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娱乐 >人到中年,才真正读懂了端午节 正文

人到中年,才真正读懂了端午节

[娱乐] 时间:2024-05-07 06:26:15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32次
中新网北京6月14日电(记者上官云)农历五月初五,人到中年端午节来了。正读这是懂端一个浸润了传统文化的节日,有粽子、午节艾草的人到中年清香,有赛龙舟的正读热闹,也有美好的懂端祝愿。  不只是午节端午,在漫长的人到中年时光里,每一个传统节日都像一个节点,正读串联起我们的懂端历史与文化,带着我们慢慢长大,午节去感悟人生的人到中年意义,以及中国人特有的正读浪漫。  一  捋一捋端午节的懂端来历,能发现很多传说。纪念屈原大概是流传最广的那个。  屈原出生在战国末期的楚国,前半生正赶上横则秦帝,纵则楚王的时候,再加上本就出身于贵族,又才华出众,很受楚怀王的赏识。  他主张举贤任能,联齐抗秦,但却遭人谗害,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即便如此,屈原依然忧国忧民,愤懑之中,写下了《离骚》、《天问》等不朽文章。  曾经有一位渔夫劝他,遇事可以明哲保身、学会随大流,屈原不愿意:宁肯跳进江水、葬身鱼腹,也不能让纯洁的品德蒙受世俗尘垢的污染。  他伤心欲绝,最终抱石投入了滚滚的汨罗江。老百姓听说后,纷纷赶到江边凭吊屈原,拿出家中的粽子、鸡蛋投入江中,希望鱼虾别去噬咬屈原的身体。  久而久之,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等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二  屈原的故事,也许并不是端午节缘起的真相。有说法称,这个节日与时令节气有关,人们需要举行一些祈福消灾的活动,种种习俗即由此而来。  但随着时间流逝,端午开始有了纪念故人的文化内涵,他逐渐成为C位。汉代就出现了屈原与端午节有关的说法,到魏晋南北朝时,屈原的精神气节更是为士人所尊重。  他一生忠君忧国,追求完美,堪称君子人格的典范;他留下的楚辞,对后世影响深远,与《诗经》并称先秦文学的双璧,是中国文学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传统的两大源头。  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中说,端午时,自己曾趁着孩子们问粽子的起源,大讲一番屈原。在他看来,古老的端午祈福习俗,是先民们在艰难求生的条件下形成的。  当生存不再是问题,若想要这节日继续存在,就必须给它一个新的时代意义。屈原形象的加入,无疑赋予了这个节日深刻的精神内涵,也让端午节有了长久的生命力。  每当端午节吃起粽子、喝着雄黄酒、赛起龙舟,人们总会想起那个满腔热忱的屈原,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和节日的内核,也在这样的纪念下绵延至今。  三  有位作家说过,中国人的精神文化传统,往往就是依靠代代相传的一年一度的节日继承下来。  年少时,碰上春节、端午、中秋节……可能感受到的多是一些表面的东西:人声鼎沸、车马喧嚣,过节就是图个热闹。  端午时,父母在孩子的耳朵、鼻子和额头上涂抹点雄黄酒,再绑上五彩丝线;或者,佩戴一个小巧有趣的香囊,装上各种药材。  儿时只觉得好玩,年纪再大一些,接触世界越来越广泛,容易对这些习以为常的风俗越来越不在意,等人到中年,为人父母,才知道那里面寄托着对子女的无限关爱和祝福。  这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也是一种中国人特有的浪漫,含蓄而深远,它安静地藏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中,典雅细腻,又无处不在。  四  中国式浪漫在传统节日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节日之外也不例外。浪漫并不是爱情的专利,懂得怀念是,懂得感恩也是。这样的浪漫,曾数次登上热搜。  有网友说,人们怀念诗仙李白,在他的墓前摆满了来自五湖四海的酒;霍去病墓前,有人留了一块巧克力,想来他也是20岁出头的小朋友,应该喜欢吃甜甜的东西吧。  生活中充斥着柴米油盐,聊天喜欢讨论家长里短……中国人的日常看起来务实又琐碎,但许多带着仪式感的举止,早已刻在骨子里,那是只有中国人才能心领神会的浪漫。  有网友形容,那种骨子里的浪漫,也许就像浪字那一半的良,它是美好的事情;也像漫字的曼,是曼妙的情感。总归来说,是人与人之间,心与心之间情感温良的流动。  这种浪漫,滋养着中国人的家国观念、山水情怀、节日习俗等文化传统,恰恰是我们传承数千年、引以为傲的底气。(完)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