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团队在南海发现神秘喙鲸

[热点] 时间:2024-05-11 13:47:4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110次

原标题: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团队在南海发现神秘喙鲸

鲸浮出水面呼吸,中科身体轮廓与典型的院深研究喙鲸外形相似。(图片由中科院深海所提供)

(记者王玉洁 通讯员杜莉)海南日报记者12月25日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获悉,海所喙鲸日前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员、团队海洋哺乳动物与海洋生物声学研究室主任李松海研究团队在《Integrative Zoology》期刊在线发表研究论文,南海分析研究了去年4月至5月他们在南海北部海域开展深潜及远海鲸类科考任务时目击到的发现三头神秘喙鲸,并对这些神秘喙鲸的神秘体色模式、疤痕图案及其水面行为进行了描述。中科

李松海研究团队初步判断,院深研究这三头神秘喙鲸可能是海所喙鲸银杏齿中喙鲸或德氏中喙鲸。“不管是团队银杏齿中喙鲸还是德氏中喙鲸,此前人类在海上从未确切看到过它们的南海活体个体,人类对这些动物的发现了解,仅来源于对少数几头搁浅死亡个体的神秘认识。”该团队主要负责人介绍,中科此次发现是全世界对海上银杏齿中喙鲸或德氏中喙鲸活体个体的首次清晰目击。

据了解,喙鲸目前共计6属22种,约占已知现存鲸类物种的25%。喙鲸主要生活在深海水域,它的神秘之处在于可能还有潜在的新物种未被发现,以及其活体在野外难以被观察到。

“在过去20年里,人类对喙鲸的认知程度逐渐提高,但喙鲸物种的研究仍然很少,许多认知大多从对少数搁浅个体的研究获得。”该研究团队主要负责人介绍,由于发现和识别的困难,多数喙鲸物种包括银杏齿中喙鲸和德氏中喙鲸,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切的海上个体目击记录及其基本生物学和生态学信息的收集。

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团队在南海目击到的三头喙鲸体型相似,视觉上体长有4.5至5米。研究人员认为,尽管在本次研究中收集到的照片数据质量相对较高,但由于物种之间在体色模式和疤痕模式上存在高度相似性,因此他们无法对活体银杏齿中喙鲸和德氏中喙鲸进行准确分类。

据国际捕鲸委员会科学委员会观察,与其它喙鲸相似,银杏齿中喙鲸或德氏中喙鲸还可能容易受到来自海军声纳和地震研究的声音影响,因此相关研究人员迫切需要进一步了解在南海及整个东南亚海域喙鲸种群分布、数量和结构,以便科学评估对这些动物产生影响的潜在威胁。

据悉,今年11月17日上午,在墨西哥圣贝尼托群岛以北100英里处,国外科学家也目击到了3头神秘喙鲸出现在附近海域。

科研人员认为,他们拍摄的照片和记录的声音证据表明该神秘喙鲸很有可能是新种。此外科研人员还针对目击动物进行了环境DNA取样,相关数据正在分析过程中。

据“深海所”微信公众号消息:

中科院深海所研究团队在南海目击到的三头喙鲸体型相似,视觉上估计体长有4.5至5米。其中有两头被拍摄到高清质量照片,分别记为ind#1和ind#2。中等大小的镰状背鳍位于体长约三分之二处(见图1);体表有相似的体色模式,背部呈灰褐色;上颚呈褐色没有白边;下颚和脸颊呈苍白色;有轻微的黑眼斑;上嘴唇拱形张口后有小凹痕;ind#2有突出的牙齿(见图2)。两头动物体表都有达摩鲨咬痕,愈合的达摩鲨咬痕很少有白色愈合疤痕,大多数愈合疤痕与周围皮肤的颜色相同(见图3)。ind#1和ind#2个体间隔不到一个身长,ind#2明显处于护送状态。而第三头与前两头相距4-5个体长距离。三头喙鲸表现出同步行为,它们分别进行了三次连续潜水(浅潜),时间分别约为15.1、16.7和13.7分钟,第四次为深潜,然后消失。在第二次、第三次和第四次潜水之前,记录的三次浮出水面的时间分别为1.5、2.0和4.5分钟。呼吸频率约为每分钟10次。此外没有观察到其它水面行为。

ind#1和ind#2个体表现出相似的体色模式。

在不同光照条件下拍摄的ind#1前部的照片。照片显示,愈合的达摩鲨咬痕中很少有典型的白色愈合疤痕(见左图中的白色),而大多数愈合的疤痕与周围皮肤的颜色相同(见右图中小的圆形肿块)(王玉洁 杜莉)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