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周刊|越来越多青少年走进海南省文博场馆

[综合] 时间:2024-04-29 04:00:01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热点 点击:137次

原标题:教育周刊|越来越多青少年走进海南省文博场馆

越来越多青少年走进我省文博场馆

知古今 观世界 博万物

■ 海南日报记者 刘晓惠

近日,教育澄迈县中兴镇中心小学六年级学生黄怡卉来到海南省博物馆。周刊走进在“南溟泛舸”南海海洋文明陈列展厅里,多青她看到了丰富的少年省文水下沉船遗址遗物,初步了解了南海渔民开展的海南渔业捕捞、养殖、博场晒盐等海洋生产活动。教育“我们的周刊走进祖先在南海留下了这么多精神财富,这真是多青一片‘宝藏之海’。”黄怡卉感慨道。少年省文

在省博物馆一步千年阅遍琼州,海南在省图书馆徜徉书海品味书香,博场去省民族博物馆探寻多彩民族文化……近年来,教育省博物馆、周刊走进省图书馆等我省文博场馆作为传播知识、多青弘扬文化、培育精神的多功能复合场所,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了众多与优质文化和历史资源相遇的平台和机会。黄怡卉等我省众多大中小学生走进文博场馆提供的“第二课堂”,在这里知古今、观世界、博万物。

海南省博物馆。图片来源:省博官网

打开文化科普教育的另一扇窗

日前,在省博物馆“方外封疆”海南历史陈列展厅里,一面汉代铜鼓引起海口市第二中学初三学生陈飞妃的注意。她停下脚步,拿起手机,拉近镜头,记录铜鼓细节。

“这面铜鼓的花纹很独特!”陈飞妃对照旁边的文物说明,了解这面铜鼓的历史。鼓面上的太阳纹展示了古人对太阳的崇拜,四周的青蛙装饰图纹则是少数民族特有的图腾纹饰。她笑着对海南日报记者说,“我要把这面精巧的铜鼓‘收入囊中’,将它写到作业里。”

在刚刚过去的寒假中,陈飞妃和同学们要完成一份特殊的寒假作业——参观海南省博物馆,多角度阐释博物馆展现的历史意义。从海洋文明到海南历史,从民族风情到非遗技艺,从饮食文化到表演艺术……陈飞妃和同学们在省博物馆了解海南的文明、文物、文化和历史,“这趟博物馆之旅收获很大,我对家乡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布置这份特殊作业的,是海口市第二中学历史教师李蕙君。“参观省博物馆后,学生们感触良多。在他们的作文中,有人关注到疍家海上渔排的历史,有人探寻海南民俗文化的演变,还有人聚焦‘海南侨乡第一宅’背后的故事。”李蕙君说,参观文博场馆,有助于提升学生们历史学习的思维。通过实地参观,他们将自己的思考和情感融入古今之变。

文博场馆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学校。近年来,越来越多学校、教师将文博场馆当作立体教材,为学生们的文化科普教育打开了另一扇窗。

海口市第一中学初一年级长姚实彦介绍,这个寒假,该校布置了多项创意作业,包括“走进海南省博物馆——拍视频或制作文物介绍卡”“浏览海南历史古迹——制作海南历史古迹小相册”“穿越百年的相遇——探寻海口骑楼的风采与故事”等。这些作业都鼓励学生走进博物馆等文博场馆,进一步拓宽自己的视野,吸收更多文化能量。

家长带孩子在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参观。海南日报记者 袁琛 摄

在孩子心中播撒文化的种子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统计数据显示,作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4A级旅游景区,该馆2022年共接待观众18.91万人次,举办主题展览2个、输出巡回展览5个,开展社教活动152场,研发文创产品近100款,文旅融合、“活动+展览”“研学+展览”等已成为该馆的常态化教育模式。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馆长辛礼学介绍,近年来,该馆不断创新馆校合作,积极将博物馆资源融入教育中。例如,2022年,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与西北大学签订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在海上丝绸之路考古、人才培育、平台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联合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孪生与智网互联创新实验室、天津理工大学开展南海鱼类、贝类虚拟展示与数字模型建设项目工作,共建实验室(工作室),促进博物馆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有效衔接。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探海寻踪”展馆,展示了中国水下考古发展历程及在南海海域主要的水下考古成果。琼海市民陈宇望带着孩子陈延泽多次到这个展馆参观。出水的陶器和瓷器、历代铜钱及石雕制品,让陈延泽十分痴迷。

陈宇望说,这些水下考古发掘出来的器物来自哪里,如何打捞上来,背后有哪些故事?孩子对这些很感兴趣,每次从博物馆回家后,都要在网上查询很多相关资料,“他将来想当一名考古学家。我认为,博物馆为孩子打开了更多知识的大门,播撒下文化的种子,对他的梦想启蒙有很大帮助”。

“带领学生走进文博场馆,不仅能帮助他们建构更全面的知识体系,还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屯昌小学语文教师韩雨露认为,参观博物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艺术场馆,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们对审美、兴趣,甚至是个人理想的认知。

孩子在省博物馆参与互动小游戏。海南日报记者 刘晓惠 摄

新看点、新玩法 “让文物活起来”

如今,文博行业发展日新月异,缺乏新意、一成不变的展览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群体的观展需求。近年来,我省文博场馆不断延伸公共文化服务半径、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形式,吸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到此寻找诗与远方。

每逢节假日,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经常迎来一波又一波“学生潮”。在这里,学生们不仅能观看展览,还能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仿点翠胸针DIY、探秘大航海解锁新任务、南海寻“宝”记……围绕着“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重心,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近年来依托主题展览、传统节庆和重大节日研发了一系列特色教育活动,为青少年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服务。

在省博物馆,科技创新与文物保护“跨界”携手,以精准智能、多元互动的新面貌,向广大青少年展示文物的新看点和新玩法。

参加秀英炮台射击小游戏、拿起听筒聆听渔歌哩哩美、在镜头前“秒换”黎锦服饰……海口港湾小学三年级学生李煜辰每次到省博物馆,都会参与馆内的互动小游戏,从不同角度感受海南文化之美。李煜辰的母亲陈女士说,“这些互动小游戏,提升了孩子对文物和历史的兴趣,增进了他对海南传统文化的认识。”

文博场馆作为公益机构、文化机构,开展社会教育是其重要职责之一。2020年,海南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充分利用我省博物馆、史志馆等各类场馆资源加强大中小学生教育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进一步将各类场馆教育资源融入大中小学生教育教学工作,作为加强大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各学科教育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水平的重要载体和实践资源。

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鼓励学校将各类文化场馆资源研发为适合大中小学生的线上线下课程资源,提升各类文化场馆服务大中小学生教育教学的专业化水平,使其成为促进学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及海南省情的重要课堂,不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刘晓惠)

(责任编辑:时尚)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