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 >拯救“一级国宝”黄腹角雉 正文

拯救“一级国宝”黄腹角雉

[焦点] 时间:2024-01-23 14:12:2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43次

原标题:拯救“一级国宝”黄腹角雉

4月8日是一级国宝国际珍稀动物保护日。清早,拯救记者随着省林业局保育专家,黄腹在长沙南郊的角雉一处僻静丘陵,探访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珍稀雉类种源繁育基地。一级国宝

这里是拯救全球种群最大的黄腹角雉繁殖基地(以下简称“基地”),多年来累计繁育300余只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黄腹角雉,黄腹部分个体成功实现野化放归。角雉

“呆鸡”延续物种,一级国宝需人类帮助

姚艳是拯救个小巧的女孩子,捡鸟蛋的黄腹手法非常轻柔。

作为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鸟类研究员,角雉她时刻关注基地所有“鸟主子”的一级国宝起居饮食。

现在,拯救基地有数十个笼舍,黄腹住着黄腹角雉、红腹角雉、白冠长尾雉、白颈长尾雉、红腹锦鸡、白腹锦鸡、白鹇。

春深日暖,雉类进入求偶季。“今早看到黄腹角雉在求偶,希望能成功。”姚艳说,在基地所有珍稀雉类中,人们最关注黄腹角雉的繁殖。它最稀少,繁殖率也最低。

黄腹角雉是我国独有珍禽,因雄雉腹部淡黄、头上有两支淡蓝色肉质角求偶时会竖起而得名。据调查,全国黄腹角雉野外种群大约1000余只,仅存于南方局部偏远山区。

野生条件下,黄腹角雉生存极其艰难。“民间称它们‘呆鸡’。”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研究员李立研究雉类已经30余年,黄腹角雉是他认知中“最温和也最笨”的雉,爪不尖、喙不利、翅不善飞,遇见险情不会躲、逃,反而把头埋进草丛,身子全部暴露无虞。大小肉食动物都能捕食它们,人类也可以轻易大量猎捕,中心最多时集中救治40多只黄腹角雉。

“呆鸡”连自然繁殖率也极低。雌雉一年仅产卵一次,产量多为2至3枚,这么少的蛋中还有很大一部分为未受精卵。

既无力自保,又不会“生养”,加上人类社会发展不断破坏其生存空间,黄腹角雉走到濒临灭绝的地步。

“对于濒危物种,人工繁育是保障物种延续的重要手段。”李立说。

为了“国宝”的“爱情”,湖南探索20多年

上午9时,4月的阳光刚好够温暖,清风微拂送来似有若无的芳香。

基地特意为黄腹角雉布置了3间“婚房”,每间住着1雄2雌。这样的配数是保育专家经过数年观察和试验总结出的“最佳配比”。

偷窥“婚房”,姚艳发现在隐蔽物后,一只五彩斑斓的雄雉撒开双翼“抱住”雌雉。“太好了!”

姚艳的“欢呼”,缘于让黄腹角雉在该恋爱的季节成功求偶,是一件很难的事。

1996年,基地成立之初便救护了15只野生黄腹角雉,而从业多年的研究员、保育专家都是第一次接触这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他们想查找有关资料,却发现无处可查,关于如何实现其人工繁殖,更是“空前”之事。

凭既有经验和想法尝试,人们屡试屡败。

反复思考失败原因,加上野外调查能力增强,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研究员、保育专家发现,在野外生境中,雄性黄腹角雉总是躲在树桩等障碍物后展示求偶动作,一番炫耀后会突然跳出障碍物冲向雌雉,最后求偶成功。

“少了障碍物,雄雉没有完成‘突然跳出’的动作,所以不能成功求偶。”大伙恍然大悟。

2000年春天,黄腹角雉的笼舍安排上各类小型障碍物。这一年,基地第一批人工繁育的黄腹角雉诞生了。

“现在,基地黄腹角雉求偶季从3月中旬持续至5月下旬,比野外时间长;雌雉一年可产6至9枚卵,产卵受精率提高到70%以上。”李立告诉记者,这一成果已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为了让黄腹角雉在笼养条件下,“爱情”来得更浓烈、繁育率更高一些,湖南的探索仍在继续。

让“国宝”返回最终归宿

“黄腹角雉是中国独有物种,我们希望它能更好地在自然界存活下去,并扩大种群数量。”省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心负责人说,所有的野生动物,经过偷猎者的捕捉和贩卖,需要通过救护后,再进行野化放归。

在救护过程中,研究人员却发现,黄腹角雉对人类天生非常亲近,一旦人工饲养,就不愿意主动回归野外,更别说人工繁殖出生的雉鸟。

“这不是个好现象。”该负责人表示,不实现野化放归就不能达到通过人工繁育延续物种的初衷。

2004年,在省林业局支持下,基地建设了两个面积分别为12000平方米、3000平方米的黄腹角雉野化训练区。

2008年,炎陵桃源洞自然保护区迎来第一批放归的黄腹角雉。

在大山海拔1800米的密林里,人们为黄腹角雉搭建了1500平方米的实地训练场,10只身强力壮的“国宝”戴上无线电发射器,在此“试放”两年。最终,野化放归的成活率“还不错”。

目前,省林业局正在制定《湖南省“十四五”林业生物多样性保护单项规划》。其中,珍稀雉类野化放归是一项研究要点。(彭雅惠)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