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印发“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 到二〇二五年经济总量达到1.4万亿元以上

[休闲] 时间:2024-04-29 13:21:5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185次

3483a3b07b0a1903d3be6891d5ba4601.jpeg

记者近日从市政府获悉,十四五《西安市“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印发。西安《规划》提出发展目标,市印到2025年,发产“6+5+6+1”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业发元上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展规总量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以上,〇年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70%,经济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万家,十四五经济总量达到1.4万亿元以上。西安

数说

到2025年——

“6+5+6+1”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经济总量达到1.4万亿元以上

逐步形成“一核三带一通道多板块”产业空间布局

产业规模稳步扩大

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

形成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

“农业+”产业规模和效益走在西部前列

产业发展质量显著提升

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基地10个

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500个、市印省级以上质量标杆企业30个

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量达到2300家

文化及相关产业市场主体数量达到3万家

产业开放度明显提高

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突破150亿元

国际航线达到120条

陆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0万标箱

中欧班列长安号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大力实施先进制造业强市战略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2000个

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达到30个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2000个

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

数字经济成为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发产强劲引擎

全市数字经济规模达7000亿元

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以上

到2025年三次产业结构力争达到3∶33∶64

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业发元上我市将紧扣新时代追赶超越“五项要求”,展规总量落实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任务,〇年全面推行“亩均论英雄”综合改革和“链长制”,实施先进制造业强市战略,以全面提升产业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以创新驱动为引领,聚焦促进两链融合、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发展,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构建以“6+5+6+1”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

到2025年,三次产业结构力争达到3∶33∶64。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例达到50%;产业创新能力快速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研发活动企业占比达到40%;生产性服务业占全市服务业的比重进一步提升;文旅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6%;产业布局不断明晰,形成8个产业层次高、创新能力强、质量效益好的千亿级产业集群;实现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降低13.5%。

产业规模稳步扩大。到2025年,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形成6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新兴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2000亿元;生产性服务业总收入超过5000亿元;文化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000亿元;“农业+”产业规模和效益走在西部前列,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20000元。

产业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到2025年,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基地10个;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630个、市级以上技术创新示范企业145个;新增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500个、省级以上质量标杆企业30个、工业品牌培育试点示范企业20个;新增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150个、西安工业云平台注册企业16000个;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数量达到2300家;文化及相关产业市场主体数量达到3万家。

产业开放度明显提高。到2025年,服务贸易保持较快增长,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实现飞跃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突破150亿元,交通枢纽功能优势更加突出,国际航线达到120条,实际利用外资额达到100亿美元,陆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0万标箱,中欧班列长安号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改善“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

《规划》提出了未来几年我市产业发展重点。其中,坚持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注重用数字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把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做大做强做优,加快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化发展、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特色化发展,构建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实施先进制造业强市战略,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2000个,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达到30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12000个。形成主导产业多元并进、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力支撑的先进制造业发展格局。

完善服务业发展体系,全面推进西安服务业规模发展、提升发展、创新发展和集聚发展。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拓宽服务业领域,重点建立以现代商贸、健康养老、体育服务、居民和家庭服务等为主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推动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扩大优质健康服务供给,改善“一老一小”等重点人群健康服务,积极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健康托育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

大力发展以医疗产品、保健用品、营养食品、医疗器械、保健器具、休闲健身、健康管理、健康咨询等为主的覆盖生命全周期、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结构合理的大健康产业。强化创新驱动,推动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服务领域深度应用,丰富传统服务业业态模式。

促进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相互融合,推动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丝路金融中心等建设。推动质量品牌提升,完善西安制造、西安服务、西安工程等一批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地方标准,建立健全品牌培育服务体系。加强开放合作引领,发挥大西安都市圈核心带动作用,加快推动关中平原城市群间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紧密对接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区域,促进城市群间服务资源互通共享。

到2025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8960亿元,规模以上服务业营业收入超过4000亿元,全市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达到21万元/人,入选中国服务业500强企业达到8-10家。

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到2025年,旅游业总收入超过5000亿元,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数量达到950个,建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个,形成产业要素齐备、融合效应集聚、高质量发展的文旅融合发展格局。

都市现代农业特色化发展。到2025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75万亩以上,总产量稳定在120万吨左右,蔬菜总产量稳定在370万吨左右,各类现代农业园区达到15个以上。

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到2025年,数字经济成为西安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引擎,全市数字经济规模达7000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以上,推动数字经济更好地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

逐步形成“一核三带一通道多板块”产业空间布局

在空间布局方面,《规划》提出,统筹考虑产业空间布局与城市功能匹配的关系,形成“布局集中、主业突出、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的发展态势,在空间上逐步形成“一核三带一通道多板块”的产业空间布局。

其中“一核”:指位于城市空间中心的文旅商贸核心。主要包括新城区、碑林区、莲湖区、雁塔区、未央区和高新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部分区域,形成以文化旅游、商贸服务为主的城市文旅商贸核心区,优化中心城市区现代服务功能,提升城市品质。

“三带”:指高新技术产业带、先进制造产业带和文化旅游产业带。

——高新技术产业带以高新区为引领,主要包含高新区、航天基地、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沣西新城)等区域。重点发展电子信息、食品和生物医药、航天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配套发展5大新兴产业及相关生产性服务业。

——先进制造产业带以经开区为引领,主要包含经开区、西咸新区(秦汉新城、泾河新城)、高陵区、航空基地、阎良区、富阎产业合作园区等区域。重点发展汽车、高端装备、航空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配套发展5大新兴产业及相关生产性服务业。

——文化旅游产业带以曲江新区为引领,主要包含曲江新区、临潼区、周至县、鄠邑区、长安区、灞桥区、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蓝田县等区域。主要发展文化旅游、会议会展、现代金融等产业。

“一通道”:指从空港新城连接高铁新城到国际港务区的国际物流大通道。主要发展现代物流、临港经济、临空经济。

“多板块”:指立足资源禀赋和现实需求,形成分布于“一核三带一通道”区域及其外围的多个产业集群区。推动产业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形成各区域“定位明确、产业明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

并明晰各区县、西咸新区、各开发区和富阎产业合作园区发展的重点方向,针对规划雷同、重复建设、盲目竞争、定位不清等问题,坚持优势互补和错位发展、资源开发和发展需求、统筹协调和及时修订原则,对文化旅游、现代商贸及健康服务等全域性产业不做限制,建设形成各区域各具特色、布局合理的产业协作体系。

此外,在市重点产业链提升工作领导小组指导下,推行实施“链长制”,积极承接省上23条重点产业链中涉及我市的产业链,统筹安排部署全市19条重点产业链提升工作,研究提升产业链发展水平的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重点工作,督促指导有关重要事项的落实。

由市招商引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全市重大产业招商引资项目评估和统筹机制,对招商引资项目进行全方位评估。对签约项目要加大跟踪落地力度,对符合区域产业发展定位的招商项目,优先供地,优先办理手续,市级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给予重点扶持;对不符合区域产业定位的,原则上不享受各项优惠政策。

名词解释 “6+5+6+1”现代产业体系

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和生物医药6大支柱产业集群;人工智能、5G技术、增材制造(3D打印)、机器人、大数据与云计算5大新兴产业;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软件和信息服务、会议会展6大生产性服务业;推进文化旅游产业转型升级。

■记者 张端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