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焦点 >主旋律舞台剧的审美拓新 正文

主旋律舞台剧的审美拓新

[焦点] 时间:2024-04-29 08:35:3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百科 点击:163次

原标题:主旋律舞台剧的主旋审美拓新

由田沁鑫担任总导演、罗兰导演的律舞舞台剧《红色的起点》于2020年12月4日至13日在上海中国大戏院演出。该剧以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台剧纪实手法,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美拓诞生过程。

与一般剧作选取有戏剧性的主旋历史事件进行加工、在戏剧动作中穿插史料不同,律舞《红色的台剧起点》是在历史事实的铺排中融入戏剧场面,舞台上的美拓动作也是为历史的演绎服务的。在我看来,主旋这种独特的律舞舞台处理带给观众三层不同的审美体验。

第一是台剧在艺术层面,该剧凸显了戏剧的美拓独特魅力,强化了戏剧的主旋抒情性、舞台性,律舞注重与现场观众的台剧交流互动。总导演田沁鑫尤为擅长抒情性的表达,常通过演员大幅度肢体动作(如《断腕》《赵氏孤儿》中主角的形体动作)、朗诵化语言(如《北京法源寺》《狂飙》中的段落)、流行轻音乐(如《海上花》《天涯歌女》)、色块化服装与舞美的用色(如黑、白、红的使用)等手段抒发人物情感。《红色的起点》对舞台性的渲染尤为重视。主创们通过多种途径拓展舞台空间,增强舞台的流动性与空旷感。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投影的使用。投影地点不限于周围墙壁,还有天幕,配合升降道具,达到了逼真的艺术效果;投影内容不仅有历史人物照片,还有风景,给历史大事件辅以生活场景的细节,增加真实感、代入感。另外,舞台后方与左右设置了多个侧幕供演员上下场。当演员满台走动时,既制造出人数众多的错觉,又使得演员的游走更流畅自由,不着痕迹地打通了台前幕后,将生活的真实隐匿在舞台的虚拟中,也隐喻了革命先辈们所处的暗流涌动之时局。

《红色的起点》一个鲜明特点在于几乎全程对观众宣讲。对比电影、小说等艺术门类的欣赏方式,话剧与观众的交流弥足珍贵。但该剧与观众互动的方式并非让观众参与演出,而是让观众沉浸在革命历史的场景与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感染与教育。《红色的起点》用丰富的舞台手段进行“史”的叙述,与剧场中的观众共同完成一堂别开生面的党史课。通过对历史的叙述,让观众聚焦历史内容,沉浸在那个磅礴时代,并引发深入的思考。

由此得以进入第二层审美,即内容层面的历史之美。该剧用密集的台词回顾建党筹备工作中的众多历史人物,在一百分钟内如何容纳这么多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红色的起点》并没有刻意营造历史的真实场景,而是选择让这些本就独特的人物与观众直接相见。该剧没有把这些历史人物纳入具体的戏剧事件中,而是以白描手法铺排,配合快节奏的叙述,不做停留,给人一种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震撼感。张弛有度的节奏,不在剧情的运转,而在观众的观感体验。在这一思路下,演员的动作也如是。该剧演员动作颇多,但并非都是戏剧动作,也有很多生活化动作。不论在舞台的频繁进出抑或在椅子跳上跳下,除却烘托气氛,也为观众带来视觉享受。

《红色的起点》对“剧”的表达路径是风格化的,即不强调戏剧性事件而强调戏剧形式。也就是说,该剧作为“剧”的戏剧性不在于起承转合的情节力量,而在乎凸显舞台艺术形式——前者依旧属于叙事艺术,后者打破了对文学的依赖。这种突破“戏剧”传统的形式探索,是建构在对党的建立历史的热烈情感、对舞台艺术的充分自信的基础上的。

第三层审美境界,已然超脱了具体的理论概念,而进入意境层面。含蓄的意境美是中华传统美学追求,《红色的起点》对意境美的阐释贯穿全剧,嘉兴南湖的那只船所蕴含的意境美,堪称点睛之笔。首先,作为交通工具,船代表的是江南水乡。在细雨蒙蒙中的游船上指点江山,颇具传统文化的韵味。其次,船作为会议的特殊地点,体现了党的初建工作异常艰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味。原会场本是各方考虑后的最佳方案了,但不幸被特务告密,遂紧急决定更换会议地点。全剧最重要的戏剧场面就发生在转移之前的会场,虽然并未放大惊心动魄的搜查过程,但却是以戏剧方式与历史真实形成呼应。再次,船承载着那群有担当的热血青年心底的浪漫。如结尾歌词所唱,他们是被时代选择的人。这些风华正茂的青年人,激昂行进时不经意间流露出的盎然诗意,格外令人动容。

云雾缭绕的景象投射在舞台的三面墙壁上,代表们或兴奋或凝思,依次亮相后又都随着灯光化在风景下,化入时代的浪潮中,化在历史的鸿篇巨制里。借由这层审美表达,历史书上那艘意义重大的游船也便有了生命的温度。与会的党员代表乃至此后在革命的道路上前仆后继的先辈们,便自然而然地留存在观众们的心底。(■张洪霞)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