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娱乐 >文化周刊 | 大院小角 正文

文化周刊 | 大院小角

[娱乐] 时间:2024-05-01 22:55:34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1次

原标题:文化周刊 | 大院小角

大院小角

■ 卓东荣

晓雾刚刚隐去,文化晨曦尚未露脸。周刊一个电话打了过来,大院我的小角酣梦被撕得支离破碎,一地鸡毛。文化

“好家伙,周刊还在睡懒觉作春秋大梦吗?大院”一听是吴老夫子这个大嗓门,我便来劲调侃开来:“京城老爷这么早就起床了,小角今天要爬长城还是文化逛故宫?”他一板一眼地说:“没这个兴趣,我已回海南老家了,周刊有空请到我家做客。大院”

老吴与我同庚,小角都从乡下走出,文化都吃新闻这碗饭,周刊几乎一辈子与文字打交道。大院所不同的是,他在北京,我在海南。尽管志同道合胜过发小,奈何分隔八千里路云和月,见面不易,诉衷更难。然而,令我想不到的是,他在退休后打道回府亲近田舍做了“村夫”。

如约登门拜访那天,老吴大概看出我对他的选择不太理解,一落座便道出“天机”:孩子们都成家立业了,虽同城生活但分住在不同区域,平时也帮不上什么忙。偶尔到他们那里,经常堵车遇阻的,一往一返折腾几个小时。加上退休后无事一身轻,干脆偕老伴回海南泡氧吧、享晚年。由此使我想起乡愁剧情中的一句旁白台词:游子总是奔忙的,走再远,家乡永远是那幅最美的图画。

徜徉在他家院子里,怎么也找不到当年的影子。房子虽然还保持着传统民居留下的红砖青瓦土木结构,但已被老吴修整、加固并掺入些许新的元素,小巧不失玲珑。最具颠覆意义的是,原先东西两侧那低矮、杂乱的廊房都拆除做了“减数”,腾出地表使整个大院延伸拓展,看上去很规整开阔,让人心情舒朗。大院里则有间距、分层次植绿播红,种上金鱼草、薰衣草、石竹、郁金香等花木,前后左右出落成不同的风景线,既渲染院苑,又芬芳空气。在那稍为碍眼的凹凸旮旯处,又别出心裁地置放几株盆景模糊空间,平仰视线;或许又来个旧瓶插花,藤蔓绕缠的修饰造化,多了几分浪漫情调,不能不说是“境高一界,艺高一筹”之分野。

在大院偏东一隅的小角落,我流连了好久总不想离开,眼睛直勾勾地注视着那约有三分地的菜园子。各种菜蔬星星点点,绿油油嫩生生地随风泛起涟漪,既养眼又撩人胃口,可以断言,采任何一种都是上好食材,任你“调羹烙饼佐春色”。老吴说,他回来将近一年了,从不花钱到市场上买过青菜,全靠这个菜园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吃不完还分送给邻居尝鲜。他老伴说得更接地气:“家乡的土地肥沃温软,插根木棍下去都能长出绿叶来”。每天清晨起来,老两口先在大院里挥舞几圈太极拳活动筋骨,接着便下菜园子或松土除草,或淋水施肥,如此动动手、出出汗、沾沾泥土味,颇有劳动心得。用老吴的话说是:总比待在大城市那逼仄的阁楼里四体不勤、五谷难分强多了。

与菜园子相对应的另一个小角,有一个像亭子的凉棚非常特别:篱笆桩、茅草顶、隔板墙,洋气不足,土气有余,这是老吴专门辟为书屋、茶社和聊天吧的一方“闲章”。每逢早、晚时光,总有乡亲到此溜达,或八卦闲聊,或向老吴讨教家风家道和问计乡村振兴。有时候,老吴还跟邻居们在这里来个“夜雨两壶小酒,秋风一杯热茶”的开怀豪放。兴头上来,老吴又给他们讲玄奘取经、宋江造反、柳毅传书等历史故事,其乐融融。

在我即将离开老吴家的前一刻钟,有几个小镜头令我顿感温馨:三五个小朋友拥进凉棚,在那活动书架上翻来捣去。一女娃指着那本《名人故事》轻声对老吴说:“吴爷爷,我想借这本书看行不?”几乎同一时间,又一后生哥上前拉着老吴的手,请求给他的新生儿起个好名字……这一幕幕令我有感而发:回乡贡献余热,老吴是个编外乡贤。陪我同行的张先生感触更加深刻:亲临这个大院小角,你的脚步自然沉稳坚定不再行色匆匆,语调自然也舒缓从容不再粗声粗气,心境更是祥和宁静不再浮躁偏激。这里的一切很像电影中的“慢镜头”。

大院有大院的风光,小角有小角的锦绣。返程路上,我想起了乡村民居存在的一些问题:一家区区几口人,何必把房子建得那么高大上?那些所谓的风光体面,会否既占用土地浪费面积,又透支家财留下隐患?而像老吴那样花小钱改造老宅、留白大院、点缀小角、美化环境,岂不有余地、留余味而更实用更温馨?(卓东荣)

(责任编辑:焦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