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周刊 | 古代人是怎么玩转冰雪运动的

[热点] 时间:2024-04-27 16:32:1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96次

原标题:文化周刊 | 古代人是文化怎么玩转冰雪运动的

■ 黄金生

中华民族自古便与冰雪有着不解之缘,很多地区具有久远的周刊转冰冰雪运动传统。在漫长的古代历史进程中,中国人不仅学会了抵御冰雪的人玩严寒,更学会了利用冰雪、雪运观赏冰雪、文化嬉戏冰雪,周刊转冰同时,古代冰雪也渐渐融入了中国人的人玩精神价值体系。

从隋唐开始,雪运滑雪技能广泛普及于我国北方的文化室韦、回鹘(回纥)、周刊转冰流鬼、古代拔野古、人玩拔悉弥等各个民族。雪运

室韦人主要居住在嫩江流域,地处大兴安岭南部,那里“气候最寒,雪深没马”。室韦人尚不会耕种,只能靠猎获鹿獐、食肉衣皮来生活。在漫长的冬季,江河封冻,遍地白雪覆盖。在这样的山野追猎野兽,迫使其掌握了一种巧妙的行动方式——“骑木而行”。

“骑木而行”就是脚踏类似于雪橇的木板在冰雪中行走,木板一般长4尺、宽5寸,一左一右,系在两脚上。这样不仅可以大大提高行进速度,而且可以防止陷入沟中。据说,“骑木而行”在冰雪中疾行可以追得上奔马。

而居住在长白山以北、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的黑水靺鞨(女真族的祖先),开始使用“竹马”在冰雪上滑行。其方法是人站在竹片做成的“竹马”上,手握一根棍棒,用力一撑就可以向前滑行十几米。“骑木而行”和“竹马”不仅解决了雪地难行之苦,更为人们增添了冬日乐趣。

唐代生活在今新疆地区的拔悉弥族,“以木为马,雪上逐鹿”,木马即滑雪板,长形或长椭圆形,前端翘起,用马皮顺毛向后包于雪板的底面,用绳或带子缚于脚下。下坡时用杖撑动飞驰;平地行走,用双杖交替刺地,双板交替滑行;上坡时,解下木马,用手拿着往前走。

当时,在北部边疆还生活着一个“木马突厥”部落,从部落的名字上就可以看出他们是盛行滑雪的民族。《新唐书》记曰:“木马突厥三部落曰都播、弥列哥、俄支……乘木马驰冰上,以板藉足,屈木支腋,蹴辄百步,势迅激。”“乘木马驰冰上”较之“骑木而行”,不仅形象具体,在骑乘舒适度和速度方面也有所改进。“以板藉足,屈木支腋”就是现代滑雪板、滑雪杖的前身。“蹴辄百步,势迅激”,极具动感的高速运动,使其进化为体育竞技成为可能。

元朝时,生活在北方森林中的一些民族会拿着滑雪杖,站在滑雪板上追逐山牛等猎物。未经过训练的滑雪者可能会在下坡和疾驰时受伤,而熟练掌握滑雪技巧的人则能飞速奔走。他们还会将滑雪板连接起来,用来运送猎获的动物,很像雪橇的雏形。

元代也称滑雪滑冰为“骑木”,滑雪板称作“木马”。此时的滑具有了明显改进:木马底部通常包有狍、鹿等动物的毛皮以减小摩擦,并配有滑杖。这一时期,一种可以在冰上进行的游戏——“髀石之戏”非常流行,冰雪运动开始向娱乐、竞技方向发展。

从宋代开始,冰雪运动便不再是北方少数民族的专利。宋代出现了由滑雪发展来的“冰嬉”。《宋史·礼志》中说,皇帝曾“幸后苑,观花,作冰嬉”。这时还出现一种专业工具——“冰床”。当时盛行一种以人力牵拉的冰上游戏,即在木板上铺上一些垫褥之类的轻软暖和的物件,两三个人坐在上面,让一个人拉着在冰上飞快滑行,当时的一些官员以此作为代步工具。

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就曾在沧州目睹过“冰床穿梭”奇观,惊叹之余,把这一景象写进了《梦溪笔谈》里。

不过,与宋明时期相比,清朝才真正将冰嬉运动发扬光大。17世纪崛起于我国东北的满族一直保持着对冰雪运动的兴趣,最早形成的满族冰嬉活动形式是“靰鞡滑子”。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冬季人们脚穿“靰鞡鞋”,即将铁条缚之于鞋下,在冰面滑行。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后,曾于天命十年(1625年)在太子河上举行盛大的冰上运动会,男子“踢形头”,女子“跑冰”。满族人的先祖肃慎人捕获熊、虎、豹、野猪等猛兽时,猎人将动物的头放在树桩上拜谢山神,然后烤食兽肉,食后要将兽头拿来踢,以尽余兴。后来,熊头多为被踢之物,此项活动就称“踢熊头”。后又用熊皮、熊毛缝制成球状物,取代熊头来踢,所以又可称“踢形头”。在冰上赛跑时,有的人脚下失控,跌倒在地,努尔哈赤观之大笑不止。随后,努尔哈赤还在冰上举行盛大宴会,杀牛羊款待参加此次盛会的诸王贝勒及福晋,直至夜晚才尽兴而归。

皇太极于崇德七年(1642年)正月初八和十五日,在盛京城浑河冰上,也连续举行两次冰上娱乐盛会。故清军入关后,将冰嬉作为“国制”永存,清室也将此奉为经久不衰的“家法”,并将这一典制记载于钦定《大清会典》之中。(据《解放日报》,有删节。)(黄金生)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