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主流媒体海东行】一碗拉面“拉”出乡村振兴的“致富密码”

[知识] 时间:2024-05-01 23:52:26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160次

原标题:【全国主流媒体海东行】一碗拉面“拉”出乡村振兴的拉“致富密码”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青海6月27日讯(记者 张颍 摄影报道)2023年是海东撤地设市10周年。6月26日,全国2023年全国主流媒体青海海东行暨“乡村振兴看海东”采访活动走进青海省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主流致富感受文化的媒体密码非凡魅力。

化隆回族自治县属黄河流域,海东县境内黄河流径168 公里,行碗兴建有大中型水电站7座,拉面库区水域面积达11万亩,出乡村振除黄河干流外,拉县境内有大小河流和沟溪16条,全国均为黄河支流。主流致富坐落在黄河三级阶地上的媒体密码阿河滩地质文化村,不仅有秀美的海东黄河风光,更拥有独特的行碗兴民俗文化,描绘出一幅“天上黄河 山水化隆”的拉面独特画卷,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依托着黄河丰厚的馈赠,创造美好的生活。

黄河河流阶地

阿河滩地质文化村

“地质+生态旅游”

百年古榆树“肚里”能乘凉

10亿年前形成的南祁连山最老的变质基底一化隆群、3400-2300万年前“色如渥丹”的沉积岩层、700年历史的国家级重点文物阿河滩清真寺、800多岁仍根深叶茂的空心古榆树、古朴瑰丽的撒拉族女儿绣……

作为青海省首个地质文化村,阿河滩地质文化村不仅是黄河流域首个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地质文化村,同时也是一个纯撒拉族聚集的民俗村。

“阿河滩清真寺始建于1323年,迄今约有400多年历史,2013年被国务院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援建该村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张绪教介绍道,阿河滩清真寺的建筑风格保持了鲜明的古代汉藏宫殿特点,建筑飞檐翘脊,云龙花草,颇为宏阔,是远近清真寺建筑群中甚为罕见之建筑。据悉,该寺建成以来,虽经历史沧桑、风侵雨蚀,仍保留着原来的风貌,是研究伊斯兰教和撒拉族历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古榆树

记者团与古榆树合影

树心中空,“肚里”乘凉,在阿河滩清真寺距西北的巷道里有一棵闻名遐迩的的大榆树,距今有800多年历史,是青海省八大古树之一。“由于遭受雷击,古榆树只剩树皮,但生命力仍甚旺盛,旧枝新枝相互交换,既显得老态龙钟,又显得青春焕发。”张绪教说。每年在特殊的日子里,藏族同胞来此朝拜,也出现了“古榆树里品茶饭”的景象,无不体现着各民族和睦相处、共生共荣的景象。

在青绣扶贫工坊内,村民韩丽正在绣制一幅色彩丰富的“女儿绣”,“有空就会过来绣一会,一个月能有三千多元的收入,用来贴补家用。”

村民正在绣制“女儿绣”

据了解,青绣扶贫工坊主要是以撒拉族“女儿绣”为主的刺绣工艺品,属“青绣”的一个分支,“撒拉族姑娘从七八岁就开始和奶奶、妈妈学习刺绣直到出嫁。”青绣扶贫工坊负责人韩维忠说。她们将图案绣在枕头、衣服、鞋履等生活用品上,结婚时带上自己的绣品作为嫁妆,这也是撒拉族刺绣被称为“女儿绣”的原因。韩维忠表示,绣品以“订单式”为村民结算费用,现在村内已有八十多户参与其中。

近年来,阿河滩地质文化村定位于“地质+生态旅游”的模式,开发了撒拉族女儿绣体验、拉面体验和黄河石艺项目,逐步推进乡村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理念。

“世界第一碗面”在此出土

一碗面演绎现代版“五子登科”

化隆县拉面电商中心里,拉面师傅韩玉龙正在摄像机前跃跃欲试,揉、拉、抻……一套动作行云流水,韩师傅用牙签轻轻挑起一根细如发丝的拉面,穿到桌边上的绣花针孔上,这才露出满意的笑容。在摄像机前一边讲解一边制作,韩师傅对此已然轻车熟路。“我们通过专门的拉面服务平台App,让更多面点师傅学习操作技能,目前已培养了8000多名师傅。”化隆县品牌局负责人马春云表示。

师傅制作拉面

拉面师傅正在穿针引“面”

2002年,在海东市民和县官亭镇喇家遗址出土了一碗面条,经过四千年尘封,其形态清晰可辨,被誉为 “世界第一碗面”。千百年来,拉面作为西北地区的当家主食,养育了世世代代的高原儿女。也是这一碗面,让化隆老百姓挣了票子、育了孩子、换了脑子、练了胆子、拓了路子,演绎了现代版的“五子登科”。

改革开放以来,化隆拉面人用亲领相帮的互助合作方式,以厦门经济特区为起点,逐步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创办的拉面店遍地开花,创出了一条由拉面产业带动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路子。化隆拉面产业历经30年发展,在全国280个大中城市开办拉面店1.8万家,全县农民依托拉面走出了一条致富的发展之路。

拉面穿针

青海拉面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化隆牛肉面”已成长为化隆县最大的“民生产业”,成为青海乃至全国的一个响亮品牌。同时,涌现出了“广州好人”“全国劳模”“青海高原工匠”等典型人物达5000余人,越来越多的“最美拉面人”在各大城市绽放。

拉面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政治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拉面的战略地位,也被形象地总结为“五碗面”:一碗引领群众创业脱贫的“致富面”,一碗促进全县社会稳定的“和谐面”,一碗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幸福面”,一碗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小康面”,一碗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小康面”。

据介绍,截至目前,青海各族群众在省内外、港澳台及境外开办拉面店总量已达3.2万家,从业人员近19万人,年经营性收入达182亿元,辐射带动近2万贫困人口实现就业,拉面产业已成为农牧区劳动力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张颍)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