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中国科学院院士徐红星——“眼界有多阔, 前途就有多广”

[焦点] 时间:2024-04-29 09:45:4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53次

原标题:对话中国科学院院士徐红星——“眼界有多阔,对话多广 前途就有多广”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张真真 通讯员 康鹏

“当今世界不断涌现的中国前沿科技,比如量子技术、科学阔前智能制造等,院院眼界有多我们必须掌握核心技术,士徐才能在产业发展中实现自主可控。红星在这个大变局时代,对话多广东湖科学城建设正当其时。中国”

日前,科学阔前中国科学院院士、院院眼界有多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士徐武汉大学物理学院教授、红星微电子学院院长徐红星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专访时表示,对话多广湖北东湖科学城要面向国家需求,中国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科学阔前支持领军科学家、战略科学家整合资源,把成建制的力量汇聚起来加以“锻造”,对最前沿科技开展集中攻关。

光谷对话

大家名片

徐红星,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物理学院教授。

长期从事等离激元光子学、纳米光学、单分子光谱和纳米光芯片等前沿领域的研究,做出了开创性和系统性的工作。在实验上发现成对金属纳米颗粒在光场作用下能够在其纳米间隙中产生巨大的电磁场增强效应,是单分子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原因,也是其它基于纳米间隙效应研究的物理基础;系统研究了单分子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产生条件,解析了其主要机理;推动多个相关重要研究方向的发展:提出了等离激元光学力和单分子捕获、表面增强拉曼与表面增强荧光统一的理论,发现表面增强光谱的纳米天线效应,研发了高真空针尖增强拉曼光谱系统,实现等离激元催化反应。系统研究了等离激元在纳米波导中的传播,发现等离激元在光的驱动下呈现出克服光衍射极限的传播模式,不同模式的干涉在纳米线上形成可调控的光学拍,这一发现是实现纳米尺度上光传播及其调控的物理基础;发现纳米波导等离激元的激发、传播、发射、与激子相互作用的物理机理和调控机制;在纳米波导网络中实现光子路由器、完备的光逻辑、半加器和光逻辑的级联。这些工作使光学器件小型化和高密度集成成为可能,是研究等离激元纳米光芯片的重要基础。

要耐得住寂寞——

光电、量子等

有望形成更大优势

“当前,我国在很多科技领域已经取得巨大进步,比如高铁、电力、光伏、航天等。”徐红星介绍,光电技术是国家“基石”技术,在光谷已有显著优势。

“时代呼唤科技进步,并且是颠覆式创新。尤其是中国已经发展到这个规模、体量,我们必须引领世界科技发展,要有中国方案、中国模式。”他表示,人类科技发展到今天,创新链条越来越长。眼前的、表面的一点创新,很快就会过时。而那些真正核心的、原创的技术,需要长期的、大规模的投入、攻关,需要“板凳一坐十年冷”的科学家精神。

“东湖科学建设也是如此,政府、社会要有足够的认识,不能急功近利,要耐得住寂寞,企业家、投资家、全社会要积极投入。科学之城,一定要形成‘渴求科技创新、支持成果转化’的良好社会氛围。”

徐红星表示,在光电信息、智能制造、数字化转型、量子科技等方面,东湖科学城有望形成更大优势。“光谷具有这方面的优势和条件,不仅有大量的科研机构,还有产业优势。要把科技与产业结合起来,形成良性循环。”

从创新到技术、市场可持续——

支持领军、战略科学家

整合资源

“过去,对关键技术和装备,我们习惯于买。买比造快,买回来就能用,用得还挺好。但长期这样,研发和制造的人没有积极性,社会也不投入,等到买不到的时候,就无计可施了。”

徐红星表示,关键技术是买不来、要不来的,最终还是要靠自己。要解决关键技术卡脖子问题,就要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不断激发科技人员和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原来的科研模式是按照项目来的。项目结束了,人就散了。如果有了市场化机制,成立了公司,就不一样了。解决问题后,形成了技术 ,找到了市场,团队就不会说散就散,成为一股持续的力量。”

他认为,科技平台和企业规模不宜太小,要集中资源,在更大视野上布局,要支持领军科学家、战略科学家整合资源。

“眼界有多阔,前途就有多广。”他表示,领军科学家的科学视野和资源调动、攻克难关的能力,都是得到证明的。要通过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科研平台,把成建制的力量集中起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力量,使成果快速落地。

科学城建设,人才最关键的。徐红星谈到,要拿出魄力,敢于支持人才,把人才服务好。“人才为什么来?他不是看你给的高工资,也不是贪图舒适的环境。项目和事业能够发展,他才会来。要做好体制机制设计创新,不能让‘啃硬骨头’的老实人吃亏。”

量子通讯处于爆发前夜——

让你的健康码、

车定位更保密

徐红星院士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从事等离激元光子学、分子光谱和纳米光学研究。同时,他还担任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院长,积极投身东湖科学城建设。

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是湖北省唯一的量子科技产业平台,整合武汉大学、中科院、华中科技大学等高校院所精英,旨在打量子科技产业高地,赋能各行各业发展,去年9月成立,今年1月落户东湖科学城。

徐红星表示,量子科技,尤其是量子通讯,正处于爆发的前夜,将改变各行各业。而在这方面,全世界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如果集中资源,依托科学城这种成建制的力量,我们就有更信心实现赶超。”

成立1年不到,武汉量子技术研究院在产品开发方面,已走在了全国前面,其孵化的长江量子公司已开发了两款产品,近期即将发布。

一款是智慧防疫检测设备,可以让个人行程、健康状况等隐私信息的传输得到量子加密,安全性大幅提升。“我们现在扫健康码,信息在传输到后台过程中,采用的是传统加密方法,是不太安全的。量子加密的保密性、安全性要大得多,可以防止黑客盗窃。产品可面向政府、企业、高校等信息采集主体。”

另一款是车联网产品。“自动驾驶需要安全级别很高的通信定位等系统,我们与北斗企业合作,他们管定位,我们管加密,形成‘双保险’,产品可以卖给汽车企业、私家车用户等。今后的汽车都会联网,保密性好,就意味着更安全。”

据悉,这两款产品从市场调研到研发落地,速度非常快。“期间,我们积极与北斗、光电等相关企业合作,以最迅速的方式形成生产力,能用市场解决的就用市场解决,不能都自己干。科技攻关过程中,不断滚动形成产品和生产力,也鼓励了研发团队的信心。”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