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智头条】“催收巨头”轰然倒下,永雄集团179人被带走调查

[热点] 时间:2024-05-02 00:34:5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时尚 点击:102次

  5月25日,催收巨头催收行业巨头湖南永雄资产管理集团(以下简称“湖南永雄”)凌晨在其官方公号上发布了一封《告全体员工书》中宣布,财智决定从今日起停业。头条这家曾与上市仅一步之遥的倒下带走调查催收巨头就此走到尽头。

  该公司在《告全体员工书》中指出,永雄员工大规模离职、集团多地分公司遭遇调查等因素,人被成为该公司倒闭的催收巨头重要原因。但这份《告全体员工书》在11点左右被删除。财智

“催收巨头”轰然倒下,倒下带走调查永雄集团179人被带走调查

图源:网络

  该公司的永雄官网在当日上午11点左右已经无法打开,但当日早些时候仍可正常浏览。集团官网客服电话,人被也因提示“正在通话中”而无法接通。催收巨头

  “湖南永雄走到了今天停业并不突然。”一位互联网平台负责催收业务的相关人士透露,近年来部分金融机构考虑到风险问题而暂停合作,导致其业务规模和人员数量在近几年逐渐下降。

  179人被带走调查

  上述《告全体员工书》中透露,“4月3日、4月10日和5月19日,安徽警方跨省执法,相继介入集团卫成公司吉首分公司,集团怀化分公司、湘潭分公司和邵阳分公司调查,共将179名员工强制带往安徽,并分别采取监视居住、取保候审、刑事拘留、逮捕等刑事强制措施。目前,共有3名员工因涉嫌寻衅滋事罪被批捕。”但永雄集团并未透露分公司被调查的原因,只是强调“永雄集团绝对不存在公司违法犯罪行为。”

  5月25日,针对永雄集团案件详情,安徽省公安厅相关部门回复称:“该案件正在侦办过程中。”

  数天前,一则“警方‘突袭’永雄邵阳分公司”的视频在抖音平台传播。有网友发文称,警方带走了永雄集团邵阳分公司的多名员工。

  据红星资本局报道,5月24日其多次致电永雄集团,三位不同的员工均表示:“没有邵阳分公司了”,问及是否被警方带走调查时,三位员工口径十分一致,只称“现在没有邵阳分公司了。”

  永雄集团网站信息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14年4月,总部位于湖南长沙,分支机构覆盖全国20多座城市,业务涉及信用卡、消费金融等个人信贷不良资产管理领域。2019年,永雄集团曾向美国证监会递交上市申请。

  近年来,永雄集团因催收事件多次陷入舆论的风口浪尖。有媒体统计,截至5月22日,永雄集团在黑猫投诉平台的投诉量达到153件,当中不乏“短信威胁”“电话轰炸”“爆通讯录”“骚扰他人”等投诉。

  在本次因为停业宣言受到关注前,湖南永雄集团也曾因频繁调整公司架构引发讨论。而在《告全体员工书》中,湖南永雄集团对公司近年来的运营状况做出了简要说明,“员工从新冠疫情前的1.7万人,降至疫情结束后的7000人,经此事件后又陡降至2000人”“集团账户和流动资金冻结,经营难以为继”“成立以来为金融行业挽回损失上百亿元”。

  逾期催收分账龄处理

  目前,湖南永雄集团具体涉及哪类违法事项尚未有明确定论。但在有关湖南永雄集团被查和停业的报道中,评论呈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走势。

  有人支持催收,“催收就是‘老赖’衍生出来的行业,不管‘老赖’转移资产却管催收”“合法债务催收应该得到支持”;有人支持严查整顿,“打击催收”“给警方点赞”;还有人将目标瞄准了上游的贷款业务,“没有贷款就不会有催收”“现金贷、高利贷了解一下”…… 

  事实上,在金融贷款领域,贷款机构与借款用户尤其是逾期用户之间,一直以来都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当用户开始逾期,金融机构想要追回欠款,催收机构便开始发挥作用。而逾期用户在催收机构的追偿下,也对其深恶痛绝。作为夹在中间的第三方,催收机构的身份更显尴尬。

  过往互联网金融、现金贷无序发展的混乱时刻,催收已经被打上了“暴力”的标签,为大众所诟病。据北京商报报道,5月25日,业内多家消费金融、助贷机构一致表示,近两年来不论是机构本身催收还是委外催收,合规程度较此前已经有了极大程度的提高。

  一名金融科技机构从业人员透露,湖南永雄集团这类开展催收机构,通常是在委外催收环节发挥作用。但并非普通用户所想的那样,一旦借款用户发生逾期便会有委外催收介入。通常到达委外阶段的用户失联率都比较高,催收过程和流程会更精、更细。

  谈及金融机构催收的具体细节,该人士指出,其所在的机构不论是自营信贷还是助贷业务,采用的是同一套催收流程。“60天以内我们全部内催,60天以上才会进入委外阶段。针对委外部分,公司也会对催收公司作出要求。其中包括向借款人清楚表达是XX机构的委托方、采用合适的表达方式等。在催收方式上,委外机构通常情况下采用的也是电话、信函的方式,并且委外机构只能通过公司内部催收系统联系用户,所接触到的用户信息也是脱敏处理后的。”

  另有一家消费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同样提到,分账龄处理是金融行业对待逾期客户的通常做法,短期公司通过短信、智能客服通知其欠款信息,并提示上报征信通知。随后会用模型分流,判断逾期是否具有恶意主观性,直到90天后才会进入委外环节。所有催收都会在摄像头下作业,催收人员不可以带手机、无法获取用户信息,并且催收记录、录音要至少保存3年,监管随时会进行检查。

  “见不得光”的催收行业能否见光发展?

  随着P2P时代“裸条”等极端恶性事件出现后,催收行业逐渐与“见不得光”的黑色产业联系在了一起。“闻催收色变”也让行业的发展陷入困境。

  多家金融机构相关负责人均提及,为了避免外包催收公司的风险影响,越来越多地倾向于自建催收团队。

  华南地区某银行工作人员表示,当前该银行已经暂停了外包催收合作,并自建了催收团队来杜绝因暴力催收等引发的投诉率上升和声誉风险问题。

  “现在我行催收主要通过短信提示、电话催收等方式进行。”上述银行人士表示,发现客户逾期之后,银行会先通过发送短信提示的方式提示还款。若没有效果,则会选择用人工智能客服电话提醒,对个别极端客户提供人工客服服务,而电话拨打的时间和次数也会严格规定。但若所有方式均无果,银行会直接选择将这笔贷款作为不良,要么直接启用拨备核销,要么打包卖给资产管理公司。

  某消费金融公司人士亦表示,其所在机构亦已主要是用自建团队来完成催收工作。仅有少部分被认定为“极难催收的”情况,才会给外包团队来做,往往是至少逾期3个月以上的客户。

  “这也从客观上加大了催收行业发展的难度。”一位催收行业人士表示,在监管部门加大了针对暴力催收的打击后,正规的催收机构已经不会采用极端方式进行催收。但被金融机构认定为“极难催收”的客户中,部分客户已经成为“老赖”,另有一部分客户则在一些“反催收”组织的鼓动之下,妨碍正常的催收工作。

  上述催收行业人士透露,部分催收公司正在发展不良资产处置业务。部分金融机构将不良资产打包卖给资产管理公司之后,资产管理公司可能还会将不良资产重新打包分销给下游机构,而这些催收公司就会购买相关资产包再对其中的资产进行催收。

  事实上,催收是金融机构的信贷出现不良后的必要流程,如何让这一正常流程“阳光化”成为当前行业探讨的重要话题之一。多位金融机构和催收行业人士认为,除了打击暴力催收等极端行为之外,出台催收行业的业务标准、监管办法等,可促进催收行业的健康发展。

  如何在金融机构、用户以及催收机构之间实现平衡,行业也在不断摸索中。2023年5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以下简称“协会”)在北京召开“催收国家标准研制与催收业务规范健康发展”工作会,参会主体包括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专业催收机构等多类从业机构。

  会上,协会介绍了《互联网金融个人网络消费信贷贷后催收风控指引》国家标准的研制工作,与会人员对催收标准逐条进行了讨论,就制度管理、人员管理、外包管理、个人信息安全、投诉处理等催收标准的核心内容基本达成共识。同时协会提出将积极推动发布催收标准,并同步研究催收从业机构执行标准的评估评议工作,逐步建立催收业务的自律管理工作机制。

  (微信公众号“财智头条”综合自:红星新闻、北京商报、每日经济新闻等)

  编辑:袁凯

  校对:风华

  审核:龚紫陌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