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休闲 >北京籍抗美援朝烈士的家找到了 正文

北京籍抗美援朝烈士的家找到了

[休闲] 时间:2024-04-28 12:20:0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115次

原标题:北京籍抗美援朝烈士的北京家找到了

在朝阳区星火西路和姚家园北路交叉口的西南角有一个街心公园,根据多位老人的籍抗家找回忆,抗美援朝烈士成友良的美援家曾经就在这里。因为成友良参军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过,朝烈烈士的北京弟弟生前提到哥哥,只能对着街坊邻居苦笑着说:“这么多年了,籍抗家找上哪儿找去啊?”

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美援湖北省羊楼洞烈士陵园面向社会征集烈士寻亲线索,朝烈北京籍烈士成友良的北京名字赫然在列。本报记者通过多方走访,籍抗家找在东风地区办事处的美援协助下,历时一个多月,朝烈基本确定了这位北京籍烈士的北京信息,并为烈士寻找还在世的籍抗家找亲属。

本报记者(左)在东风苑小区走访老人。美援张瑰摄

缘起

“有生之年一定要帮烈士找到亲属”

今年73岁的余发海是湖北省赤壁市的一名退休民警。2005年,有人在当地羊楼洞村的一处荒山上发现了一大片烈士墓地,但不清楚具体年代,余发海被当地相关部门委派,前往墓地进行考察。“当时现场特别荒凉,茅草有一人多高,墓碑上遍布青苔,字迹也风化得很严重。”通过仔细辨别墓碑上的字迹,余发海才发现,这些烈士都是抗美援朝烈士。

经过走访老人和查阅资料,余发海了解到,原来在上世纪5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7预备医院曾经设在羊楼洞村,在朝鲜战场上受伤染病的战士被运送到这里进行救治,在此期间,很多牺牲的烈士被就地安葬。后来,医院撤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烈士墓地也逐渐荒芜。通过查找各种档案,再比对墓碑上的姓名、籍贯、职务等信息,余发海确定共有140位抗美援朝烈士埋葬于此。“其实,到这时候我的工作就算完成了,但是我想为这些烈士多做些事情。或许还有亲人不知道他们已经牺牲,还在等着他们回家。”

就这样,刚刚做完肾移植手术还处在康复期的余发海带着一堆药和病历,自费踏上了帮助烈士寻亲之路。随着一个个好消息接踵而来,余发海越来越坚信自己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很多烈士的亲属被找到之后特别激动,有人说找了几十年,都不知道家里的烈士牺牲在何地,现在可算是了了一桩心事。”

如今,这片原本身处荒山之中的墓地已经修葺一新,建设成了烈士陵园,相关部门还为烈士重新刻了墓碑。18年来,在余发海的努力以及各地志愿者的帮助下,总共为140位烈士中的126位找到了亲属,目前还有14位烈士的亲属没有联系到,北京籍烈士成友良就是其中之一。这14位烈士长眠他乡,一直没有亲人祭扫,是余发海心里最放不下的事情。“我已经上了年纪,但有生之年一定要帮烈士找到亲属!”

寻找

“成(陈)友良家人,你在哪里?”

羊楼洞烈士陵园共埋葬了3位北京籍抗美援朝烈士。通过辨别烈士墓碑上的信息,余发海发现,有一位陈友良烈士,籍贯为北京市十区新庄村,1948年10月入伍,46军138师班长,1952年10月29日病故,时年29岁。不过,后来余发海通过查询革命军人牺牲病故烈士名册等资料发现,北京市并没有名为陈友良的烈士,而是有一位成友良烈士,籍贯为北京市东郊新四村,其他信息则基本相同。因此,余发海判断,陈友良和成友良可能是同一人,很可能是该烈士在临终之前奄奄一息,话语不清,也有可能是受方言影响,在统计烈士姓名的时候,当时的工作人员书写错误。

通过查阅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6军历史沿革的资料并走访多位老战士,余发海大致还原了成(陈)友良烈士的人生轨迹。烈士很有可能是在解放战争平津战役期间参军,随后一路向南,向华中、华南进军,渡过长江,参与了长沙的和平解放。此后,还可能执行了湘南、湘西的剿匪任务,并且进驻粤东,保卫粤东海防。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烈士很有可能又随部队北上,由辽宁丹东进入朝鲜作战。后来,由于在朝鲜战场染病被送回国,在湖北省赤壁市接受治疗,最终病故于此。

2008年,余发海专程来到北京,帮助北京籍的3位烈士寻亲。通过多方打听,其中两位烈士的亲属很快就被找到,唯独成(陈)友良烈士的亲属始终没有线索。余发海将寻亲的重点放在了烈士的籍贯“十区”上。由于北京市行政区划经历了多次调整,在当时是没有“十区”这个地方的。根据多方打听,余发海听说当时的崇文区(现隶属于东城区)就是以前的十区,于是,他分别联系了当时崇文区的民政、公安等部门,但是都没有查询到成(陈)友良烈士的相关信息,也没有新庄村这个地名。后来,余发海听说丰台区长辛店地区有个村子以前叫新庄村,便前往当地的相关部门进行查询,结果仍一无所获。

十多年来,虽然余发海一直在关注着成(陈)友良烈士寻亲的信息,湖北省及北京市相关部门、各地媒体以及北京高校志愿者等也多次发起帮助烈士寻亲活动,但是始终没有找到有价值的线索。随着时间的推移,余发海感觉能够找到烈士亲属的希望越来越小,“成(陈)友良家人,你在哪里?”

曲折

陈友良还是成友良?

今年5月,本报记者在了解到成(陈)友良烈士的寻亲信息后,马上着手查找相关资料。因为烈士的籍贯有十区新庄村和东郊新四村两个版本,记者首先将重点放在了确定烈士的籍贯上。资料显示,1950年5月之前,北京市确实有一个第十区隶属于后来的崇文区。不过,记者查阅上世纪50年代初的北京市地图,在这个第十区的范围内没有新庄村或者新四村。

东郊,会不会是有价值的信息?目前,北京市的行政区划也没有东郊这个地方。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朝阳区是在1958年由东郊区改名而来,而东郊区的前身是1950年8月成立的第十区,1952年改名为东郊区。同时符合成(陈)友良烈士籍贯两个版本中十区和东郊的只有朝阳区,因此,记者判断烈士的籍贯很可能位于现在的朝阳区。

不过,朝阳区目前没有新庄村或者新四村,倒是有辛庄村、郎辛庄村、司辛庄村等村名。通过进一步查阅资料,记者发现,辛庄村曾名新村,民国期间改为辛庄村,1949年后曾与四路居村合村,统称为辛四村,1965年恢复今名,沿用至今。无论是新村、辛庄村,还是辛四村,都与成(陈)友良烈士籍贯里的新庄村、新四村高度吻合。因此,记者基本锁定烈士的籍贯位于现在的朝阳区东风地区辛庄村。

推断出这一关键信息后,记者马上联系了朝阳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在经过一番查询之后表示,没有成(陈)友良烈士的相关信息。在辛庄村村委会,一名工作人员表示,辛庄村前几年已经腾退,村里如今没有村民居住,村委会也没有成(陈)友良烈士的相关信息。

根据辛庄村村委会工作人员提供的信息,辛庄村村民整体搬迁到了东风苑小区。于是,记者前往东风苑小区进行走访。东风苑小区分为南区和北区,由辛庄村搬迁而来的村民大多住在北区。在小区北区,记者找到了多位曾居住在辛庄村的老人,但他们均表示没听说过成(陈)友良,也没听说过村里之前有谁参军没回来的,更没听说过有谁是军烈属。另外,多位陈姓老人都表示陈姓一族里没听说过陈友良。“究竟是叫陈友良,还是成友良?”记者也在走访中不断产生疑问。

虽然记者先后向近百位老人打听了烈士的情况,未能获得直接的线索,不过,多位老人证实,辛庄村以前确实叫辛四村,并且先后隶属于第十区、东郊区。此外,有老人提到,辛庄村以前有一位叫成友志的村民,和记者要打听的烈士名字相仿,但是大家对于他是否有兄弟并不清楚,而且他生前没有结婚,没有后人,记者无法进一步核实其家庭情况。记者又来到社区居委会打听烈士的信息,工作人员表示,社区居委会是最近几年才成立的,对于之前辛庄村的情况并不完全掌握,没听说过成(陈)友良烈士。小区倒是有一户居民是病故军人遗属,不过,根据工作人员的了解,该户居民家里的信息与成(陈)友良烈士不符。

确认

烈士的家就在那里

在了解到记者正在帮助北京籍抗美援朝烈士寻亲,并且烈士的籍贯很大可能位于东风地区之后,东风地区办事处指示辛庄村村委会和东风苑社区居委会全力配合,同时东风地区办事处的工作人员也进一步核查辖区内的优抚对象。“如果烈士的籍贯真是以前的辛庄村,那就是我们东风地区的英雄,我们有责任一起帮助烈士寻亲。”东风地区办事处宣传科工作人员张然说。

没多久,辛庄村村委会的工作人员打听到,曾经住在村里的一位老人记得,村里有人在革命战争年代参军,但是老人提供的名字与成(陈)友良烈士并不相符。与此同时,东风苑小区的楼门长、志愿者也在进行摸排,但是没有收到有效的反馈信息。

东风苑小区每个单元楼都有居民微信群,平时的宣传动员以及组织工作做得都比较到位。记者提议,能否请社区工作人员帮忙在居民微信群里转发烈士寻亲信息,这一想法得到了社区党委书记苏新的支持。“我们有责任去了解英雄的故事,他到底来自哪里?经历了什么?烈士的家属有没有享受军烈属的待遇?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苏新说,社区一定全力配合,希望能够告慰烈士的在天之灵。

工作人员将成(陈)友良烈士的基本信息转发至居民微信群,请居民发动身边的老人打听,并且希望有条件的成(陈)姓居民帮忙翻阅家谱进行查询。很快,75岁的王淑莉老人提供了一条线索,“小时候我听妈妈说过,我们辛四村的成友志有个哥哥当兵去了,但是一直没有回来。”老人回忆说,成友志平时和他父亲一起生活,他们家是军烈属,那时候村里很照顾他们。

72岁的董汉萍老人也在小区的居民微信群里看到了烈士寻亲的消息,想起老伴张云生之前有位同事叫成友志,和成(陈)友良烈士的名字相仿,猜测有可能是他的家人,便将消息告诉了老伴。“成友志有个哥哥叫成友良,这个我听成友志说起过。”张云生老人说,上世纪六十年代,他和成友志一起在当时的生产队里干活,还经常去成友志家里玩。

“当时成友志说过,他的哥哥成友良当兵去了,后来听说去了朝鲜,但是一直没有回来,有可能牺牲了。”张云生老人说,成友志比自己大20岁左右,为人老实、低调,之所以听他说起这件事,还是因为一句玩笑话。当时每逢春节,生产队慰问军属时都会送一些猪肉和白菜,这些食材在当时比较珍贵,孩子们都非常羡慕。“我就和成友志开玩笑说,‘你家不就只有你和你爸,怎么你们家也是军属?’成友志这才将哥哥参军的事情说了出来。”张云生又问成友志,现在都解放这么多年了,也不打仗了,怎么不去找找成友良?

“这么多年了,上哪儿找去啊?”张云生说,这是成友志当时给他的答复,即使过去了这么多年,他记忆犹新。张云生透露,成友志和他父亲不是本村人,他们家是外乡搬来的,在曾经的辛四村里,姓成的只有他们一家。成友志生前没有结婚,他和他父亲去世以后,家里就没有后人了。张云生还说,现在东风苑小区的常玉珍老人曾经和成友志一家住在一个大院,而且常玉珍老人之前在村里负责妇女工作,对村里各家各户的情况都比较了解,她应该掌握着更多的信息。

为了打听烈士信息,社区工作人员牛蕊很快与常玉珍老人取得了联系,尽管已经89岁,但老人的精神状态不错,思维也比较清晰。据老人说,成友良和成友志兄弟俩的亲生父母很早就去世了,后来被过继给了他们的叔叔成海,对外就以父子相称。成友良参军之后,成海就和成友志一起生活。常玉珍老人证实,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成海收到过成友良病故的通知,得知成友良是在部队里得病去世了。此后,成海和成友志被认定为病故军人家属,村里很照顾他们,但是后来很少再听成海提起过成友良。成友志生前没有结婚,没有留下子女,成友良生前应该也没有结婚,“他们家应该没有后人了。”

通过进一步的走访核实,社区工作人员判定,成友良就是记者要找的烈士。目前可以基本确定的是,成友良烈士没有直系亲属在世,是否还有旁系亲属在世,有待进一步核实。

张云生老人告诉记者,在朝阳区星火西路和姚家园北路交叉口的西南角有两块清代的石碑,成友良一家原先就住在距离石碑西北方向约200米的地方,“烈士的家就在那里”。记者通过走访发现,石碑所在的地方如今已经修建成了街心公园,顺着张云生指示的方向和距离一路走去,有一个环形的小广场,周围绿树成荫,人来人往,现在是公园最热闹的地方之一。 (孙延安)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