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时尚 >向阳 向上 向未来 正文

向阳 向上 向未来

[时尚] 时间:2024-04-29 09:22:58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娱乐 点击:107次

原标题:向阳 向上 向未来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夏去秋来,向阳向上柴达木大地,向阳向上气候转凉,向阳向上草木变黄。向阳向上但在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第三小学,向阳向上有一朵花始终绽放,向阳向上它就是向阳向上最绚丽的民族团结之花。在全校880多名师生的向阳向上精心呵护下,民族团结之花盛开在校园,向阳向上更盛开在各族儿女心中。向阳向上

步入学校,向阳向上映入眼帘的向阳向上是标志性建筑物——孔子的雕像,在雕像旁边的向阳向上展板上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成果展示。沿着校园继续向里走去,向阳向上所到之处都可以感受到民族团结进步的向阳向上浓厚氛围,可以想象这里的每一名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都在民族团结进步的和风细雨中得到了滋养。

都兰县第三小学是一所县属寄宿制小学,学生全部来自农牧区的孩子,不少孩子的家庭经济条件都不是很好,而且大多数学生家长不会普通话,因此,对学生的教育几乎全都落在了老师的身上。从住宿到吃饭,再到学习,老师事事都要操心。

“记得五年级的时候,一个同学得了感冒,老师发现后,立刻带他去医院,陪着他进行治疗后送回宿舍,直到症状有所减轻,老师才肯离去。我很感恩自己生活在三小的葵花校园里,同学们像兄弟姐妹、老师像爸爸妈妈一样,大家彼此融洽、相互照顾、共同进步。”六年级三班的学生赵世君小朋友回忆说。

其实,这样互帮互助亲如一家的故事在学校里数不胜数。

“一切从娃娃抓起”。在学校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一直是校园生活中的一个核心元素。校长闫晓东长期在少数民族地区从事教育工作,因此,他深刻认识到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性。

“我校本着向阳、向上、向未来的教学理念,立足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育模式,以传统文化为根基,全力打造‘向日葵’文化为标志的学校特色发展体系。学校现有专任教师55名,少数民族教师16名;学生828名,其中少数民族学生有340名。我们从民族团结进步进课堂、进教材入手,从思想道德教育抓起,让孩子们懂得互敬、互爱、互助……”闫晓东在学生的眼里,既是校长也是践行民族团结课的一位教师。

在这个学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不是靠简单的说教,而是通过一定的活动载体,使学校民族团结教育具有长期的生命力。

唱民族团结歌、开设民族舞蹈兴趣班、上民族团结课、楼道内粘贴56个民族简介图……这些也都真正做到了民族团结进步进校园、进课堂、入心入脑,营造出了良好的育人环境。

“在加强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意识中思想道德建设至关重要,所以,我校在全校开展民族文化互学、共庆节日、共尊习俗等活动,进一步促进各民族同学们的交流和沟通,增进和谐互助的感情。”闫晓东说。

不同于细雨润物无声,语言和文字“润物”则会起不小的反响。六年级二班的李建红告诉记者,她以前只知道几个少数民族的名称,但对少数民族的习俗知之甚少。“通过学校开设的民族舞蹈兴趣班、楼道内粘贴56个民族简介图,图书室设置的民族团结进步学习阵地、主题班队会等活动,让我们更全面地了解和学习民族团结进步的相关知识。”

学校还通过党员教师与少数民族学生开展结对认亲,来提升对该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服务和帮扶水平。通过“跟着冬衣去交友”“弘扬爱、一起来”“大唐启明星课堂”等各级各类爱心捐赠活动,关爱少数民族学生,营造民族一家亲的良好社会氛围。

学校通过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民族团结进步优秀教师”和“民族团结好少年”的评选和颁奖活动,向全校师生宣传他们的优秀事迹,让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发挥榜样作用。通过各项举措解决民族学生在节日期间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保障学生安全和校园稳定。同时,利用学校微信平台、班级微信群等网络媒介向少数民族群众致以节日问候,拉近学校与家长的距离。(程宦宁 李淑娟)

(责任编辑:知识)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