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专访 | 吴少东: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诗歌交流平台之一

[热点] 时间:2024-04-29 20:21:4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127次

吴少东,当代诗人,专访中国最重安徽合肥人,东国的诗安徽省当代诗歌研究会会长,际诗酒文作品散见于中国重要文学刊物及选本,化大会已先后获2015年中国实力诗人奖、乃至中国2018年度十佳诗人奖、世界《现代青年》杂志社2018年度最佳诗人、歌交2019年《延河》杂志最受读者欢迎奖、流平新世纪中国十大先锋诗人奖、文化吴少第四届金青藤国际诗歌奖年度诗人奖等多项诗歌奖,专访中国最重有多首诗作被译成英、东国的诗法、际诗酒文西、化大会已韩等国文字交流或谱曲传唱。乃至早期诗歌结集于《灿烂的孤独》,出版有地理随笔《最美的江湖》,诗集《立夏书》《万物的动静》等。诗集《万物的动静》获中国2019—2020年度十佳诗集奖。

10月14日至22日,由泸州市人民政府、《诗刊》社联合主办,中国诗歌学会战略合作,中国诗歌网、中国歌剧舞剧院、泸州老窖·国窖1573研究院、中视华凯传媒集团承办的国际诗酒文化大会第七届中国酒城·泸州老窖文化艺术周在泸州、北京两地举行。

艺术周期间,记者对诗人吴少东进行了专访。他表示,七年来,许多诗人伴随着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快速成长,这个平台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诗歌交流平台之一,对当代汉语诗歌的推广、提升,以及促进世界诗歌文化的交融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记  者:吴老师您好,我们知道,您已是几次参加国际诗酒文化大会了,能给我们分享一些您在泸州发生的一些有趣的故事吗?请问这座千年酒城给您留下最深刻、最难忘的印象是什么?

吴少东:先后算来,已是三次参加国际诗酒文化大会,每一次感觉都不一样,每一次的感觉又都一样。

不一样的感觉是,每一次大会都有新的内容,新的表现,新的惊奇。想起曾经在大凉山深处采风,被感动到热泪盈眶,想起曾经在一次会间成为次密接者,先惊后喜。同时,每次在活动中遇见久违的诗友,都会举杯畅饮。每一次在论坛上与师友同场交流,都会收益良多,每一次诗酒大会之后,也都会写出新的诗篇。

一样的感觉是,每次诗酒大会组织得都非常严密,环环相扣,有条不紊;每一次接待工作,都热情周到,走心暖心;每一次的论坛,都很高端,贴近现实……

记  者:您曾经有一段时间停笔,是什么原因呢?回首过去,您对自己的写作满意吗?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您近期有哪些写作计划吗?

吴少东:我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写作,90年代中前期停笔。一是工作环境不允许,二是感觉当时诗歌写作环境比较混乱。有许多朋友为我十七八年的停笔惋惜,回头看看,我倒是心平气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写作宿命。在间断写作的这些年,我不再急于写出一首诗,发表几首诗,而是从旁观者的角度去看待写作这件事。事实上,思考从未停止,这样的思考积淀对我再提笔写作来说无疑是有益的,这也许是另一种收获吧!

恢复写作的这十三年,我对自己的写作基本上是满意的,从青年直接跃至中年,我写出了一个中年人对世界、对时代的一些并不肤浅的认识,呈现了真诚、美、叹息与悲悯。对自己的不满意一直都在,还有许多的诗歌没写;惰性太大,固守淡然也让我轻易放弃了不少别人看重的东西。下一步,我将写一个我思考三年的题材,尽最大努力,认认真真地写好,出一本新诗集。

记  者:好诗人应该对语言负责,您觉得一位优秀的诗人对语言的把控力应该体现在哪些方面?您认为一首好的诗歌,应该具备一些什么样的特点?

吴少东:一个木匠必须对自己做的木器负责,一个好诗人必须对自己的语言负责。写作者对语言的把控力首先可能是精准、形象,提供思考空间以及腔调的自我性。一首好的诗歌必须具备以上要素,并且在诗歌作品中体现自己的三观、语言未来性的探索。

记  者:有人认为,认为文学应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也有人认为,文学来自现实生活。在诗歌创作中,您是如何处理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灵感写作和技艺写作哪一个对你更有效?

吴少东:我想,这种与现实保持一定的“距离”,可能是指文学创作者不能被现实世界淹没,不能被庞杂的现实生活拖扯得随波逐流,而是要在生活的洪流中保持定力,有纵身一跃的心劲与能力。我的诗基本上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来源于自己对世界、对时代的一些思考。力求打通历史与现实,据史思今,据今思未来,写出时代性。现实生活永是创作的不竭源泉,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具有“现实主义”意义,无论它的表现形式如何。

灵感是发酵的酵头,是电光石火的一闪,对写作者十分重要,可遇不可求。当然灵感不是凭空而来,灵感来自写作者平时的不断思考,一壶水沸腾时激扬的鸣叫。如果我们对万事万物漠然视之,见景无情,处事不思,灵感不会自动附体。技艺只是工具,是每个写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不同的是,于优秀的写作者来说,创作过程中,技艺出手自到,化无形于诗篇,而不是依技成句,凭技炫艺。我们更多要做的是,要对现实生活进行深度思考,以阔达的胸襟看世界,用创新性的语言进行表达。

记  者:提到当代汉语诗歌,一些读者会有一个直接的反应,看不懂,对此您有何回应?您认为诗歌与普通大众的距离遥远吗?

吴少东:这要从两方面看。诗歌本就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不同于小说与散文,更不同于新闻与说明文,对一般读者而言,可能不会像读以上文字那么轻松,这就要求阅读者平时要培养读诗的习惯,诗读十遍,其意自现。如果你从来不去读诗,贸然去读,自然读起来会有一些困难。

另一方面,也有当下诗歌写作者的问题。有些写作者刻意强调诗歌的小众性与特殊性,或食洋不化、缺少真诚、故弄玄虚等等。这样一来,读者当然看不懂。有些人写的诗,连写了几十年诗的我,也读得磕磕巴巴,极力调动思维,也还是不解其然。

其实,诗与大众、与现实是非常近的,可以说是零距离。《毛诗•大序》说:“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歌本来就是普通大众创造的,在心为志,发言为声嘛,连手舞足蹈都是诗,可见诗与大众的距离之近之亲。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本来就是人的七情六欲的现实表达。

关于读懂与读不懂,我想引用两位大家的名言,一句是歌德说的:“不要说现实生活没有诗意。诗人的本领,正在于他有足够的智慧,能从惯见的平凡事物中见出引人入胜的一个侧面。必须由现实生活提供作诗的动机,这就是要表现的要点,也就是诗的真正核心;但是据此来熔铸成一个优美的、生气灌注的整体,这却是诗人的事了。”

另一句是伍尔夫在《普通读者》序言中引用约翰逊的一段话:“我很高兴能与普通读者产生共鸣,因为在所有那些高雅微妙、学究教条之后,一切诗人的荣誉终将要由未受文学偏见腐蚀的读者的常识来决定。”

记  者:自2017年以来,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已经走过了七年,为中外诗人、文学家搭建了良好的沟通交流平台,作为大会的老朋友,您认为,在传播中国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方面,大会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

吴少东:七年来,数千中外诗家汇聚泸州,写诗、诵诗、议诗,许多诗人伴随着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快速成长,这个平台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最重要的诗歌交流平台之一,对当代汉语诗歌的推广、提升,以及促进世界诗歌文化的交融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国际诗酒文化大会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的一个醒目符号,泸州也已成为万千诗人争相奔赴的盛会之地。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