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明至清中叶人口增长的特点、原因与影响

[知识] 时间:2024-05-06 18:29:17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77次

  文/蔡欣

  明代到清朝中叶的探究特点康乾盛世,中国人口在此期间快速增长,明至跃上了亿级数的清中台阶,是叶人原因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的辉煌与迟滞的时期。这一时期,口增虽经历朝代更替战乱,探究特点但社会总体保持稳定。明至本文以此间400年的清中中国人口增长(1368年-约1800年)作为研究对象,对中国人口在这一历史时期的叶人原因影响规模与增长的特点,形成原因与影响进行一定的口增探究与分析,为当今我国制定适宜的探究特点人口政策,优化人口结构提供启示。明至

  明至清中叶人口规模与人口增长的清中特点

  明清两代为20世纪中国人口的增长与现代中国庞大的人口数量奠定了基础。中国人口在这一时期的叶人原因影响增长速度较快,达到了亿级。口增尤其是清代人口激增,成为中国古代经济史上的研究热点。对明代人口数量的统计在经现代学者研究与历史记载有较大差别。永乐元年(1603年),官方册载人口达到6600余万, 此后朝廷统计人数一直在6000万人口左右波动。而现代学者经过研究推测,在明代中晚期万历年间(公元1600年)左右中国人口已经达到1亿以上,有学者甚至认为到明末明代人口已接近2亿。清初人口在朝代更替战争后大约在7000余万。乾隆6年(1741年)经官方调查中国人口达16000万以上,至乾隆27年(1762年)增至2亿,乾隆55年(1775年)增至3亿。

  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至崇祯三年(1630年),明代中国人口平均增长率为4.1%.而以顺治十二年(1655年)为起点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年平均增长率达到6.6%,都远远超过了两千年封建时期中国人口1%左右的年平均增长率。

  在本课程教科书中,这一增长过程有如下描述:“清代人口数量不断攀升,在一百多年前中就从清初的1亿猛增到4亿以上,使中国人口迅速跃上了第四个阶段。”(《中国经济史》教材第21页)总而言之,明清两代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人口增长最迅速、规模最大的时期,背后原因及其影响值得探究与分析。

  导致明至清中叶人口增长的原因

  在人口学视角下,明代至清代中叶人口增长如此迅速、达到亿级规模的本质原因,就是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中的“出生率”提高而死亡率基本不变,由此使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提高,总人口数量提高。简而言之,导致明代至清代中叶人口规模与增长的原因就是这一历史时期人口出生率的提高。具体有以下几点原因:

  人口基数与人口自然构成方面的原因。元代统治疆域广阔人口众多,为明代留下6000万以上的人口,为明代人口增长提供基数。到明代末年中国人口数量已经突破亿级,虽经过朝代更替的战争,依然保持着较大的规模,为清代人口爆炸式的增长提供了数量上的基础。同时,人口自然构成发生变化,男女比例在有清一代经过战争、政策与法令等的调节趋于平衡,适婚年龄的人口增加,促进了生育,使人口规模扩大。

  政治稳定,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明清两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态在此期间基本定型,政治稳定,甚至形成某种“迟滞”的状态,为人口的繁衍生息提供了安定的外部环境。与此同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总量与质量上相较之前的朝代都有较大的提升,出现市民阶层与资本主义萌芽,促进了人口的增殖。

  人口政策与人口观念的激励。元末明初、明末清初统治者在朝代更替战争后制定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如清前期对一子多产的妇女进行奖励,对高寿者予以表彰,推行分家析产,鼓励人口跨地区迁移等,有利于人口在战乱后恢复增长。自古以来“多子多福”的生育思想,也是人口增长的重要动力。

  赋税、户籍制度的调整与人口统计方法的调整。明清初年实行轻徭薄赋的赋税政策,鼓励人口繁衍。特别是顺治实行“用不加赋”,康熙晚年实行所谓“盛世滋生人丁,用不加赋”的政策,促进雍正“摊丁入亩”赋税政策的实现,废除人头税而已土地税代之,使隐匿人口不再必要。于是,有明一代逃避丁税的人口被纳入统计范围。与此同时,雍正时期将人口统计单位从统计丁数改为统计口数,与现代统计方法趋同;乾隆时期扩大人口统计范围“大小男妇”齐备。同时,清代疆域扩大,西北、东北、西南等地区被纳入人口统计与户口编审的范围,人口统计范围的扩大使人口数量得到极大的增加。

  农业方面的原因。“民以食为天”,一方面有清一代土豆、红薯、玉米等高产作物相继从美洲引入。另一方面政府与民间积极进行开荒垦殖,增加了耕地面积与粮食产量,并普遍采用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为人口的增加提供基础。

  综上,导致明至清中叶人口的增长有政治、经济、文化、统计等诸方面的原因,这些因素在清代显得较为突出。

  人口规模与人口增长对中国历史发展造成的影响

  明清两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也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高峰,这段时期人口变化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很大的正面效应,也有不容忽视的负面作用。总的来说是利大于弊。

  正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点:

  为农业手工业劳动力提供充足劳动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充足的劳动力供给与扩大的耕地面积使明清时期的经济总量、劳动生产率都有相当可观的提高,江南一带的纺织业出现雇佣关系等资本主义萌芽的现象,具备了一定的近代化可能。

  垦荒拓荒,对土地资源进行全域性开发。明代人口达到2亿之时全国不少地区土地已经开发殆尽,趋于饱和。而清代在此基础上人口与粮食总产量增加一倍以上,主要的增产途径就是增加耕地的面积,进入山地、丘陵地区开垦拓荒,加上外来耐旱高产作物的推广,使土地资源得到了全域性的开发,如东北、西北、西南、台湾等地。

  促进人口流动与交换。土地资源的开发促进了移民,如江西填两湖、湖广填四川、长城以北、东北地区、台湾及其周边岛屿的移民与开发。

  负面影响:晚清汪士铎面对中国四亿人口曾哀叹:“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州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天地之力穷矣!”可谓是人口问题的写照。在我看来,明代至清代中叶人口规模与人口增长对中国历史发展造成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四点:

  过度开发,破坏环境。明清两代对新的土地资源的开发基本处于无组织、无计划的状态,造成了原始森林、植被等的大量破坏,水土流失加剧,草原沙化加重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人地关系紧张,生存空间减小,生活质量下降。庞大的人口规模对粮食供给造成的巨大压力导致经济作物、手工业、商业等的生产与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人均生存空间减小,人居环境质量下降。

  社会贫困化,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矛盾加剧,就业失衡导致流民增加、清中叶后民变起伏。超量的人口导致农业人均收入递减;对边疆土地的开发导致汉族大量涌入原少数民族地区,与之争夺生存空间,激化民族矛盾;因人口增长的压力导致的流移之民成为清代中叶后社会的常态,失去土地、失业流民脱离在残酷的生存环境中形成新的秘密组织如帮会、结社等,造成社会与统治的不稳定因素。

  劳动力供给过剩,经济停滞,政治衰朽。 在当时的生产条件与人口压力下,原始资本的积累相当缓慢,资本主义一直处于萌芽状态。大量多余的劳动力无法得到有效转移,使科举大军空前庞大,各级行政机构冗员充斥,官场恶性竞争激烈,贪污回落横行,导致统治集团在政治上的衰朽。

  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明至清代中叶人口增长的历史进程对当代中国的启示主要有以四个方面:

  首先,要重视农业发展,优先解决好粮食问题,保障粮食安全;

  其次要制定适宜的人口政策,优化人口结构,提倡晚婚晚育、优生优育,缓解人口压力;

  再次要鼓励不同地区、多种产业的发展,稳定就业,创造就业岗位,实现协调发展;

  最后要注意保护环境,实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

  明至清中叶高速的人口增长与庞大的人口规模的形成有多方面的原因,其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从中国与世界人口的发展进程来看,这一时期达到了“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的极限。

  在人口问题仍然是治国理政与学术研究热点问题的当下,仍能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我们需要认真吸取历史发展的经验,总结教训,优化人口结构,协调好人地关系,让新时代的中国人口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作者单位:吉林大学经济学院)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