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综合 >留美也要讲究“门当户对” A20 正文

留美也要讲究“门当户对” A20

[综合] 时间:2024-04-28 14:44:0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51次

默认大小 上一篇下一篇

留美也要讲究“门当户对”2015年10月28日   A20 :评论  稿件来源:新闻晨报  

    薛 涌

  最近,门当户对碰到一位多年不见的留美老友。上次见面时,也讲他的门当户对儿子还刚被布朗录取。我忙着道贺。留美谁知老友说他们放弃了布朗,也讲选了排名在前50名之外的门当户对迈阿密大学。我惊讶之余细问究竟。留美老友表示儿子不是也讲读书的料,到了布朗怕是门当户对不开心。不过他特别阳光,留美喜欢海滨,也讲所以迈阿密大学更适合他。门当户对如今,留美孩子大学已经毕业。也讲我忙不迭询问老友,对方特别骄傲:儿子刚从一所著名法学院毕业,到华盛顿当律师了。原来孩子在迈阿密大学表现突出,信心和责任感都大增。如果当年去了布朗,肯定不会有今天。
  这位老友和孩子的选择怕是不被大多数中国家庭所接受。而这在亚洲文化圈,绝不是孤例。几年前,曾碰到一位芝加哥大学的教授,他从韩国录取了一位博士生,结果对方决定去哈佛。教授很郁闷,因为在他的领域,芝加哥比哈佛好上不少。他过去和哈佛抢博士生,从来没输过。他便问韩国人是为什么。对方说:在韩国,上哈佛是光宗耀祖的事。我知道应该选择芝加哥大学,但家里人死活不同意。于是,我忍不住说起自己遇到过的一个例子:十几年前碰到一个后辈,被哈佛和耶鲁都录取了。明明耶鲁给的条件好得多,但人家一定要去哈佛。问其缘由,对方竟说:哈佛的名字,比耶鲁还是响亮不少!
  中国人习惯用一本、二本把大学分个三六九等,哪里有好学校不去的道理?带着这种“能高就高”的观念留美,中介服务再推波助澜,结果可想而知。那么,留美真的是进排名越靠前的学校越好吗?当然不是。过分“高攀”,不但会伤害学生的成长,也直接影响他们的前途。现在的留美族,喜欢比谁录取的学校排名更靠前。但这些人毕业后又如何?这方面的数据则一点没有。
  好在美国在这方面已经有了相当系统的研究,因为美国长期奉行照顾少数族裔的录取政策。许多少数族裔,借助了这种政策,进了高于自己实际水平的学校。不错,在这方面,也确实出了拉美裔第一位女大法官Sotomayor。但除了几个特例,大多少数族裔的学生,“高攀”大学的结果往往是日后事业上的低就。
  这方面的统计研究,在2012年出版的《错配》(Mismatch)一书中有非常具体的数据,在这就不一一列举。其基本的结论是:上大学太“高攀”,学业首先受挫,日后很可能事业失败。虽说这些研究的样本主要是美国的少数族裔,貌似和中国的留学生无关。但其实并不然,因为大家上的都是美国大学,虽然依托的条件不同,但两者几乎都是“高攀”了大学。
  很多事情,凭常识就能想明白。比如,一个哈佛学生,平均一周一门课的阅读量大致在100-150页。一学期5门课,一周的阅读量就是500-750页。但我辅导过许多SAT在2000分以上的中国学生,他们一周连100页阅读都很难完成。这样还怎么读书?如果上普通大学,每周阅读量在200页左右,岂不更好适应?
  根据《错配》的描述,在大学新生中,黑人学生以工程师为志向的比例,远远高于白人学生,但日后成为工程师的比例则低得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黑人往往以低分考进大学,进去后发现工程方面的课程根本读不下来,只能选些“软”专业蒙混过关,最后只能与理想擦肩而过。反而是那些上了普通大学的学生,貌似“输在门槛上”,但因为他们自身质素和大学的要求比较相符,反而有足够时间去慢慢适应工程专业的要求,最终如愿以偿。
  中国学生是否有类似的问题?我们没有统计数据。但因为中国学生遇到的学业挑战过大,美国一些致力于转学服务、开除服务的教育公司应运而生。甚至很多中国学生只求毕业,专挑容易的课上。许多研究院(比如医学院),对本科所选的课程有若干针对性的要求,但如果所上的大学超出自己的程度太多,这方面的要求就无法兼顾。
  以上种种乱象,往往源于把申请外包给中介。如果是自己申请,学生理应运用网络提前做足功课并进行一下预判。跳过这一步,两眼一抹黑地留学,种种猝不及防的打击就会接踵而至。(作者为美国萨福克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