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娱乐 >让农民挑上科技增收“金扁担” 正文

让农民挑上科技增收“金扁担”

[娱乐] 时间:2024-04-27 19:39:1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24次

原标题:让农民挑上科技增收“金扁担”

大片油菜长势正好。金扁担

开展科技扶贫培训。让农

查看马铃薯生长情况。民挑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回首夏日里,上科收油菜花田翻出金色的技增“浪花”,紫色的金扁担马铃薯花儿随风摇曳身姿,结满穗的让农黑大麦渐渐垂下了“头”……

在广袤的西宁农村地区,各种农作物努力从大地中汲取营养,民挑向上生长。上科收在田间地头,技增来自西宁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金扁担技术人员正在开展科技扶贫工作,查看农产品生长情况,让农对种植户进行指导。民挑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上科收西宁市农业农村局先后选派1033名产业发展指导员、技增120名科技“三区”人才,深入贫困村开展产业扶贫技术服务,形成“一人帮一村、一村兴一业、一业富一方,大家齐小康”的科技扶贫新模式,助推农户脱贫致富奔小康。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引导农民发展特色农业种植,建设规模化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来带动加工、储藏、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地域特色产业,把地域、资源等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就业机会,实现贫困户脱贫、农民增收的目标。”西宁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王淑英说。

谋划项目

当好脱贫致富指导员

“按照西宁市农业农村局今年下达的‘专家服务队’下基层活动要求,我们中心的技术人员深入湟中区田家寨镇、西堡镇、拦隆口镇,湟源县巴燕乡、日月藏族乡,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景阳镇共计17个贫困村开展科技扶贫工作。”王淑英告诉记者。

海拔2800米的大通县景阳镇后山村距县城29公里,有耕地3517亩(1亩≈0.067公顷,下同),主要农作物为小麦、马铃薯、油菜等,养殖以牛、羊为主,均为农户零散养殖。

后山村有一家专业合作社以种植大麦、燕麦等特色作物为主,叫做大通县煜丰农牧机械服务专业合作社。2019年,西宁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高级农艺师张迎春为该合作社成功申报大通县精准扶贫科技项目《高海拔地区黑大麦品种筛选及高效生产试验与示范》,财政支持资金10万元,合作社配套70万元。通过项目实施,黑大麦年产量15.7万公斤,年产值达125.63万元。培养了科学种植能手45人,辐射带动周边贫困农户96户。

2020年初为该专业合作社申报大通县科技项目《大麦高效绿色生产试验与示范项目》,目前项目正在实施。通过项目帮扶,合作社自身不断发展壮大,解决村里贫困户就业,实现了贫困户脱贫、农民增收的目标。

“我们申报科技扶贫项目,是根据村庄实际来进行,实打实地解决他们的问题,满足他们的需求,真正发挥科技项目的扶贫带动作用。也为我们农业科技在新品种新技术试验、推广方面打下坚实基础。”张迎春说。

40岁的李胜林在合作社里开拖拉机、收割机等,是合作社里的农用机械能手,加上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的租金收入,每年他能挣上四万元左右,“我们村大多耕地为山地,大麦由于受地理环境限制还无法进行机收。通过项目实施,合作社引入适宜山地的播种机、小型收割机,能够在大麦生产中加大机械化作业,节约生产成本。”

在大通县煜丰农牧机械服务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白春梅看来,这两年科技扶贫项目的实施,让她见识了一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农技人员每年都要来合作社很多趟,跟着她们在田间地里查看,我现在知道了高效绿色栽培技术,知道了绿色防控,明白了如何利用自然资源,减轻病虫危害,如何将化肥及农药的用量降到最低,怎样降低生产成本以及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提高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

湟中区田家寨镇下营一村新型经营主体较少,但是离青海省千紫缘农业科技博览园只有几公里。千紫缘作为田家寨镇脱贫攻坚的主要力量,在帮助村民就近务工和扶贫资金入股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西宁市农技人员靳芙蓉为千紫缘园区主持申报了西宁市科技项目《本地优势农作物空间搭载技术研究》,项目通过航天育种技术将农作物品种进行空间搭载,借助卫星完成种子上天后在地面开展一系列相应的后续试验。同时,在博览园现有引进航天南瓜、番茄、辣椒、茄子等品种的基础上进行适应性试验,筛选出适合当地示范推广的航天新品种,从而提高太空植物博览园的科技含量与技术水平。通过项目实施提高园区科技水平,发挥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助力园区附近贫困村脱贫。

技术指导

当好农业生产服务员

“这个里面长油菜角野螟了,它的幼虫取食角果,会危害籽粒,要注意防治……”在大通县景阳镇甘树湾村的油菜种植地里,高级农艺师杨立城正在给种植人员讲解。

这片油菜属于大通县丰谷良种繁育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目前在甘树湾村种植有1000亩的油菜、400亩马铃薯和1000亩的蔬菜。

“从十几年前合作社成立起,杨立城老师就一直给我们进行技术指导,我们从合作社发展成公司、成立联合社,都离不开农技人员对我们的指导和帮助。”合作社负责人保吉栋对记者说。

“以前我们就是单纯地进行技术指导,比如品种怎么选择?要从口味、产量、商品性等多方面去帮农民分析。现在产前产中产后,甚至是销售,我们都要帮忙联系指导。”杨立城说。

从种植到收获,覆膜、绿色防控、机械收割,苗期、花期、角果期,不同时期都需要不同内容的技术指导。像杨立城这样的农技人员总是转悠在田间地头,随时观察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及时进行相关技术指导。

“病虫害的防治特别重要,比如马铃薯要是来一个晚疫病,农民一年的收成就完了,所以要教农民早防早治、统防统治。”杨立城告诉记者。

站在甘蓝地边,望着一望无际的甘蓝,杨立城感慨地说:“以前这一带没有规模化种植蔬菜的,农民们也不会种菜,如何翻地、起垄都是一点点教给他们的。以前庄稼一年收一茬,现在种上蔬菜后,一年可以收两茬,效益也就提高了。”

多年来,从种植蚕豆、马铃薯到增加种植油菜、蔬菜等,杨立城见证了村庄的变迁,见证了西宁市农业农村的发展,也见证了农民们如何一步步增收致富,“农业增效离不开农业科学技术,有技术打底,转变生产模式,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实现农产品升值,从而实现增产增收。”

西宁市的农技人员们,奔波在广袤的大地,在做好技术指导、当好农业生产服务员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民转变发展观念,让他们成长为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以前是直接承包村民的地,现在他们是用土地投资折算成股份分红。不光是本村,包括周边村庄都一起带动起来了,以前分散经营,现在联合起来,能充分发挥规模效应。”保吉栋说。

深情地望着眼前的大地,杨立城嘴里念叨着:“蔬菜保鲜库马上就要开始建设了,发展又要上台阶了……”

技术培训

当好种植技术宣传员

“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主要是围绕选种等来进行,把新培育的、好的品种进行推广,并引导农民进行科学种田。”高级农艺师王显红说。

今年上半年,西宁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共举办技术培训班22期。培训以农业提质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以乡村振兴为抓手,以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为目的,紧紧围绕蔬菜、油菜、马铃薯、中药材等作物,从品种选择、配方施肥、田间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方面进行讲解。

并和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就绿色生产方式、化肥减量增效项目实施等方面进行交流沟通。参加培训人数1040人,发放种植业技术知识小册子等宣传资料500份,发放上海青、花樱萝卜、胡萝卜等优良蔬菜种子1950袋,发放黄蓝板1100片、地膜470公斤等。

“每次培训基本上都有六七十人参加,大家积极得很,有时候人多得会议室都坐不下。针对种植当中出现的问题,大家踊跃提问,希望能尽快得到专家们解答。”后山村村主任童生海告诉记者。

景阳镇小寺村位于大通县南部,属半浅半脑地区,海拔2543米。村民李国超种植了130亩当归。7月初,他组织村民对当归进行人工除草时,发现当归遭遇了蚜虫危害,这种危害主要是伤及当归根部,容易引发当归麻口病。了解到情况后,王显红立即建议李国超在除草结束后尽快采用药剂进行防治。

“专家们为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除了到村里开展技术培训,通过电话、微信和他们联系沟通也很方便快捷。以前种田只知道按照老一辈传下来的经验来,现在参加的培训多了,对农业技术了解更多,明白要科学种田,要提升种植技术。”李国超说。

贫困户刘国保对此也深有感触:“就说种洋芋,以前只知道越大越好,参加完培训后才明白洋芋的品种、淀粉含量都很重要,光是大可不行。”

岁月流光,大地留痕,山川日月见证。农民们在农技人员的帮助、指导下,务农愈加科学、专业,科技让农民挑上了脱贫增收致富的“金扁担”。(潘玲)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