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 影视:《风起洛阳》还原历史风貌,再现侠义之气

[综合] 时间:2024-04-28 23:23:1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60次

原标题:海南周刊 | 影视:《风起洛阳》还原历史风貌,海南还原再现侠义之气

文\海南周刊特约撰稿 张冬梅

近日,周刊再现之气电视剧《风起洛阳》上映,影视短短几日便迅速飙升至爱奇艺电视剧热播榜榜首。风起风貌同为马伯庸小说改编作品,洛阳历史该剧口碑和热度能否赶超此前爆红的侠义《长安十二时辰》,引发不少观众关注。海南还原

小人物 大情怀

电视剧《风起洛阳》虽然改编自马伯庸小说,周刊再现之气但是影视为了保持剧集的神秘感,这部原著小说目前尚未出版。风起风貌

《风起洛阳》讲述了武周时期发生在神都洛阳的洛阳历史悬疑故事。混迹于洛阳底层的侠义不良井人高秉烛(黄轩饰)为了复仇卷入悬疑案件,恰逢百里弘毅(王一博饰)追查父亲被毒杀真相。海南还原世家出身的周刊再现之气内卫武思月为了调查任务也在有意接近高秉烛。随着案件真相的影视不断揭露,一个关乎洛阳存亡的惊天秘密即将浮出水面。

剧中三位不同阶层、不同立场的主角,最初查案都有着各自目的。高秉烛出身于阴湿破败的不良井,表面落拓不羁,实则仗义重情,不畏凶险一心只为兄弟复仇,最后为了守护国家而战。百里弘毅起初不谙人情世故,从屡屡负气顶撞父亲到追查父亲死因,最后不惜为国以身为饵,在找寻真相的同时慢慢步入成熟。武思月出身显赫,身为朝廷内卫始终坚守正义、果断勇敢,从完成圣人的调查任务到立誓拯救洛阳,展现了为国尽忠、为民尽责的巾帼气度。

从这个意义上说,《风起洛阳》的故事传递了东方传统精神的力量,那就是家国情怀、侠义之气。

马伯庸IP的影视化

80后作家马伯庸被许多微博网友亲切地称为“马亲王”,其创作生涯始于网络论坛时代,真正成为一名全职作家是在2015年,而小说改编作品面世则是在2018年。很多网友对马伯庸的印象,一是学富五车,历史知识信手拈来;二是“脑洞大”,作品充满了天马行空的想象力。

2018年可以说是马伯庸IP崛起的一年,这一年他的多部作品相继被改编成网剧。2019年,随着《长安十二时辰》的一炮走红,马伯庸成为影视圈炙手可热的IP作家。目前正在热播的《风起洛阳》以及电影《古董局中局》均改编自马伯庸小说。待播的马伯庸IP影视作品近十部,包括电视剧《风起陇西》《两京十五日》《显微镜下的大明》、电影《哪吒传奇·龙与地下铁》《敦煌:归义英雄》等。

为什么马伯庸作品改编如此风靡?首先,他的小说适宜进行影视改编。他曾把自己的作品称为“历史可能性”小说,即在历史间隙之中大开脑洞。比如讲朱瞻基奔丧并登基的《两京十五日》,《明史》中只记载了短短50字。马伯庸通过自己的历史考据,将之写成了一部长篇小说。再比如,《长安十二时辰》这部小说的灵感脑洞最早出自网络平台上的一个提问:“如果让你给《刺客信条》写剧情,会把背景设定在哪里?”马伯庸洋洋洒洒写了一篇《刺客信条:长安》。在他的笔下,一个刺客的身影在月圆下的大雁塔上跃下,追捕他的火红灯笼从朱雀大街延伸到曲江池,惊起乐游原上无数宿鸟……他以每半个时辰为一章,一共二十四章,即十二时辰,最终写下《长安十二时辰》。

其次,马伯庸的小说兼具网络小说的节奏和类型文学的元素。他的小说具有很强的节奏感和画面感,同时吸收了大量类型元素(比如悬疑、谍战、反恐、动作等)。跌宕起伏的故事外加特定朝代的文化基调,造就了马伯庸小说的特质,非常适合影视化呈现。

再次,马伯庸的小说充满了翔实的历史考据。在创作《风起洛阳》原著小说时,对他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隋唐洛阳城1959—2001年考古发掘报告》,书中囊括了隋唐洛阳城40余年田野考古的发掘成果,对城墙、城门、街道、里坊、宫殿、园林、水系等都有详细介绍,这些翔实的历史考据也为《风起洛阳》美轮美奂的布景奠定了文本基础。

匠心再现洛阳风貌

作为一部古装剧,《风起洛阳》的剧中场景较好地还原了古洛阳的风貌,几乎每帧画面都自带电影质感。牡丹、水系、石窟、佛像等标志性元素的运用,复刻了神都洛阳的城市景象,呈现了洛阳百姓市井生活的鲜活画卷,赋予观众更多关于东方美学的想象。

《风起洛阳》中洛阳被称为“神都”(意为“神州大地之都”)。据史料记载,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定都“神都”洛阳。洛阳也是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

作为隋唐时期重要的都城之一,洛阳是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远近闻名的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各国商品贸易集散地。洛阳城内设有南市、东市、西市三个市场,其中南市规模最大也最为繁华。《风起洛阳》开篇人群熙攘、光影斑驳的热闹景象,就呈现了繁盛的洛阳古都风貌。

《风起洛阳》剧中场景、风物、美食、服饰颇为讲究,经过细心考究、反复推敲。这些匠心打磨的设计元素也展示了这部剧的文化底蕴。据悉,该剧还原了100多个历史场景、5000多件古装等。

在参考诸多文献和壁画后,《风起洛阳》尽可能在剧中还原了洛阳古都的历史风韵,比如除了宫城内保留朱红色外,其余建筑均是全素设计;“水系”作为洛阳独具特色的城市风貌,在剧中也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又如牡丹元素的运用。从南市街头出门必手持牡丹的少女再到圣人御赐的牡丹芙蓉令,可见洛阳当时盛行牡丹文化。此外,在服饰方面,柳七娘、窈娘穿的“帔帛”,武思月女着男装“大领胡服”,以及武则天宫女穿的“条纹裙”均有历史考据。

(本文配图为《风起洛阳》海报和剧照)(张冬梅)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