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灵感不断 马伯庸:我是个“有好奇心的写作者”

[休闲] 时间:2024-04-29 08:18:4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36次
把微博当成朋友圈发?马伯庸必须算一个。创作他不仅写书勤奋,灵感社交账号日更三篇,不断也是马伯常有的事儿。除了宣传新作,庸个有好他还会在微博上和粉丝讨论生活、奇心文学,创作以及他最爱的灵感历史和美食。熟悉的不断读者都知道,他能在博物馆挖掘到故事,马伯能从食物里发现新意,庸个有好有时和别人正聊着天,奇心他突然一个灵感就涌现了。创作接受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采访时,灵感马伯庸说:我希望后人对我的不断评价是——一个到死都保持着好奇心的作家。新近播出的电视剧《显微镜下的大明》,他在其中首次担当编剧,原本没有这个打算,但是这次比较特殊,要起一个新故事,还要把丝绢案整个事件的精髓保留下来。于是,马伯庸想,这事那么难,不如我先试试看。会写小说的作家,不一定能当编剧马伯庸大学读的是商科,并非学文出身。2005年底,《风起陇西》出版,是他涉足文学创作领域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即出道代表作。但是要说马伯庸名字长期保持高热度的开端,是在2019年6月,他的原创小说《长安十二时辰》被改编成同名电视剧播出。在这之后,马伯庸创作的《风起陇西》《风起洛阳》《古董局中局》等都被搬上了荧幕。出版于去年的新作《长安的荔枝》,也在不久前官宣,将被改编成电影上映。据一名网友不完全统计,几年内,马伯庸一共有12部作品被改编成影视,风格类型跨越动画、电影、电视剧……不过,今年2月播出的《显微镜下的大明》,却是马伯庸首次担任编剧。谈及两者之间的身份切换,他诚恳表示:写完剧本之后,对编剧的尊重和敬畏更深了一层,因为我发现这件事情非常难,并不是说,你会写小说了就一定能当编剧,也不是说,你会讲故事了,编剧就能写出来。从故事到剧本,中间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首先要面对的第一个难关就是心态上的调整——小说是孤军奋战,可以一个人写,作家只要一台电脑,然后把门关好就行。但电视剧是集体作业,剧本只是大工业中的一环,后面有导演,有表演,有剪辑,有特效等一系列工作,这时候你就不能过于坚持个人的东西,甚至有时候还需要做出妥协。他开玩笑似的说:他们能让我把这个戏写完,同时把它上线播出已经非常不容易了。跳出作家身份,到影视制作场磨练一番,马伯庸自我总结了一条编剧手则:作家跨界做编剧,一定要放得下、退得出,放得下作为小说家的表达欲望,退得出镜头对文学语言的影响。博物馆深度控,曾花一年时间阅读《申报》撑起时代的不是大角色,而是小人物的喜怒哀乐要为那些了不起的小人物树碑立传小人物的执着让我心动……浏览马伯庸的专访,不难发现,他的名字总是和小人物三字绑在一起。他善于写历史,最爱在历史的缝隙中扒故事。创作《显微镜下的大明》,马伯庸的切口是万历年间徽州一桩民间税案;写作《长安的荔枝》,主人公是唐朝时期为皇帝递送新鲜荔枝的职场打工人。他说过一句话,来形容自己的文学诉求:我想弄清楚一滴水的流向,我就会知道长江是往哪去的。马伯庸的文史功底,并不是有意培养的。采访中,他告诉记者:主要是兴趣。像我有个读者看了《长安十二时辰》,很喜欢,就跑到西安,利用业余时间到处转。现在他对西安古城的了解,比我专业多了。写《古董局中局》的时候,他去寻找古董相关的资料;写《长安十二时辰》的时候,他重读了《隋唐两京坊考》;写《大医》的时候,他花了一年时间每天看《申报》。《大医》的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的上海,马伯庸想熟悉当时的语境和社会氛围,他觉得这些事情没法总结,只能靠感觉,逼自己进入当时的环境,最方便的方式就是读当时的报纸。读一两期可能还没感觉,当你读了两三个月,会进入VR式沉浸:可以通过上面的广告,发现当时的人喜欢喝什么样的补品,用什么样的广告词,租房提什么条件,相亲提什么条件,对历史大事件有什么样的反应。阅报之外,马伯庸还是个深度的博物馆打卡控,每到一个城市,就会去逛逛当地的博物馆,像我到西安,除了吃的就主要是逛博物馆了。他记得,西安博物院的负一层有一个唐长安城的复原大沙盘,有一次,我蹲在那里看了一个下午,几乎每一坊都看了一遍。看完后,我觉得整个长安城在我脑海里变得特别立体,后来就写成了《长安十二时辰》。在马伯庸看来,想要快速掌握一个陌生领域,最好的办法就是兴趣。有了兴趣,你就有了动机,有了动机,你就有了动力,有时候不太清楚,我是为了写小说去读这些资料,还是为了有理由去读资料,才去写小说。南京这座城市,能挖掘的故事太多了《显微镜下的大明》中有一篇《大明档案库的前世今生》,是马伯庸去玄武湖玩,发现里面有一个黄册博物馆,进去转一圈,所挖掘到的故事。他感叹:南京这座城市,能挖掘的故事太多了。马伯庸喜欢看南京的路名,从中联想历史上的名人名事,六朝佳丽地,金陵帝王州。只要一有空,我就会来南京走走、转转。写《两京十五日》的时候,故事背景是太子从北京到南京来,需要有一个正式的入城地。他查阅相关史料,发现东水关是内外秦淮河交接的地方。太子身份特殊,坐船来的话,可以在这个地方下船,而且东水关离南京明故宫也不远,所以我觉得这个位置比较符合逻辑。于是,为了看东水关闸口结构,以及它和夫子庙、玄津桥之间的位置关系,马伯庸前后三次去东水关实地探测。他觉得,写作是一件特别真诚的事儿,当你做得足够认真、细致、真实的时候,它自然会形成一种氛围,说服读者进入你的世界。兴奋感一来,11天写完9万字《长安的荔枝》马伯庸从小就喜欢看关于三国的评书和电视,玩三国的游戏。他小时候喜欢赵云、关羽、张辽这些名将,看着特别帅。长大后开始喜欢文士谋士,像诸葛亮、荀彧、陆逊等,所以他的第一本小说《风起陇西》就是写三国谍战。微博平台上,有人用三国人物划分了作家写作的不同特点。司马懿型作者:别人开拓出一个类型,被他借鉴玩出花,反而后来居上;吕布型作者:富有天分,写什么都能出彩,但缺乏理性规划,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终究难成大器……马伯庸转发了这条博文,配上文案:孙权式作者,应该是在自己舒适区内写得风生水起,却总想着突破新题材……他也将自己视为一个有野心的写作者,各种题材都想突破一遍。即便聚焦历史,最好也是每次一个新突破,写一个以前没见过的题材,进入一个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他认为,写作的微妙之处在于,它提供的首先是一种新鲜感,让读者看到没见过的故事,其次才是产生共鸣,如果一个作品让读者不觉得新鲜,那么,这位作者对他的读者来说就已经死掉了。新鲜的选题,会让他感受到写作的酣畅淋漓。比如说写《长安的荔枝》,要追溯到他写《显微镜下的大明》,当时他阅读了大量的徽州文书,在一份材料里看到基层官吏周德文的经历。2020年5月31日,一个朋友发微博说:杨贵妃要是马嵬坡没死,真逃到了日本,是不是再也吃不到荔枝了?他一下子灵感涌现,果断放下其他工作,试着用周德文式的视角解读一骑红尘妃子笑。整本书9万字,他写得酣畅,从动笔到写完,仅用了十一天。不考虑太多,只要写得过瘾就行。马伯庸说:我希望后人对我的评价是——一个到死都保持着好奇心的作家。对我而言,写作跟出不出名或者经济状况如何,关系不大。咱用通俗的话说,写东西其实是爱得瑟,爱显摆。只要想明白本质是兴趣,就不会因为名利的潮起潮落而茫然失落。快问快答S = 孙庆云M = 马伯庸S:去年读过最有趣的一本书?M:李硕写的《翦商》。S:逛书店时会注意读者阅读自己书的反应吗?M:一般都绕得远远的,觉得很难为情。S:平时保持着什么样的作息?M:早睡早起。(据了解,马伯庸常年坚持跑步,每隔一天,就会跑六七公里)S:爱猫还是爱狗?M:我是爱狗谄猫人士。S:今年有没有旅行的计划?想去哪玩?M:有,想去敦煌。S:有没有什么可以分享的逛馆心得?M:不只是大城市的博物馆,很多小地方的博物馆更能带来惊喜。有一次去天水,偶然路过北面秦安县的邵店村,在这个看着很土的村子里竟然发现了一座大地湾博物馆,原来这里是中国著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这个博物馆造得非常考究,建筑本身和古城墙连在一起,内部的设计也很前卫,里面光是国家级珍贵文物就有70多件。这种小而精的博物馆在西北地区,尤其是丝绸之路沿线有很多。(文 |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孙庆云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