜回等受过孔子亲炙的“弟子三千”,才有资格。

这个根本区别,古代读书人完全清楚。顾绍成当然知道其先人顾光旭敬题的这首诗,也明白这只是海公对顾公的敬仰之情,绝无亲炙之谊,不能以此说事。(何以端)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