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治河村这家公司——24年持续帮扶“特殊”村民

[休闲] 时间:2024-04-28 16:42:5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80次

原标题:尧治河村这家公司——24年持续帮扶“特殊”村民

俯瞰三福公司的特殊中草药种植基地。(视界网 袁俊耀 摄)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赵峰 通讯员 吕泳和 袁俊耀

编者按

脱贫攻坚奔小康,尧治乡村是河村主战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走进部分有代表性的司年村庄蹲点采访,以新闻、持续村民现场评论、帮扶图文、特殊视频等形式,尧治报道干部群众在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路上的河村辛勤与汗水,喜悦与困惑,司年敬请关注。持续村民

11月2日8时,帮扶迎着朝阳与水雾,特殊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陈隆万的尧治家。69岁的河村老陈一猫腰,迅速钻进采访车:“走,去公司!三两句话说不清楚。”

保康县尧治河村的扶贫故事,从24年前成立三福公司开启。

赶鸭子上架

年近古稀的陈隆万,是土生土长的尧治河村人。

说起尧治河,陈隆万五味杂陈。说没感情,那是假的,可穷怕了、苦狠了,儿时的他,巴不得飞出大山。

14岁时,他背着20斤公粮第一次出村进镇。“第一天早上出发,爬了70里山路,摸黑到了镇粮所,找个老乡家里将就一晚,第二天再赶回家吃晚饭。”老陈说,“20岁结婚时,老伴的新衣裳是借来的,一年到头吃不上一餐肉,这日子咋过啊?”

好日子始于1988年,尧治河村以磷矿为支柱,辅以四级水电开发,包括陈隆万在内的绝大多数村民走上脱贫致富之路。可村里仍有少部分残疾人、智障人穷得叮当响。

1996年,村党委书记孙开林提议:能否把这群特殊人员组织起来自食其力?经村“两委”讨论决定,由村集体出资50万元组建尧治河三福公司(扶贫、服务、福利),任命老实巴交的陈隆万为公司总经理,那一年他46岁。

老伴想不通:“带着一群‘哑糊(残疾人、智障人)’开公司,不亏才怪?”陈隆万犯起倔脾气——这群人已经这样了,还能差到哪里?三福公司当年成立,除陈隆万等4名管理人员外,共吸纳残疾人、智障人、流浪汉等贫困人员50余人。

“特殊员工”的领头人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当上公司负责人,陈隆万发愁,如何才能接到这群特殊员工力所能及的工程呢?

所幸,当时尧治河村处于修路、修坝的建设期,在村两委的支持下,部分偏重体力劳动的工作交给了三福公司。公司出台章程,按照每天的工作量计工分,月底统计分数,按劳分配。

“让他们做事,有时像哄孩子,有时也要连吼带吓唬。”陈隆万说。

最开始,陈隆万当师傅,石头怎么敲、砖头怎么码、水泥怎么和……无法正常语言交流,每一步他都必须亲力亲为,直到所有人都点头示意“会了”,他才能教下一步。

接下来就是带着干,所有人都看他,要干一起干,要歇一起歇。“有一次我临时去村部开会,来回不到一小时,回来时所有人全横七竖八靠着墙、靠着树休息。”陈隆万一时恼怒,随手捡起一根木棍想吓唬他们,结果一名员工不懂“何为吓唬”,抓起镰刀砍向陈隆万。“第一下被我躲开了,第二下被其他人拉住了。”老陈说。

类似的特殊事例还有很多,有时干的活不合格,陈隆万当面鼓励表扬,晚上再独自回来返工。

久而久之,大伙嘴上说不出,但心里佩服这位领头人——24年来,三福公司累计建设维修村内道路100余公里,改造荒地、低产田500余亩,植树造林超过3000亩,建设挡土墙和拦淤坝100余座。

越来越多员工“单飞”

办公司,都希望做大做强,可三福公司的员工却越来越少。目前除陈隆万外,还剩10人。

人呢?

陈隆万指着公司外墙上的照片,娓娓道来——这个叫黄传腰,老婆是残疾人,他在公司干了五六年,退出公司出去承包了一些小项目;这个叫刘志元,2001年退出公司,去襄阳市带施工队做工程……

从最早的修路修坝,到如今的种植林木、中草药,公司员工都能获得稳定的劳动收入,不少人想赚更多的钱、过更好的日子,纷纷离开了三福公司。陈德万说:“为了他们好,不舍也要放。每当有人提出要走,心里挺暖和的。”

当然,也有没走的——黄立海妻子是智障患者,他在三福公司每年收入3万余元,将两个儿子培养成为大学生,如今两个儿子回村工作,全家年收入超过20万元;聋哑人唐兵是三福公司创业元老,24年来不仅收入稳定,还娶妻生子,生活幸福……

目前,三福公司拥有药材种植、花卉种植、土豆种植、八月蜜种植、生态养殖五大基地,与外地客商签订长期供应合同,年创收500万元以上。

已是四世同堂的陈隆万经常嘟囔:“人老了,不中用了,干不动了。”

可基地里的苍术、黄连还没到收获期,通往公司的水泥路正在向柏油路升级改造,员工年收入6至10万元的目标还没实现,他哪里撂得下这摊子事?

记者手记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赵峰

2019年尧治河村固定资产总值达到5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5万元。但村里再富裕,也有一部分特殊人群生活相对贫困。

脱贫攻坚中,残疾人、智障人等特殊人员很容易成为“坚中之坚”。尧治河村没有凭借财大气粗把他们养起来、兜起来,而是实打实地引导他们凭双手挣钱、靠奋斗致富,走出了一条可持续、管长远的小康之路。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或许,这就是尧治河村近40年来日新月异、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