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时尚 >海南周刊 | 南繁人“种济天下” 正文

海南周刊 | 南繁人“种济天下”

[时尚] 时间:2024-05-01 16:31:4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60次

原标题:海南周刊 | 南繁人“种济天下”

文\海南日报记者 尤梦瑜

日前,种济天下全景记录南繁历史的海南长篇报告文学《南繁——筑牢中国饭碗的底座》正式推出,并获得了2020——2022年度海南省优秀精神产品奖(海南省“五个一工程”)特别奖。周刊

6月12日,南繁《南繁——筑牢中国饭碗的种济天下底座》研讨会在海口举行,近20名作家、海南学者、周刊评论家雅集畅谈,南繁感受南繁人“种济天下”的种济天下家国情怀。作家学者围绕该书展开了深入讨论,海南展望了文学创作与人类命运同呼吸、周刊与人民同向同行、南繁与时代同频共振等多面向的种济天下可能性。

在海南三亚崖州湾南繁育种基地,海南科研人员在田间管理测产海水稻。周刊 海南日报记者 张茂 摄

●梅国云

(省作协主席、《天涯》杂志社社长):

种子与人类的命运相依

《南繁——筑牢中国饭碗的底座》全景式展现了60年来,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南繁人,为了中国人的饭碗,为了国家的粮食安全,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心血。这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我从杨沐这部大作里看到了四个关键词:南繁、种子、精神、命运。南繁,既是地域,也有在南繁育种之意。种子,是南繁的第二个属性,即技术革命。精神,即付出个人所有,不达目标,绝不放弃。命运,即种子与粮食增收、与个人、与家庭、与社会、与国家、与人类的关系。南繁人的博大情怀,南繁人的孜孜以求精神,南繁人舍小我、成大我的境界,是这部作品的主线。正是他们撼天动地的行为,最终改变了种子的命运。从此中国人民更为豪迈地走在建设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这不仅仅是对中国的贡献,也是对人类的贡献。由此,我认为这部为南繁人树碑立传的大作,不仅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更有不可忽视的教育价值,理应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农科专业师生的关注。

作家杨沐与著名玉米育种专家程相文(右)在新书发布会现场。 主办方提供

●单正平(海南师范大学教授、作家):

育种家们就是民族的脊梁

我觉得南繁是一个非常好、非常重要的题材。我们每个人都要吃饭,但很多人对种子的事不了解。我们对“两弹一星”元勋,对其他好多领域的著名人物很熟悉,对育种家却所知甚少。因为他们长年在田间地头劳作,甘于吃苦,耐得住寂寞,长年在田野里和植物打交道,往往牺牲了自己的家庭。育种家们真的是牺牲小我完成大我,是非常值得敬佩的。育种家们其实就是民族的脊梁,国家的栋梁。育种家们用海南这方宝地培育粮食作物新品种,对中国人的饭碗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贡献。感谢杨沐,为我们写了这样一部好书。

●马良

(省旅琼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评论家):

一本关于南繁英雄群像的书

我觉得这本书致敬了真正值得尊敬的人,那就是这些南繁科学家,同时也回答了一个问题:当今时代,人文写作何为?很多人太注重自己那个“我”,而忽视了“大我”。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南繁英雄的群像,且都是活生生、血肉丰满的。杨沐自己也说,通过书写这本书,她从那些科学家身上学到了从更宏观的角度、更大的格局去思考人生的价值,并以这样的标准去描绘历史、人生的全景。

虽是非虚构写作,并不代表对象彰显、“作者”消失。实际上,这部书的成功,是杨沐自身优势的延展和巨大潜能的释放。作为北京农业大学教授的子女、地质工作者,她首先对南繁人很理解,又舍得下苦功夫,创作的内生动力很强大,何况她还有作家的功力和情怀!在海南,其实还有很多很值得写的题材,都期待人文写作进一步介入。人文写作者不能把自己陷在一个小圈子里面,要投入到宏伟的历史文化场景、火热的社会生活中去,这样才能真正写出大作品。

●李音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副教授、评论家):

报告文学风格的纪实写作

杨沐之前的创作比较关注知识分子,尤其是女性知识分子的精神思索和生命困境,这本南繁纪实文学当然同她以往的创作的主题和风格差别很大,但我觉得在她不同的创作尝试中也有精神脉络可循。这本书完全是纪实的,不是当下流行的非虚构类型,书中有大量翔实的历史资料,但叙事者个人的声音消失,与其说这是一种非常克制的、或者说退回到报告文学的风格,不如说杨沐面对“民以食为天”、面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南繁历史和现状,不由自主地敬重写作。杨沐从知识分子书写到南繁纪实的文学创作转变非常有意义,就大部分文学创作而言,当我们谈到民族、时代和知识分子精神时,我们往往谈论和关注的是非常狭窄的人文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通常会忘了所谓知识分子这个群体,不仅包含着人文,还有科技知识分子,不仅是纸面上的思索,还有奔走于大地上的实践。当下我们随着学科分化,人文和科技知识分子分野比较大,但在整个20世纪,中国不同领域的知识分子在建设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中,他们的精神图景是交织在一起的。我们的文学创作不应该忽略这一部分,尤其是当我们谈论知识分子责任、时代精神的时候,我们应该让奔走于大地上的沉重切实和书斋中思索的轻盈深远互相补充交相辉映,由此呈现出时代和历史丰饶的精神图景。这应当成为中国作家的自觉。

●汪荣

(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副教授、评论家):

体现非虚构写作中的“当代性”

书名中的南繁,指的是将夏季作物的育种材料在当地秋收之后拿到南方亚热带或热带地区进行繁殖和选育的方法。海南是中国最重要的南繁基地,杨沐抓住南繁这一题材进行创作,可谓稳、准、狠,既进行了主题创作的新探索,又与海南本土社会息息相关,属于新时代海南书写的一部分。恰如杨沐在书中所说,“南繁是国之重器,是中国种子安全、粮食安全的基座”。杨沐针对南繁进行的主题创作,不但在题材上是创新的,而且意义重大。通过“风中玉米见光长”“艳阳青碧水稻田”“春草生发瓜透红”“棉芯尽藏科技剑”四个部分的叙述,杨沐写了“物”,更写了物背后的人,以及人背后的大时代。杨沐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体现在对南繁的书写之中,她的写作与时代、历史和政治进行了广泛的对话,体现了非虚构写作中强烈的“当代性”。

●林森(《天涯》杂志社主编、作家):

用“南繁精神”挖掘海南题材

该书出版的意义:一是对于杨沐的意义。此前,杨沐的创作,是一种向内的、个人化的、精神性的表达,而她这一次创作,完成了由“见自己”到“见天地、见众生”的升华。杨沐真正打开了自己,此前的感性,在这个重大题材的理性限制中,结合得恰到好处。

二是对于海南文学的意义。报告文学是海南文学的一个弱项,杨沐行三万里、历时三年完成的这部优秀作品,意味着海南的作家,完全有能力去处理重大题材的创作,并且可以完成得很好,海南完全有能力把报告文学这一文体做大。

三是对于南繁的意义。我们对南繁的印象停留在“袁隆平”和“水稻育种”上,而这部书,可以说是对南繁历史的一种全景式描写、对南繁精神的全方位概括。该书对时代的幕后故事、幕后英雄的挖掘,是在展示真正的中华民族的精神。

四是对于海南的意义。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海南的文学形象是极为稀缺的,这部书的出现,让我们理解到,原来海南为中国作出了这么大的贡献。这同样也给海南的作家一个启示,海南有很多值得去挖掘的题材,我们有没有真正深入进去,用一种“南繁精神”来挖掘、书写、展示、传播这一切。

《南繁——筑牢中国饭碗的底座》新书发布会现场。

●吴辰

(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评论家):

一部属于南繁“人”的心史

这部著作是一部让读者读后便能了解自己富足的生活从何而来,又将沿着什么方向走下去的报告文学作品。与一些传统的报告文学作品不同,该书是通过走访记录下了参与其中的具体人物在彼时彼刻的心理活动,这使得这部报告文学作品充满了令人读之便能感同身受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巨大的,读者从中感受着一代代南繁人的所行、所感、所想,并以之作为自己参与到这个伟大时代建设过程中的动力。读者看到了一部有情有义、有笑有泪的南繁心史,一部属于南繁“人”的心史,而这也将成为我们这些与南繁人同处一个伟大时代的“人”的心史。《南繁——筑牢中国饭碗的底座》正是文学与时代结合的典范之作,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深入,文学的花园里将产生越来越多的此类作品,那将是这个时代精神的体现,也将为厚重的文学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尤梦瑜)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