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镇馆之宝丨田河:为什么说《仪礼》简“简”述华夏交流往事?

[娱乐] 时间:2024-05-02 16:50:0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49次

    

中新社兰州7月13日电 题:为什么说《仪礼》简“简”述华夏交流往事?

——专访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田河

中新社记者 丁思

时移世易,礼仪代代不同。东西若要详细了解古人礼仪规范,问镇须翻开一部叫做《仪礼》的宝丨古书。众所周知,田河早期经典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难免会失真。说仪述华事如果能得到早期传本则弥足珍贵。礼简流往20世纪中叶在甘肃武威磨咀子汉墓出土的夏交汉代《仪礼》简,因保存完整、简数量大、东西文献价值高,问镇被誉为“天下第一简”。宝丨

作为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田河《仪礼》简如何被发掘?其独特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以《仪礼》简为代表的说仪述华事甘肃简牍文化,如何架起中外交流之桥?西北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教授田河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礼简流往对此进行解读。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仪礼》简是如何被发掘的?缘何被誉为“天下第一简”?

田河:甘肃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珍藏着丰富的简牍文物。由于气候干燥和地广人稀,古代简牍历经两千多年却得以完好保存至今。自1907年斯坦因在敦煌首次掘得简牍以来,百余年间共有7万多枚简牍出土,奠定了甘肃“简牍大省”的地位。甘肃简牍又以汉简为最,占全国出土汉简总数的八成以上,素有中国“汉简之乡”的美誉。

田河教授接受中新社专访,对《仪礼》简进行解读。李亚龙 摄

武威出土汉简,主要包括汉代的儒家经典《仪礼》简、尊老养老法令王杖简及诏书令、体现汉代医药水平的武威医简,都被定为国宝级文物。此外还有汉代日书和衣物疏。

1959年,武威《仪礼》简出土于武威新华乡缠山村磨咀子6号汉墓,共有简牍469枚。整理者依照简牍材质、长短、容字、形制等情况,将其分为甲、乙、丙三种。其中,甲本为木简,共398枚,保存最好,字大简宽,简平均长度为55.5厘米—56厘米,宽0.75厘米、厚0.28厘米,四道编绳,内容包括今本《仪礼》中的七篇。

武威《仪礼》简。李亚龙 摄

乙本木简37枚,字小简窄,简长50.5厘米、宽0.5厘米,四道编绳,仅《服传》一篇。丙本为竹简,共34枚,简长56.5厘米、宽0.9厘米,五道编绳,仅《丧服》一篇。《仪礼》简九篇共存字27298字。

该简册不是散乱的残简令札,而是相对完整的书册,是西汉经书的原始形态。《仪礼》简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出土典籍类简牍的一次重要发现,对于研究礼学传承、古代书册制度、书法艺术、文字演变都具有重要意义。

截至目前,武威《仪礼》简仍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数量最大的单一典籍类简牍,无论其数量、简牍的完成度、字体的清晰美观,都极具历史和美学价值,也被称之为“天下第一简”。

在甘肃省博物馆展出的部分《仪礼》简。李亚龙 摄

中新社记者: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之称,《仪礼》简如何体现古代中国的社会生活、家庭教育、国家制度等?其记载的哪些内容仍在当下沿用?

田河:中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誉,礼仪源于其所根植的文明。中华文明的底色是农业文明,大概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下游的旱地粟黍农业和长江中下游的水田稻作农业已比较发达。在农业文明中,某一族群的人世世代代生活在相对固定的区域,处于熟人社会中,族群代际明晰,但血缘关系与社会网络则错综复杂,随着社会进步、阶层分化,为礼神敬祖、彰显层级、规范人伦、约束行为,产生了礼仪并逐步完善。礼仪不仅是一种伦理道德、行为规范,也是一种社会制度。上至政府的典章制度,下至民间的人际交往,无不在礼的范畴之中。

武威位于河西走廊东部,南依祁连山,北邻腾格里沙漠。祁连山的雪水培育了丰茂的绿洲,自古就是游牧民族生活的沃土。西汉初期,武威为匈奴休屠王游牧地域。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出师河西后,武威归属汉朝管辖。随着武威郡的设立,官府行政制度相继实施,屯戍军民、移民迁入,武威逐步成为河西地区接受和传播中原文化的先行之地。数万枚河西简牍,尤其是武威汉简便是中原文化在河西走廊传播的实证。

甘肃武威细水村村民为上千只羊剪羊毛。姜爱平 摄

武威《仪礼》简是汉代时人手书的礼经传本。据考证,墓主人可能是教授《仪礼》的经师,类似于后世“教书先生”的角色,《仪礼》简则为其平日讲习所用。《仪礼》简甲本内容包括今本《仪礼》十七篇中的七篇,分别是《士相见之礼第三》《服传第八》《特牲第十》《少牢第十一》《有司第十二》《燕礼第十三》《泰射第十四》。乙本为《服传》一篇。丙本为《服传》篇别名《丧服》的一篇。

参观者近距离观看《仪礼》简上的文字。李亚龙 摄

西方社会重宗教,中国社会重伦理。在熟人社会的中国,从古至今都看重个人的道德修养。礼仪制度能够让每个人在错综复杂的宗族与社会关系网中,定位人伦秩序和尊卑坐标,承担应尽的义务,遵守言行规则,对于维持社会秩序是有益的,有些规范和准则依旧沿用至今。

像现在中学生的“成人礼”,传统乡村社会中婚丧嫁娶中的礼仪风俗,都可以在《仪礼》士婚礼、既夕礼、士冠礼中找到依据。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重视,是体现文化自信、寻求文化认同的重要内容。

甘肃酒泉一中学为学生举办成人礼活动。曹红祖 摄

 中新社记者:《仪礼》简,反映了中华民族哪些特有的民族性格?与西方社会相比较而言,有何异同?

  田河:“民以食为天”“仓廪实而知礼节”,天下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也就是土地和粮食,社稷也是国家的代名词。中国历朝历代都重视农业。平田整地、修渠垒坝、防洪抗旱,春种、夏耘、秋收、冬藏需要集体协作,所以中国提倡集体主义,不推崇个人英雄主义。农业生产需要掌握时令节气,四时物候,所以长者、智者、有德者备受尊敬。以和为贵,道德立身,对为官者、经商者、从事农业生产者等皆适用,需有良好的道德约束。

从商周到魏晋,简牍是文字的主要载体,中国靠文书治国,随着汉字在东北亚、东南亚地区广泛传播,简牍也成为汉文化圈主要的书写载体。近年来,日本、韩国也发现大量的早期简牍。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在日本、韩国保存也颇多,并继续沿用在当地社会生活中,例如在今天的日本,饭店的招牌、菜名等依旧保留着汉字简牍书写形式。

中新社记者:您在海外有5年的任教经历,海外民众对于汉简有何了解?以《仪礼》简为代表的简牍文化,如何架起中外交流的文化桥梁?

  田河:从20世纪初英籍匈牙利人斯坦因发现“敦煌汉简”,到1930年代瑞典考古学家贝格曼发掘“居延汉简”,再到1950年代以来陆续发现“武威三简”、天水放马滩秦简、敦煌悬泉汉简……从国际视野看,甘肃汉简的每一次发现,都是国际性的学术事件。

甘肃出土的秦汉简牍。丁思 摄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日渐升温,从事甲骨文、金文、简牍研究的海外学者越来越多,简牍学已成为一门国际显学,如今在日本、韩国、美国、法国都有专门从事简牍研究的学者。简牍研究与传播有助于促进中外学术交流,体现中国学术特色,彰显中华文明的历史纵深和时代赓续。

甘肃作为丝绸之路和中西交通的咽喉要道,出土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的简牍。它们既是丝绸之路上社会治理、人情世故、万千故事的日常书写,又是秦汉时期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历史、地理的第一手资料,也记录了古丝绸之路上中国与西域交往的历史。

随着“汉语热”不断升温,以《仪礼》简为代表的甘肃简牍文化,增添了神秘感和趣味性,成为海外民众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桥梁和纽带,国际汉语教育工作者借助信息化、智能化的传播手段,向海外受众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简牍,是可比肩两河流域泥板、古埃及纸草、古印度贝叶、欧洲羊皮的重要书写材料。中国可以通过简牍的展览和数字化展示,积极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尤其是走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通过展示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过程,拉近不同文化背景国家民众间的距离,以文化为桥梁,实现民心相通。(完)

受访者简介:

田河。受访者供图

田河,甘肃民乐人,古文字学博士。现为西北师范大学国际合作交流处处长,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古文字学、简牍学、出土文献、国际中文教育等。在《古文字研究》《简帛研究》《出土文献》《社会科学战线》《江汉考古》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出版专著《武威汉简集释》一部,参编教材《简牍学教程》一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二项、教育部语合中心国别中文教育项目一项、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二项、校级项目二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三项。曾获甘肃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甘肃省高校社科成果奖二等奖。2012年8月至2017年10月,在苏丹喀土穆大学孔子学院担任中方院长。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