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记 | 周大新:一个古村落与一座新学校

[娱乐] 时间:2024-05-04 03:44:2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55次

原标题:海南日记 | 周大新:一个古村落与一座新学校

>>>点击进入专题

一个古村落与一座新学校

周大新

2021年5月12日 晴 星期三

乡村,海南是日记人类走出山林脱离洞穴后,发明的新个新学校第一种聚居地。它在人类聚居史上,古村占据着很重要的落座地位。直到今天,海南尽管有城市这种聚居方式的日记巨大诱惑,但它仍未被人类抛弃。新个新学校不论是古村在中国还是在外国,仍有相当多的落座人住在乡村。因此,海南乡村的日记建筑样式和整体安排,是新个新学校考察人类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周大新参观十八行村古宅 吴岳文摄

今天上午参观的古村文昌会文镇十八行村,其村落的落座整体设计和房屋的建筑样式,新鲜别致,是我在任何别的地方都没有见过的一种,确实具有创新性和唯一性,值得一看!

十八行村在建村之初选址时,其先人极有眼光,选的是一块前边有河、地势前低后高的土地,这样房子建起来后,由村前看去,房屋由低到高,层层叠叠,错落有致,很有美感。

周大新在“九牧堂”里 吴岳文摄

十八行村的最大特点,是在建村之初,就对整个村子的未来扩展做了整体设计。这个在明朝正统年间由福建莆田迁来的林姓先人,非常明确地规定,村中的房屋成行排列,一排一排前后对齐。每一行之间设有间隔。再起新屋时,另起一行,仍然是一排一排前后对齐,直到今天形成了成扇形的十八行房屋,每行房屋中都住着六七户人家。

这个村子的林姓先人做的另一件事,是要求同一行房屋的中间堂屋,也就是客厅,设前后两个门,都要对齐,且平日两门皆开,这样,不仅寓示前后同心,而且风就会前后贯通,造成空气自然流动,每户家里都换气方便,保证了屋内的空气新鲜。

十八行村有不少古董 林鸿羽摄

这个村子的先人还规定,在行与行的住宅间,同辈的房屋必须高度相等,以示邻里相互平等。

我不能不佩服这个林姓先人的聪明和远见。一个600年前的乡村人有如此眼光,的确少见!

由此我想起了今天的农村建设,在全国很大一部分乡村里,建筑是没有整体规划的;或者有规划,但没有认真执行,这就造成了房屋建得杂乱无章。对于房子的样式和规制,也没有经过精心的设计,结果就出现很多没有任何美感的房屋,胡乱地立在村里,看上去混乱而没有章法。如今国家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搞新农村建设,我觉得乡村里的这种建筑乱相应该得到纠正,每个乡村的村委会起码应该做到三点:

其一,对自己村子的未来建设,搞一个整体规划,以后再扩建时,按这个整体规划来建。

其二,对村中房屋的样式,请专家结合本地的建房传统和新材质搞一个有美感的设计,可以设计出造价分高、中、低三种的不同样式,供新建者来选择。

其三,对村中旱厕所的改造和污水的排放和处理有一个整体方案,把村中的卫生搞好。

这就是十八行村这个古村落给我们的启示。

中午我参观了文昌孔庙。

文昌是一个文风很盛的地方。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很高,这从市内孔庙一直保护得很好就可以看出。参观文昌孔庙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孔庙的一个挎院里附设了一所孔子学堂。这在其他地方的孔庙里是很难见到的景致。

周大新感受孔子学堂氛围 林鸿羽摄

这所孔子学堂的课程设置很有意思,既有中华习俗、中华孝道、中华姓氏这类知识性的传播;也有对乡村振兴、文化自信、和谐家庭这些当下重要社会问题的探讨,还有文昌文化、怎样做母亲、做人与做事等对当地人们所关心的事情的解说。这些课程的实用性非常强,很容易吸引人们来参加。

到孔子学堂听课的学员,既有市级机关和镇政府的机关干部,也有文昌中学和外国语学院的学生,还有消防官兵,更有幼儿教师、家庭妇女和普通游客。这些人都是带着丰富自己的精神库存、对生活中的疑惑进行释解的目的主动来听课的。

周大新走访文昌孔庙 吴岳文摄

自觉到孔子学堂担任教师的人,有孔子学会的会长,有中学的高级教师,有大学里的教授,还有著名作家。大家自愿到校任教,不求报酬,不计回报,只愿求学的人都能学有所得,不负这个孔子学堂的名声。

如今,这个学堂已经连续几年招生,培养的学生遍布全文昌市。对推动全市的文明和文化建设起了很大的作用。

文昌孔子学堂 林鸿羽摄

我所走过的很多地方的孔庙,仅成了学生们高考前求孔子保佑考出好成绩的地方,早已失去了活力,只成了一个供人看的场所。而在文昌,孔庙却焕发出了新的活力,成了一所培养社会有用人才的新学堂。

这是文昌的孔庙与众不同的地方,也是文昌人古为今用的创新之举。

文昌孔庙展示文昌发展史 吴岳文摄(周大新)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