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热点 >【我的40年】远去的炊烟 正文

【我的40年】远去的炊烟

[热点] 时间:2024-05-05 18:09:5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136次

  杨世明

  每逢假日,年的炊回到滇西北洱源县炼铁山乡,远去烟在空气清新的年的炊早晨,爬上高坡,远去烟极目俯视撒落在黑潓江峡谷两岸,年的炊看见青瓦白墙的远去烟一个个村寨都被青山绿水严严实实地包裹着,密密麻麻的年的炊输电网,黝黑粗壮的远去烟通信光缆全覆盖了,令人欣喜的年的炊是在袅袅升腾的晨雾里闻到了空气的纯味,总让人惬意无比。远去烟40年前那肆意飘荡在山茅草或栗木板覆盖而土色斑驳村寨的年的炊上空,那当年乌黑呛人而又让人无奈的远去烟“浓浓炊烟”,却早已不见踪影了。年的炊

  记得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之前的远去烟炼铁山乡的各民族村寨,白天做饭煮猪食要烧柴火,年的炊晚上取暖照明要烧柴火,烤菌烤核桃也要烧柴火……柴火是炼铁山乡在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资。因而每到十冬腊月的农闲季节里,全乡村寨的男女老少,扛着刀斧,背着柴箩竹筐,拿着背板顶带,赶着骡马牛驴,一伙跟着一伙,争先恐后地爬到村寨后山上占树圈林,砍树伐枝,让整个山头上的刀斧砍伐声,争执吆喝声不绝于耳而吓跑了走兽,惊走了飞禽,毁坏了森林。这样上山折腾不到两个月,所砍之处只留下流泪的树桩,叹息的木屑残枝。各家各户宽大的庭院里却堆满了泛着新鲜木香的柴火,并常以柴多为荣耀。

  尽管烧烤柴火,烟熏火燎,易让屋子熏黑,也易让人得肺炎或沙眼病,但故乡人还是在所不惜。尽管全村人为了备足每年所需的柴火,有的被刀斧伤害而成了残疾,有的被放倒的大树不慎砸死,但还是前赴后继。尽管当地林业管理部门不时地巡山稽查,进行没收工具和重罚,但收效总是甚微啊!冷静下来想想也是,一个不产煤碳,也不通电的山寨,只得“靠山烧山”,不去上山毁林砍柴,那用什么去取暖做饭呢?

  于是一座座林木葱郁的大山,就这样被乡亲们砍伐着,燃烧着,砍的速度永远快于长而成了一座座荒山秃岭,一条条干涸断流。一到瓢泼的雨季,山洪泥石流却毫不示弱地频发,冲毁了以一生心血营造的房屋,淹没了全家赖以生存的田地,那是常事啊!

  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洱源县大力发展水电站和风力发电场以及沼气和太阳能等新型能源,让炼铁山乡基本实现了“户户通电”的梦想。到了二十一世纪初,全县进行“农网改造”,实施“以电代柴”工程,落实城乡“同网同价”的惠民政策,让山乡农村在生产生活中感觉到用电比烧柴的价格还便宜,且清洁卫生,安全便捷。

  如今,炼铁山乡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看得见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指引下,每到布谷声声的春天,各村寨就一家跟着一家,扛着锄头和树苗,驮运着农家肥和山泉水,甚至还带上行李伙食,吃住在山,进行荒山绿化。经乡亲们十多年的日夜努力,将当年因烧柴而砍伐成的那些秃山荒岭变成了一座座“梅山”、“核桃山”或“板栗山”,现都已成故乡人的一个个“绿色银行”了。

  当年上山砍柴的刀斧早已生锈,驮运的背板顶带成了文物,砍伐受伤遇难的事件成了难忘的故事,“袅袅的炊烟”成了永远的古诗,那震荡山谷的砍伐声已成了绝响。这一切又一切的改变,都离不开中国的改革开放。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