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 >让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共赢 正文

让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共赢

[焦点] 时间:2024-04-26 03:13:3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25次

经过维修和环境整治的延安鲁艺革命旧址。资料照片

“十三五”期间,物保陕西文物系统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护经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中新动作、展和大动作不断,谐共保护文物、让文发展文化、物保传承文明得到充分体现。护经

大遗址保护成为惠及社会民生的展和全国示范

我省在大遗址保护中的“四个结合”理念和“五种模式”实践受到中央肯定。我省目前已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4家,谐共8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让文总数居全国第一,物保同时还新公布25家“陕西省文化遗址公园”。护经近年来,展和我省在大遗址保护中形成了以秦始皇陵遗址公园、谐共汉阳陵遗址公园为代表的“国家公园模式”;以大明宫遗址公园为代表的“集团运作模式”;以延平门遗址公园、曲江遗址公园为代表的“市民公园模式”;以大唐西市遗址博物馆为代表的“民营资本投资模式”;以汉杜陵遗址公园为代表的“退耕还林模式”五种大遗址保护实践模式,突破了长期困扰文物保护与利用的瓶颈,有效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在首批12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运行评估中,陕西省大明宫、汉阳陵和秦始皇陵三处考古遗址公园名列前三。汉长安城国家大遗址保护特区建设是国家文物局与省级政府合作共建的创造性举措,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保护区建成开放,成为全国大遗址保护新示范。

文物保护修复揭示中华文明源脉

陕西考古发掘揭示了人类起源和中华文明源脉,展现中华文明发展历史脉络,体现中华文明辉煌成就,延伸了历史轴线,丰富了历史内涵,为向国际社会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讲清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重大贡献提供实证。依托考古出土文物在境外举办的展览为促进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和理解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和2016年,神木石峁遗址考古发掘和研究捷报频传,在国际上声名远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进展顺利。石峁遗址作为距今约4200年、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代的超大型石筑城址,为探讨中国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元性和发展过程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资料。

石峁遗址保护研究只是陕西文物保护的冰山一角。近年来,陕西在文物本体保护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尤其在考古新科技运用、文物展示和保存环境等方面取得了令世界称道的成就。周原、汉长安城、汉唐帝陵、统万城、汉中龙岗寺、丰镐等遗址的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均取得丰硕成果。目前,国家文物局、科技部在陕西设立了“砖石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陶质彩绘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科技部文物保护国际合作基地”。陕西早期考古发掘的方法、理论为全国提供范例和经验,“基地+”模式在多地设立综合性考古基地推进区域考古工作,正在建设的全国首家考古专题博物馆将加大考古成果阐释和利用。陕西考古界涌现出的大批全国知名考古大家为全国培养大批杰出青年考古才俊。众多国内知名高校将陕西作为考古教学实践基地,陕西培养的考古专业人才遍及全国文博单位和考古科研机构。

文物保护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和谐共进

“十三五”期间,大批收藏保护展示优秀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博物馆、纪念馆相继建成,主体多元、类型丰富和体系完备的省、市、县、乡镇、村五级博物馆构架基本形成。目前,全省在省级登记备案博物馆有325座,平均每11.7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远超全国26万人的平均水平,全省博物馆年均接待观众超4900万人次。

“唐代壁画珍品展”“巧手良医——陕西历史博物馆文物保护修复工作展”“真彩秦俑”等陈列获得“全国十大精品陈列”。每年举办各类展览约800个,其中10个陈列展览先后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奖”,数量居全国前列。网上博物馆、VR虚拟现实展示等手段更让陕西文物蜚声全球。

观赏性、知识性、互动性是互联网时代数字博物馆的突出优势。目前,我省已经完成143家数字博物馆网络虚拟馆建设,推出“陕西数字博物馆口袋版”“文物三维数字魔卡”“陕西文物网络之声电台”“智游陕西博物馆”电子讲解服务平台等;实施珍贵文物3D建模、陕北石窟数字化保护、“互联网+延安革命旧址”等数字化保护展示利用项目,让更多博物馆库房里沉睡的文物“活”起来。

陕西在全面总结评估“十三五”文物工作的基础上,科学规划文物事业发展新蓝图,抓紧编制《陕西文物事业“十四五”规划》,在全国率先编制《陕西文物保护总体规划》《陕西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创新编制《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管理规划》《陕西革命文物保护规划》《文物保护单位防雷设施建设规划》等,确保文物保护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努力实现文物保护与社会进步和谐发展。

在建设文化强省过程中,陕西文物系统推动文物资源成为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促进文化事业繁荣和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积极力量,将为加快建设文化强省、谱写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