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专家汇智聚力研究海南长臂猿种族存续密码 保护海南“猿”住民

[知识] 时间:2024-04-29 12:28:19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探索 点击:182次

原标题:国内外专家汇智聚力研究海南长臂猿种族存续密码 保护海南“猿”住民

栖息地的猿修复是海南长臂猿种群恢复发展的关键,这种全球最稀有的国内灵长类动物身上依旧藏着太多的未知。海南日报记者从9月1日在海口召开的外专海南长臂猿喜添幼猿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自组建以来,家汇究海邀请国内外一流专家团队成立联合攻关课题组,智聚种族住民从物种种群数量的力研动态变化、栖息地保护、南长保护威胁因素等多方面开展科研工作,臂猿保护正努力破解海南长臂猿种族存续密码。存续

“研究院成立之初,密码便将海南长臂猿等珍稀物种的海南保护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全面收集整理海南长臂猿研究文献,猿多次召开专家研讨会并赴霸王岭实地调研,国内不断加强有关海南长臂猿的外专科学研究。”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理事长章新胜坦言,家汇究海海南长臂猿和热带雨林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合理良好的机制体制和充沛的资源保障是该项事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在海南省委、省政府拨付的1000万元开办费和第一年2000万元科研经费的支持下,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充分发挥平台化设计的优势,吸收国内外一流学者组成项目执行委员会,并公开招募科研项目负责人,目前已组成汇集300名国际国内专家学者的团队,依托研究院设立的“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海南长臂猿保护研究中心”更于日前正式获批。

“我们将发挥各自的学科特长,通过相互配合、联合攻关的方式进行海南长臂猿的保护工作,同时兼顾整个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建设和其他珍稀物种保护工作,为国家公园体制机制创新提供‘海南模式’‘中国模式’。”章新胜介绍,于今年8月召开的海南长臂猿保护国际研讨会,便是该研究院充分吸收国际智慧、开展海南长臂猿保护联合攻关的一次有益尝试。

在这场国际研讨会上,《海南长臂猿保护行动计划框架》正式发布,提出将利用约15年时间,实现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翻番和可持续增长。与此同时,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霸王岭林业局和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政府等单位共同发起成立海南省海南长臂猿保护志愿者协会,意味着今后海南长臂猿的保护队伍将愈加庞大。

海南宣布这个世界濒危种群喜添丁

>>直播回放 | 新闻发布会:海南长臂猿喜添幼猿 探秘背后故事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9月1日消息(记者 谭琦 田春宇)“呜呜呜……”8月29日,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范围内的东崩岭,已消失一天的猿鸣如期在清晨响起,令悬着心的监测队员们终于放心。9时10分左右,当他们再次科研监测时,发现E群(第5个家族群)的母猿竟怀抱一只幼崽。至此,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已恢复达到5群共33只。海南长臂猿喜添幼猿充分展示了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成效和海南长臂猿保护研究的成果。

点击查看更多视频

惊喜诞生

消失一天的猿鸣在清晨如期响起唤来“新生命”

“猿鸣是目前监测海南长臂猿的唯一线索。按照日常监测到的海南长臂猿生活规律,每天早晨,长臂猿会发出鸣叫。”“海南长臂猿繁殖生物学研究”课题负责人贵州师范大学周江教授介绍说,8月28日整整一天,科研人员和监测队队员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范围内的东崩岭都未能听到任何E群的猿鸣声,令大家心中格外牵挂。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提供

为减轻心中疑虑,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的监测队员李文永、张志城和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的科研人员李威、王作波、侯羡于8月29日一大早再次监测。9时10分左右,他们发现E群(第5群)的母猿怀抱一幼崽,蹲坐在树冠间,并拍摄下了照片。此次发现的幼猿为E群(第五家族)的2只“新婚”海南长臂猿所生,这也是这对“新婚夫妇”的首个孩子。

“雌猿正在涨奶,幼猿的毛发也还没长出来。”根据监测与研究人员拍到的照片,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公园处负责人洪小江初步判断,这只幼猿很有可能是28日才出生。如今,新生猿被命名为“平平”,寓意平安健康长大,为海南长臂猿的种群恢复做出贡献。

意义重大

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增至33只初显国家公园建设成效

作为热带雨林中的旗舰物种,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状况直接反映了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平平”的出生具有重要意义,充分证明海南热带雨林得到了较好的保护,热带雨林等自然生态空间得到扩大,海南长臂猿从中心栖息地(霸王岭斧头岭一带)向外扩展的生态廊道已初步形成,国家公园建设的成效初显。

周江介绍,2020年8月18日早6时31分,中国林科院科研人员通过红外自动相机,在海南白沙黎族自治县青松乡打炳村东崩岭监测拍摄到两只海南长臂猿同框照片和视频,且录到了雄猿的鸣叫声。经辨认是一雄一雌成年海南长臂猿,证实新形成了E群,并确定海南长臂猿栖息地已经扩散到距原栖息地霸王岭林区斧头岭10公里的东崩岭。该监测结果与2020年1月人工监测的结果已相互印证。E群海南长臂猿的发现和孩子的诞生,也让海南长臂猿的种群数量增加到33只。

海南长臂猿第五个家庭群E群的形成,并扩散到新栖息地近8个月,意味着原栖息地与该新栖息地之间存在扩散通道,栖息地面积在增加,且新栖息地能够支持海南长臂猿的生存。现在形成新的家庭群,表明海南长臂猿恢复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也说明海南的保护卓有成效。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提供

未来计划

海南将开展智能监测系统科学统筹建设

如何帮助海南长臂猿迁徙到更广阔的雨林,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及科研部门一直在思索的问题。自海南启动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海南省编制《海南长臂猿生态廊道试点项目实施方案》,通过自然恢复、人工辅助修复、猿食植物补植等措施建设生态廊道,逐步连接起斧头岭等现有栖息地与周边潜在适宜栖息地。

与此同时,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于2020年5月设立“海南长臂猿保护研究”项目,通过面向全球公开招募项目负责人,确定原国家濒危委常务副主任、中科院动物所蒋志刚研究员为该项目负责人;贵州师范大学周江教授为“海南长臂猿繁殖生物学研究”课题负责人,聚集多方力量对海南长臂猿展开长期监测与研究。

下一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将加强对海南长臂猿扩散通道、栖息地和生物链的保护,并继续开展高新技术应用、智能监测系统科学统筹建设。在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统一协调下,加强与国内外相关研究团队的合作共研,共同做好海南长臂猿保护拯救及其栖息地生态系统恢复与改善工作。

目前,海南正继续加强对海南长臂猿第5个家族群的研究与监测工作。随着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持续推进,未来霸王岭将与鹦哥岭、猴猕岭、五指山、吊罗山等整个海南中部山区串联起来,意味着海南长臂猿也将拥有更广袤的栖息天地。

背景资料:

海南长臂猿是世界四大类人猿之一,系全球现存数量最少的灵长类动物之一。目前仅分布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范围内,是海南热带雨林的旗舰性和指示性物种,是热带雨林原真性和完整性的重要标志,是世界上唯一种群数量不到100只的灵长类动物,濒危程度远远高于“国宝”大熊猫、朱鹮等物种,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7年就将其列为“全球最濒危的25种灵长类动物”之首。

海南长臂猿数量变化:

20世纪50年代,整个海南岛接近90万公顷的森林里分布有超过2000只海南长臂猿。

1980年,为了保护海南长臂猿成立了霸王岭保护区,当时只剩下2群7只-9只海南长臂猿。

1998年,调查发现海南长臂猿数量为4群19只。

2003年,海南长臂猿数量锐减至13只。

2013年,海南长臂猿数量增长至3群23只。

2019年底的一次监测结果显示,海南长臂猿增长至4群30只。

2020年,随着E群的发现,海南长臂猿种群增至33只。(李梦瑶)

(责任编辑:探索)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