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娱乐 >让文物活起来 陕西在行动 正文

让文物活起来 陕西在行动

[娱乐] 时间:2024-05-01 19:37:1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17次
新闻提示

全省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49058处,让文在522家国有文物收藏保管机构中,物活收藏有可移动文物7748750件;28项考古成果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起陕约占全国的西行十分之一;文物走出国门,文物专家开展境外考古,让文在相互借鉴中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各种文明“各美其美,物活美美与共”……

近年来,起陕陕西省委、西行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让文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牢固树立保护文物也是物活政绩的科学理念,推动全省文物工作取得令人瞩目的起陕显著成效。

28项考古成果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考古大省陕西,西行依赖得天独厚的让文地下遗存,从115万年前的物活蓝田人到五六千年前的半坡人,以至周秦汉唐,起陕陕西考古一路高歌,一个个重大考古新发现令人瞩目。被誉为考古界“奥斯卡”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30余年来,陕西已有周原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唐昭陵北司马门遗址、西安江村大墓等28项考古成果入选,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

近年来,陕西考古事业蓬勃发展,考古成果挖掘阐释初显成效,“考古中国”等各时期项目均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其中东亚现代人起源、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等一些重大历史考古问题研究取得重要证据和重要突破。2019年,陕西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发掘获重大发现,在秦岭地区首次发掘出土早期现代人化石及共生的小石片工业类型的石器,为中国乃至东亚地区早期现代人演化自本土古人群的学说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证据;通过对石峁、芦山峁、寨山等重要考古资料的综合分析表明,距今4300年前的龙山时代,陕北已明确出现国家形态,聚落差异悬殊、人群分化明显、等级观念突出,呈现出中国国家起源的陕西模式和进程;通过多级考古机构和大学联合考古队的不懈努力,西安太平遗址的考古研究取得重要突破,基本可以确认该遗址为一处大型客省庄二期文化中心聚落,测年数据约为距今4150至3700年前,已进入夏代纪年时间范围。

2021年,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正式发布,陕西有11项考古发现成功入选,分别是:神木石峁遗址、半坡遗址、姜寨遗址、周原遗址、丰镐遗址、秦雍城遗址、汉长安城遗址、秦咸阳城遗址、秦始皇陵、法门寺遗址、唐大明宫遗址。

博物馆成为陕西的“金色名片”

今年4月28日,陕西考古博物馆对公众试行开放。这是陕西让文物活起来,探源中华文明、展示文明发展脉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举措、新进展。

来自陕西省文物局公布的相关数据显示,大批收藏保护展示优秀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博物馆、纪念馆相继建成,主体多元、类型丰富和体系完备的省、市、县、乡镇、村五级博物馆构架基本形成。

近年来,陕西创新性开展社区博物馆建设工作,遴选三批56家社区博物馆并授牌;配合全国性重要纪念日举办博物馆主题展览,每年举办各类思想性与艺术性、科学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展览约800个,推出“宝鸡出土青铜器与金文精华”“汉唐长安她生活”“半坡遗址和半坡文化展”等系列出省交流展览200余场次,构建起具有鲜明陕西特色的精品巡联展体系。截至目前,全省共有23个陈列展览在全国博物馆十大精品陈列中获奖。

此外,连续六届承办“台湾历史教师中华文化研习营”活动,《盛世壁藏——唐代壁画文化特展》在港澳台高校反响热烈;先后与50余个国家和地区合作举办100余个文物出入境展览……陕西博物馆已经成为让世界了解陕西乃至中国古代文明的“金色名片”。

文物安全大防控体系不断健全

全省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49058处,在522家国有文物收藏保管机构中,收藏有可移动文物7748750件,这样一组数字,勾勒出陕西省文物古迹数量多、分布广、等级高、价值大的鲜明特点。

近年来,陕西省有序推进文物安全大防控体系建设,为文物保护建起防护墙。出台陕西省《群众文物保护员管理办法》,群众文保员突破8000人,群防群治网络逐步形成。全省文管所总数达到223个,173 处文物保护单位设立派出所或警务室,建成全省文物安全监管平台,文物安全大防控体系不断健全。

鉴于陕西文物大省的重要地位,公安部和国家文物局委托陕西省公安厅建设了“全国文物犯罪信息中心”,承担全国文物犯罪信息的录入、审核、分析、研判工作。连年部署开展“鹰”系列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共破获各类文物犯罪案件4115起,追缴各类文物28362件,有力震慑犯罪行为,文物安全形势明显好转。

文物保护是重中之重,城市也要协调发展。这两者相融相生的背后,是文物保护制度与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

陕西还积极推广“先考古,后出让”的基本建设考古前置制度,通过文物资源大数据库等技术,使颜真卿、薛绍等历史名人重回大众视野,也为政府规划决策提供了依据,取得了良好效果。

国际交流合作促世界文明“美美与共”

作为当今世界唯一延续不断裂的文明,中华文明拥有并在传承中携带开放、包容的基因,这也为陕西考古领域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历史根基。截至目前,陕西共有3项9处世界遗产:一是秦始皇帝陵及兵马俑坑;二是“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包括了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彬州大佛寺石窟、张骞墓;三是长城(与其他省份共有)。

为了寻找古代月氏的文化遗存,从1999年起,西北大学教授王建新带领考古团队,沿着丝绸之路,从甘肃河西走廊、新疆东天山地区,到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开展系统考古调查,发现了数百处不同时代的重要文化遗存。“我们持续十余年的考古工作,填补了当地古代游牧文化遗存的发现空白,有助于以东方的视角揭示丝绸之路沿线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不同人群沟通融合的进程,唤醒丝路沿线人民共同的历史记忆与情感。”王建新说。

陕西考古机构先后与30多个国家知名高校、文博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向国际社会传播中国文化;在全国率先走出国门,赴越南、韩国等国开展境外考古发掘与研究;“一带一路”对外考古合作持续推进。省内考古机构、院校在“一带一路”国家开展了40余次考古与文物保护工作。

文物走出国门,文物专家开展境外考古,在相互借鉴中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各种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记者 赵争耀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