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助力塞尔维亚百年矿城在绿色中重生

[休闲] 时间:2024-04-29 12:13:1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121次

    

【环球时报赴塞尔维亚特派记者樊 巍  王雯雯  马梦阳】编者的中企助力中重话:塞尔维亚东部城市博尔,因为有着长达百年的塞尔生开矿史而在欧洲闻名。资源丰富的维亚矿山,林立的百年烟囱,从四面八方涌入的矿城工人,曾被认为是绿色经济繁荣的象征。然而这座富矿之城的中企助力中重命运跟随着巴尔干半岛的历史起起伏伏。在经历长久的塞尔生萧条后,中塞两国共建“一带一路”的维亚“春风”吹到了这里,中资企业带来的百年投资、技术和新的矿城发展理念,为这座“干涸”的绿色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近日,中企助力中重《环球时报》记者来到这座塞尔维亚东部重镇,塞尔生亲身感受中国的维亚绿色发展理念帮助这座衰落之城“抚平伤痕”的故事。
在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博尔市历史时,紫金矿业博尔铜矿RTB分公司经理阿达莫维奇难掩骄傲。在南斯拉夫时期,博尔铜矿迎来了它的鼎盛时期,政府组建的国营博尔铜矿公司员工曾一度达两万多人,产业遍布南斯拉夫全境,是当时欧洲的第一大铜矿,被誉为“欧洲明珠”。博尔铜矿的重要地位在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也得以体现。当时,这里是北约的重点轰炸对象。也是在这场战争之后,博尔铜矿迎来了“至暗时刻”。受到制裁的塞尔维亚百业凋敝,博尔铜矿也进入衰退期。
“由于制裁,许多受损设备的零配件无法进口,生产因此停滞。”阿达莫维奇回忆称,面对困境,塞尔维亚政府曾短暂将博尔铜矿出售给德、法等国的几家外资公司,但这些公司仅对矿山易开采、品位高的部分进行粗放开发,之后便不再追加投资。2010年,这些外资企业将矿山交回给塞尔维亚政府,因长期缺乏资金投入、技术设备落后和管理缺位等原因,博尔铜矿经营日益困难,负债日趋严重。企业的不景气也导致博尔市发展动力不足,大量青壮年劳动力不得不外出务工。
这一局面直到一家中国企业的到来才得以改变。2018年,中国的紫金矿业集团抓住塞尔维亚把博尔铜矿在国际市场公开出售的契机,最终以3.5亿美元现金增资实现对博尔铜矿63%的权益收购,还全资收购了博尔市的另一座矿山——丘卡卢·佩吉铜金矿。“应当说自2013年国家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我们就紧跟国家大政方针,积极计划在共建国家拓展矿业开发项目,增加资源储备。”紫金矿业丘卡卢·佩吉铜金矿常务副总经理苏永定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介绍称,铜矿是公认的战略性矿产资源,由于铜矿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走出去进行全球资源配置,成为众多国内大型矿业企业的必然选择,也是国家保障重要矿产供应安全的需要。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为这些合作提供了支持和机遇。
阿达莫维奇介绍称,经过长达百年开采,博尔铜矿仍具有丰富的资源储量,但矿石平均含铜品位不高,开采难度加大,得益于紫金矿业在低品位难选冶矿产的综合回收利用领域的自主技术和经验,在接手博尔铜矿后,博尔铜矿仅用半年时间就实现扭亏为盈。
“应该说我们运营博尔铜矿5年来,实现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21年8月,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来到博尔铜矿视察时表示,‘我们感谢来自中国的合作伙伴紫金矿业,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勇敢而成功的私有化范例’。”在博尔铜矿从事ESG和公共关系工作的冯奎说,近几年全球大多地区通胀严重,但塞尔维亚经济、就业和本币基本保持稳定,博尔地区矿业的高速发展支持了塞尔维亚经济。
一位熟悉当地事务的人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近年来塞尔维亚国内部分反对派人士、受西方反华势力支持的当地NGO组织和媒体,经常设置“矿产开采导致环境污染”等话题抹黑中资企业形象,给中资企业在当地发展带来困难。《环球时报》记者在当地乘坐火车的过程中,就感受到不实信息在当地民众中泛滥的程度。一位名叫彼得·洛维奇的程序员告诉记者,尽管他对中国抱有好感,但在当地媒体上经常会看到诸如“中国矿业公司使用有毒化学物质,导致塞尔维亚每十人中就有一人患上癌症”之类的报道,令人感到悲伤。
“我们必须要说明,这些报道并不属实,自紫金矿业投资开发博尔铜矿以来,博尔市的环境面貌得到提升,变化是有目共睹的。”博尔铜矿环保部经理米莉娅娜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紫金矿业在接手博尔铜矿后,一直花大力气解决此前企业遗留下来的环境问题。截至今年6月,紫金矿业在塞尔维亚的两家企业在环保上总投入达2.89亿美元。
土生土长的博尔人阿达莫维奇,已在博尔铜矿工作了30余年,他对博尔环境的改善深有体会。他告诉记者,曾经博尔市的繁荣是“灰色”的,烟囱排出的黑烟遮天蔽日,寸草不生的矿山上尘土飞扬,空气中都是焦煤味道。但中国企业到来之后,引进新技术整治废渣、废气和粉尘等环境污染物,采用信息化手段监测冶炼厂区危害气体的浓度,确保排放达标,如今博尔市的繁荣已变成“绿色”的。
记者走进矿区看到,在博尔铜矿的露天矿山,曾经因过度开采造成的裸露地面,目前已郁郁葱葱,大面积实现生态恢复。米莉娅娜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截至今年6月,博尔铜矿已在矿区完成裸露土地绿化面积306万平方米,种植各类树苗48万株。
“为了在开采过程中实现土地绿化复垦,打造绿色矿山,我们全员参与植树造林活动,上到管理层,下到一线工人,每个人都要认领几棵树,我们甚至一度把当地树苗都买光了。”苏永定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称,欧洲国家对于环保的要求和标准非常高,塞尔维亚紫金矿业制定的环保标准甚至要高于欧盟标准,放眼世界,这一标准也要高于其他西方矿业巨头的环保标准。
重获新生的紫金矿业博尔铜矿也在微观层面给博尔民众生活带来变化。苏永定称,紫金矿业重视员工的福利待遇,目前,员工月净收入约为12万第纳尔(1塞尔维亚第纳尔约合0.067元人民币),超塞尔维亚平均工资的60%。
当《环球时报》记者走在博尔市街头,既能看到一些上世纪的小众品牌“老爷车”,也能看到许多豪华汽车品牌。阿达莫维奇告诉《环球时报》记者,这与博尔的过去形成强烈对比。曾经的博尔市堪称是“万国汽车博物馆”,在博尔市内可以找到一些上世纪不同年代各种品牌的汽车,但是这两年明显能感觉到身边的人都换了新车。“随着收入的提高,我们还购置了新的房产,手头还有存款,我们每年可以计划外出度假。”阿达莫维奇称。
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多商机。博尔铜矿办公室主任温鸿志向《环球时报》记者介绍称,在下游配套企业的选择上,紫金矿业坚持属地化原则,尽管塞尔维亚的各类采购成本很高,但紫金矿业依然会向本土供应商倾斜,尽量惠及当地企业和民众。目前整个博尔市总人口已接近5万,其中近1/4的人口就在铜矿上下游企业工作,当地家庭基本上都能从铜矿运营中受益。“人口和收入的增长助推了当地的房地产行业,目前,博尔市房价涨幅仅次于首都贝尔格莱德,位列塞尔维亚第二。”温鸿志称。
《环球时报》记者在当地走访过程中了解到,过去几年,紫金矿业在当地先后开展“健康饮水”“为了未来”“安全回家”“冬季温暖”等一系列公益项目。此外,紫金矿业还将国内“结对帮扶”的扶贫模式引入当地。这些都为项目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未来,紫金矿业仍将加大在当地的投资。阿达莫维奇对此充满期待,他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中企的到来为民众解决了生计问题、为博尔解决了环境问题、为国家解决了经济问题、为社会解决了发展问题,中国人和塞尔维亚人在一座城市中实现了互融互通,共同发展,“如果说博尔是一个大家庭,那么我们都是这个家庭的一分子。”他说。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