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能源转型:院士专家在湖州“出招”

[探索] 时间:2024-04-28 01:31:3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19次

  中国小康网讯 记者李亚玲 8月10日,出招5位院士与多位专家学者齐聚湖州,聚焦针对“双碳”背景下技术发展与产业转型的转型专挑战和机遇进行深入探讨。

image.png

图:论坛现场

  “实现‘双碳’目标,院士能源的湖州转型是重中之重。”中国工程院院士、出招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院长高翔在主旨演讲中分析说,聚焦2021年,转型专全球化石燃料的院士消耗已经达到了489.6亿吨标煤,排放二氧化碳共338.8亿吨,湖州对人类社会的出招可持续发展造成严峻的挑战,所以产业的聚焦转型升级要从能源切入。

  “双碳”赛道 湖州持续领跑

  论坛上,转型专湖州市副市长金凯详细介绍了湖州在“双碳”背景下先行先试,院士从能源、湖州工业、乡村资源、生活方式等重点领域进行探索。

image.png

图:湖州 项飞\摄

  在能源方面,建设全国首个“生态+电力”示范城市,构建了以电为主的新型能源体系,建成国内首个“全电物流”项目和农业电力物联网示范村。2022年6月安吉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正式投产发电,为华东地区能源保供和电网平稳运行贡献了积极力量。

  在工业绿色转型方面,湖州市依托国网新能源云平台,首创“工业碳效码”,推出碳监测等核心模块构成的“一屏全览”碳治理平台,建成“一键办理”碳服务平台,并将“碳效码”的评价结果应用于绿色减碳技改、绿色金融服务、绿色工厂评价、亩均效益改革、绿电交易等。作为浙江省首个工业碳效码试点市,截至2022年5月,湖州市3800家规上企业、5000余家规下企业均已完成评价赋码,在浙江省经信厅、省统计局、省国网电力公司的联合推动下,该模式在全省获得推广应用,共有4.2万家规上企业完成评价赋码。另外,工业碳效码综合改革实践也获评第一批浙江省数字经济系统优秀重大应用,入选“中国改革2021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

  在乡村资源方面,2021年底,湖州市安吉县上线中国首个“两山”竹林碳汇收储交易中心,打通竹林碳汇从生产到收储、交易的渠道,实现碳汇“可度量、可抵押、可交易、可变现”。

  在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方面,湖州推出了服务居民领域低碳发展的“碳普惠”。在“碳普惠”建设方面,湖州上线了浙江省首个市级“碳普惠”应用“碳达人”,将居民安装屋顶光伏、绿色出行、垃圾分类等减碳行为,以碳积分形式核证为可用于交易、兑换商业优惠或获取政策指标的“碳惠量”,引领低碳生活新风尚。不仅如此,湖州发布了全国首个绿色低碳生活指数,在国家、省定的生活领域基础上,增加了绿色快递、绿色农贸市场及绿色产品认证等特色的工作。

  “湖州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近年来,湖州聚焦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化石能源减量替代等各项重点工作,加快构建现代生态产业体系,成功走出了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发展路子,在两个先行的新征途上走在全省前列。”浙江省能源业联合会顾问、原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能源局局长蔡刚表示,此次论坛通过深入研究国内外实现碳中路径和相关政策,研究实现禁令排放等相关领域的最佳实践与案例,为我国特别是浙江各地制定产业转型和双碳目标实现相关政策提供样板参照和科技支撑。

image.png

图:浙江省能源业联合会顾问、原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省能源局局长蔡刚

  专家“线上”“线下”齐献策

  “双碳”背景下能源发展未来的方向在哪?通过科技创新来实现原料替代、能源脱碳、过程减碳。

  “无论是碳减排还是增碳汇,无论是优化能源结构还是提高能源效率,都离不开低碳科技创新。”浙江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张笑钦在会上指出,此次论坛将助推各国在节能减排和碳中和领域的技术合作,为我国地方产业转型和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技术和政策路径支持。

  传统的化石能源逐步枯竭,将由零碳的新能源取而代之,而新能源的下一个“主战场”就是氢能。

  “截止到2021年年底,我们国家已累计建设加氢站255座。”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教授薛冬峰认为,氢能是用能终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载体,氢能的价值体现在未来产业链当中,从生产、使用、存储到运输都可以实现氢能使用的闭环。

  带着对氢能应用的思考,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院教授级高工赵波在论坛发言中说:“实现‘双碳’目标,电网与氢能的融合成为必然。”他认为,在能源转型过程中,电力与氢能是两种互为补充的能源载体,可再生能源与氢能的耦合利用,可以达到以电力为网络为主体的多能协同网络,助力工业、交通、建筑、农村等领域的深度脱碳。

  中国科学院院士成会明、中国工程院院士涂善东、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丁玉龙也从能源如何安全的进行存储方面发表了观点。

  储电方面,成会明认为,利用好电池资源,发展高效且低成本的先进储能技术,就是可再生能源高效利用的一个关键环节;储氢方面,涂善东认为,应通过高压的方式进行储氢,要研制先进的技术,让高压储氢可以安全的应用;储热方面,丁玉龙认为,我国能源的终端消费里面,超过50%的是热能。可以通过余能和废能源的再利用,将热能进行更好的储存。

  “双碳”目标下产业如何发展?

  宁波诺丁汉大学副校长、理工学院院长吴韬认为,“双碳”背景下,产业共生是关键,单一的企业很难实现碳中和,只有抱团发展才能实现“双碳”目标。

  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陈忠伟认为,新能源革命体现在电池和燃料电池的未来的广泛使用,是交通工具从油气向新能源转变。

  如何开发新技术应对“双碳”挑战?论坛现场前亚洲开发银行首席能源专家、腾讯战略发展部高级顾问翟永平,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经理刘明华做了经验分享。

  “腾讯建立碳中和实验室,利用物联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打造数字化产品体系,为全社会提供低碳的绿色算力,助力企业实现碳管理。”翟永平说道。

  刘明华介绍,华东勘测设计研究院通过工程技术和数字化的手段,使项目从设计到建成全过程都落实低成本、高效率,将低碳从源头实现。

  据悉,本次论坛是2022中国绿色低碳创新大会的配套论坛之一,大会将于8月15日至16日在湖州举办,届时,更多国内外顶级专家学者将汇聚一堂,共商中国绿色低碳发展道路,共议全球可持续发展未来。

  编辑:彭慧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