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探索 >描绘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正文

描绘乡村振兴美丽画卷

[探索] 时间:2024-05-02 22:02:2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焦点 点击:158次

九月十四日,安康市汉滨区双龙镇新华社区群众正在采秋茶。乡村记者 艾永华摄

丰收故事

土地不闲四季增收

胡世旬正在包装猕猴桃。

金秋时节,画卷是描绘美丽收获的季节。安康市汉滨区沈坝镇花红村4组村民胡世旬最近非常高兴。乡村刚卖完葡萄,振兴他又迎来了猕猴桃丰收。画卷

“今年猕猴桃长势很好。描绘美丽”9月14日,乡村胡世旬激动地说,振兴“前两天,画卷我又接到了750箱猕猴桃订单,描绘美丽现在正忙着雇人采摘呢。乡村”

今年54岁的振兴胡世旬是沈坝镇远近闻名的种植能手。2013年以前,胡世旬和妻子隆孝琼为了生计,常年在外务工。

“人虽在外,但我一直想早日回家乡干点事。”胡世旬说,“我打工时发现周边人种葡萄挣了钱,就萌生了回乡创业的想法。”

2012年,胡世旬回到家乡,先后到渭南等地考察了解瓜果产业,最终确定发展葡萄和西瓜种植。

“2013年,我在村上流转了20亩土地,大部分种了葡萄,少量种了西瓜。”胡世旬说,“葡萄第三年才挂果,西瓜当年就收入1万多元,这大大增强了我发展产业的信心。”

为了解决种植中遇到的难题,胡世旬自费到渭南市临渭区、大荔县等地种植大户那里学习;区、镇举办的产业技术培训班,他每次都积极参加;在自家的产业园里,他每天起早贪黑地忙碌。通过长期摸索和学习,胡世旬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土专家”。

“发展产业要根据市场需求等不断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胡世旬说,“西瓜利润不大,我2018年就不再种植了,冬枣大田种植见效慢,看来还是要建大棚才能出效益。”

2013年以来,胡世旬不断扩大产业种植规模,目前已累计流转土地100余亩,先后发展了西瓜、桃、冬枣、李子等特色产业。为了使有限的土地效益最大化,胡世旬还在葡萄园里套种月季花、辣椒等增加收入。他还种植了15亩菊花,加工成菊花茶进行销售。

“自从发展了多种特色产业,我的产业园从过去只有6月和7月有收入,到现在几乎一年四季都有收入。”胡世旬激动地说,“去年靠发展各类特色产业纯收入12万余元,今年收入有望持平。”

一人富不算富。在胡世旬的带动下,先后有10多户农户靠种葡萄盖起了小洋楼,开上了小轿车。

“今年底我将再流转土地100亩,全部发展猕猴桃产业,同时,通过精细化管理,把我的产业园打造成一年四季有水果吃、有收入的现代化农业园区,带动更多人增收致富。”胡世旬自信地说。(记者 程伟文/图)

鲜花扮靓美好生活

高战武在花卉种植基地。

9月15日晚,万众瞩目的十四运会在西安开幕。这一晚,在灞河之畔,前来观看开幕式的人们都感受到了西安奥体中心流光溢彩、花团锦簇的美丽。

“这份美丽,也有我的贡献。”西安唐农花卉园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高战武骄傲地说,“我们公司给十四运会提供盆花超过1000万盆。鲜花扮靓了盛会,让外地的朋友们看到了西安的美。”

9月17日,在西安市长安区鸣犊街道晓村的花卉生产基地,成片的红色彼岸花在小雨中伸展枝叶,显得更加娇艳,粉黛乱子草、木春菊、马鞭草在一旁迎风招展,仿佛相互攀比今天谁更美丽。工人们正在大棚里忙着给鲜花除草、浇水,给角堇种苗补苗。

“给十四运会供花算告一段落,接下来我们要为迎接国庆的销售高峰做准备。”高战武告诉记者,他是长安区细柳街道人,从事花卉、苗木的生产种植已经有30多年了。

2018年,高战武把生产基地搬到晓村,主要生产时令草花、水生植物、观赏草等。经过几年的建设,基地目前占地300亩,拥有连栋日光温室大棚13个、拱棚50个,是长安区规模最大的花卉生产园区,年可生产种苗1.8亿株,全部实现订单生产销售,年可生产盆花300多个品种600万盆,主要销往西安及周边地区。公司年销售额3000多万元,如今已成为西安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在生产基地的自动控制中心,高战武给记者介绍,生产基地里有浓浓的科技元素,所有的花卉品种和种植技术,都是从美国的种苗公司和日本的种苗株式会社引进的。“基地的温室大棚一共占地6万平方米,建成了现代化生产系统。自动化水肥控制系统可实现无人远程浇水、施肥、喷药等;自动化温室温控系统可以实现对温度、湿度、通风的自动控制;自动化场内运输系统降低了劳动强度,只要按下遥控器,无人驾驶自动运行轨道车就能把农资运送到大棚里;自动化播种催芽流水线让播种更加快速、高效、精确。”高战武说,如今生产基地实现了四季有花。

谈到对未来的打算,高战武告诉记者,下一步,公司将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进行校企联合培育自有品种,满足城市更高的美化需求。高战武希望把基地打造成一个现代化、数字化的花卉型生产基地,实现品种展示研发、旅游观光、花卉研学的综合发展。(记者 吴莎莎文/图)

小核桃做出大文章

王晓勇展示刚采摘的新鲜核桃。

收获时节,核桃特有的香气弥漫在丹凤县棣花镇,一颗颗圆滚滚的坚果挂满了枝头。在这里,王晓勇种植的核桃树变成了“摇钱树”,小核桃也成了致富的“金蛋蛋”。

2016年之前,王晓勇还在小打小闹,但是他并不甘心这样的生活。王晓勇经过反复思考,将目光放在了与丹凤县棣花古镇景区相邻的许家塬核桃园。当年,以许家塬现有的核桃林地为基础,他开始筹建集核桃科普、林下经济、露营体验、休闲观光、养生养老、民俗体验等为一体的主题公园。建成后的核桃主题公园,年收入达到300余万元。

每年当核桃丰收的时候,丹凤县棣花镇许家塬村种植户田营山就会特别忙碌。9月13日上午,田营山坐在自家的核桃树下算账。等田营山算完账后,这两笼核桃就要被送到2公里以外的古镇去卖。

田营山家有7亩核桃园,核桃成熟的季节,他天天都要往古镇上跑四五趟。他粗粗一算,照眼下的行情,今年光卖鲜核桃就能挣2万元。他想把这个喜讯赶紧告诉王晓勇,好让王晓勇和他一起高兴高兴。3年前,田营山靠种麦子和玉米,只能解决温饱。在王晓勇的帮助下,田营山买了200多棵核桃树苗种下了。第二年,核桃树顺利挂果,第三年就有了不少收入。

除了田营山,王晓勇还带动了周边3个村的农民。他采取授人以渔的方式对许家塬、巩家河、陈家沟的农户进行免费技能培训,带动周边村镇发展核桃5000亩。

作为核桃种植大户,王晓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坚持以发展种植业带动群众共同致富的理念,利用自身资源和渠道优势带领群众致富。王晓勇先后被原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农村旅游致富带头人”,被文化和旅游部授予“2019年度全国文化和旅游能人”。

谈及所作所为,王晓勇渐渐兴奋起来。“带动乡亲们致富,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王晓勇说。(记者 马腾文/图)

袖珍苹果富了乡亲

郑丽华在自家果园里采摘苹果。

金秋九月,沿着吴起县吴起街道薛岔村大路沟村的沥青道路,随地势蜿蜒而上,一侧是绵延的山岭,绿树苍翠,一侧是镶嵌在梯田上的百亩苹果园,蔚为壮观。秋叶随风摇曳,把阳光洒在郑丽华的身上。

采摘、装箱、招呼客商、收款……9月18日一大早,薛岔村村民郑丽华就在自家的3亩果园里忙碌了起来。“从9月初采摘园开园到现在,前来采摘、购买袖珍苹果的游客络绎不绝,苹果每公斤售价20元,现在已经卖了2万多块钱,预计还能再卖3万多块钱。”郑丽华笑着说,“这些钱不仅够我们老两口一年的开销,而且还能攒下不少。”

大路沟村是薛岔村的一个自然村,共有7户村民种植袖珍苹果,种植面积共90亩。近几年,这个小山村靠着种植袖珍苹果一下子火了起来。

“袖珍苹果销量很好,现在每天都有游客专门开车到我们这里来采摘。”村民刘忠林说,为了不误采摘,他和妻子每天一大早就来到果园,他负责采摘,妻子负责装箱和招呼客人,两个人忙碌着,想要抢在中秋节前卖完地里的苹果。

刘忠林家里常年只有自己和妻子打理果园,劳动力少。前几年,一到苹果丰收的季节,刘忠林就开始发愁,眼看着别人家的苹果早早售罄,可自家的苹果还红红地挂在枝头。去年,吴起街道大力推行“以果为媒”,举办采摘节,让游客体验采摘乐趣,分享丰收的喜悦,这不仅有效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同时也减轻了农户的采摘负担。

自2015年以来,薛岔村累计种植苹果700余亩。今年该村果园进入丰产期,预计亩产1500公斤至1750公斤。(通讯员 张娜文/图)

丰收 最动人的景色

蟹肥菊黄五谷丰,稻花香里说丰年。

九月的三秦大地,五彩斑斓,瓜果飘香,遍地是丰收的景象,处处是爽朗的笑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三秦父老的丰收喜悦更加浓烈。

2021年以来,我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乡村振兴迈出稳健步伐,全省农业农村经济稳中有升,夏粮生产再获丰收,农业生产硕果累累,农民收入快速增长。

秋水长流花鲢肥

“小陈,给我订2000斤鱼。”“陈总,给我留800斤鱼。”……9月14日,汉阴县涧池镇新华村村民陈小松的手机响个不停,听说他公司9月22日要出鱼,老客户纷纷打来电话下订单。

陈小松原本是一名厨师,在做鱼的过程中想到了养鱼。2013年,他离开北京的大酒店,回到新华村建起了鱼池。“我们这儿水质优、土质好、阳光充足,最适合养鱼。”他说,“养鱼讲究‘三分养七分管’,只有精心饲养,才能产出好鱼。”

从投放鱼苗的第一天开始,陈小松再没睡过一个懒觉。他整天在养鱼场里,查看水质,按时按点投喂鱼苗。从最初的食用鱼扩展到观赏鱼、水产良种繁育,以及稻渔综合种养,每年产值160多万元。2020年,陈小松又与省水务集团合作经营3000余亩的水库,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

“只要有好鱼,不愁卖不出去。‘安康汉水鱼’大家都说好,特别是长江十年禁渔的政策为生态渔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公司出产的鱼主要销往西安、成都等城市。”陈小松说,“现在正是花鲢、鲤鱼、草鱼肥美的季节,我计划在丰收节前捕捞1万多斤。”

安康境内江河纵横,池塘、水库星罗棋布,水资源十分丰富,且水质优良,发展渔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渔业既是安康市的传统产业,更是优势产业,渔业养殖面积、产量、产值连续多年稳居全省第一方阵。2020年,“安康汉水鱼”公用商标成功创建,标志着安康渔业步入品牌化发展之路。

为保证渔业生产质量,不断提升水产品的知名度,安康市制定了“安康汉水鱼”标志使用管理办法和“安康汉水鱼品鉴店”认定办法,发布水产品富硒标准,成立了安康生态渔业产业联盟。“安康钱鱼”“安康花鲢”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评审,“瀛湖富硒有机鱼”等2个产品获得国家有机认证。“安康汉水鱼”已经成为安康市亮丽的名片。

秋风送爽瓜果香

9月15日,周至县楼观镇三家庄村村民袁战军夫妇将一颗颗猕猴桃采摘下来,轻轻地装箱。“这个品种叫翠香,含糖量高、维生素丰富、干物质多,而且耐储存,最受消费者欢迎。”袁战军摘了一颗硕大的猕猴桃递过来说,“5亩翠香基本卖完了,留下少量送给亲朋好友吃。”

袁战军家从20世纪90年代初就开始栽植猕猴桃,原来有9亩果园,2018年又流转了5亩,共经营14亩。“同样是猕猴桃,品质却大不一样。”他说,从2008年起,经过两次更新换代,实践证明,翠香是最理想的选择。

袁战军认为,要产出上乘的猕猴桃,必须科学管理。“做到修剪、授粉、留果、施肥四个精准,生产的猕猴桃才能口感好、果形优、色泽漂亮。”说起猕猴桃,袁战军头头是道。

作为一名高素质农民,袁战军在管理好自家果园的同时,经常应邀给果农授课。他还受聘3家农业企业担任技术总监,每年能增加好几万元的收入。

地处八百里秦川腹地的周至县,南依秦岭,北濒渭水,是世界公认的猕猴桃最佳优生区。

从20世纪70年代末,周至县开始试验种植猕猴桃,截至目前,全县猕猴桃总面积43.2万亩,年产鲜果53万吨,总产值过50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优质猕猴桃生产基地,先后获得“中国猕猴桃之乡”“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多个荣誉称号。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我县形成了‘单枝上架、配方施肥、定量挂果、生物防治’四大技术,推动猕猴桃优果率达90%以上。”周至县果业局张昭说,周至县自主培育出“翠香”“瑞玉”“秦美”等多个优良品种,在风味、产量、抗逆性等方面各有特点,荣获国内外10多项大奖。全县有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和电商企业1300余家,从业人员超过30万人,猕猴桃产业是全县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

秋茶青青采摘忙

9月14日下午,安康市汉滨区双龙镇新华社区艳阳高照。翠绿的茶园里传来嘹亮的歌声,丰收的喜悦在碧水青山间回荡。62岁的谢应建提着一篓嫩绿的鲜叶高兴得合不拢嘴:“茶园是我们最可靠的产业,一年春秋采两季,年年收入有保障。”

谢应建是地道的农民,从来没离开过土地,过去种玉米、土豆,靠天吃饭,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从20世纪90年代起他开始发展茶叶,但老品种茶树产量低,品质也一般,收入自然不多。“后来引进‘陕茶一号’新品种,它具有发芽早、采摘时间长、抗病性强等很多优点。”谢应建说,“关键是合作社还给农户提供技术指导,保价收购鲜叶,只要管理好茶园,有多少茶叶都能卖得出去,3亩茶园每年稳定收入2万多元。”

地处秦巴山区的新华社区山清水秀,近年来因地制宜大力发展茶产业。新华社区依托知名企业——汉水韵茶业公司,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加快土地流转,规模化发展标准茶园,累计栽植茶树1500余亩。

“种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量大,而且劳动强度低,到了采茶季节,男女老少都可参与,每天轻轻松松收入100多元。”新华社区党支部原书记罗先应说,种植茶叶,不仅带动群众稳定增收,还有助于生态建设。

陕南秦巴地区生态环境优越,是我国南水北调工程重要的水源涵养地,素有“天然氧吧”的美誉,盛产优质绿茶。因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茶产业已成为陕南山区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5年来,汉中、安康、商洛3市约25.5万户77.9万贫困人口因茶脱贫、因茶致富。截至2020年底,全省茶园面积达到296.4万亩,总产量11.9万吨,一产产值194.3亿元,分别较“十二五”末增长37.3%、65.3%和83.8%。全省茶农超过100万人,从业人员200余万人,年综合产值500多亿元,实现了“一片叶子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

“十三五”以来,我省贯通落实“五项要求”“五个扎实”,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大力实施“3+X”特色产业工程,推动苹果、猕猴桃、棚栽、奶山羊、茶叶、木耳、香菇以及水产品等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又是一年丰收季,又见农民收获忙。最美的风景展现在三秦大地。(记者 艾永华)

丰收笑脸

9月15日,白水县林皋镇焦段河村种植大户李文敏说:“今年,我们种植了‘瑞阳’‘爱妃’‘红蜜’等苹果新品种,共计1000多亩,都在陆续成熟中,味道鲜美可口。希望今年我们的新品种水果能卖个好价钱。” 记者 马腾摄

9月17日,南郑土蜜哥有机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天普说:“今年,合作社已收蜂蜜5吨,销售额达26万元。希望更多人能品尝到南郑的土蜂蜜,合作社能够带领更多乡亲致富。” 记者 吴莎莎摄

9月16日,泾阳县兴隆镇许庄村村民许明智说:“今年种植的红高粱喜获丰收,我很高兴。我希望继续推广旱作种植油菜、红高粱轮作技术,带领更多群众致富,为乡村振兴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记者 程伟摄

9月18日,铜川市耀州区孙塬镇孝西村村民马爱国说:“我家农场种植的新品种红薯‘秦薯五号’成熟了,它富含多种维生素、脂肪含量低,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深受顾客的喜爱。我希望能进一步打开红薯的销路,让更多人品尝它、喜欢它。” 记者 李欣泽摄

9月15日,乾县种植大户程关说:“我今年种植的15个大棚的龙须菜喜获丰收。希望今年的龙须菜可以在市场上卖个好价钱。” 记者 马腾摄


(责任编辑:娱乐)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