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潇湘丨王磊:“桥医生”专为桥梁“把脉开方”

[热点] 时间:2024-04-29 22:12:2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40次

原标题:智汇潇湘丨王磊:“桥医生”专为桥梁“把脉开方”

编者按:千秋伟业,桥医生人才为本。智汇今年2月,潇湘湖南省委人才工作会议向全省发出坚定不移实施新时代人才强省战略的丨王动员令。惟楚有材,磊专梁把于斯为盛,为桥当前,脉开湖湘这片热土人才济济,桥医生全省尊重人才、智汇爱惜人才、潇湘重视人才的丨王氛围愈加浓厚。为此,磊专梁把省委组织部、为桥省委人才办联合红网时刻新闻推出《智汇潇湘》栏目,脉开宣传推介湖南人才典型,桥医生展现湖湘英才的精神风貌。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肖依诺 实习生 胡翊敏 长沙报道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建设交通强国的宏伟目标。桥梁作为路网交通的咽喉要道,是确保交通网安全畅通的关键节点。这就要求不仅仅要建设新桥,同时也要维护旧桥,延长其寿命。就像机器运作久了会出现故障一样,看起来宏大的桥梁,时间长了,也会出现病害。

“我从事桥梁病害诊治研究,通俗来讲,就是检测桥梁病害的‘医生’。”长沙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磊告诉红网记者。

此前,王磊带领团队研发“诊→评→治”一体化桥梁隐蔽病害精细诊治技术,相关成果已成功应用于杭州湾跨海大桥、象山港大桥等国内数十座桥梁,较传统人工检测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这项技术荣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王磊来自东北,第一次乘坐火车去到南方读大学的时候,看到了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他说,当时心中油然生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自豪感,“能在长江两岸修建桥梁,是多么了不起的事!”

这一刻,王磊对自己报考的土木工程专业,有了第一次直观而震撼的认识,与桥梁的缘分也从此开始。

“桥梁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会产生开裂、锈蚀等隐蔽病害,严重时会出现‘桥脆脆’现象。”据王磊介绍,我国桥梁大多建于上世纪末,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桥梁的性能逐渐劣化,目前正逐步进入病害爆发期。因此,桥梁病害诊治研究尤为重要。

在与记者的交谈中,能感受到王磊身为一名科研人员,所具备的一种攻坚破难的“韧劲”。

2002年起,王磊攻读研究生开始,正式踏入桥梁病害诊治的研究领域。数据是科学研究最为基础的支撑,王磊和其他科研人员们需要对桥梁的各项数据进行检测,再通过分析比对,得出是否出现病害的结论。

“以前的科研条件比较艰苦,缺乏便捷安全的设备,都是我们亲自上阵。”王磊说,“当时,我们就在桥底用钢丝绳吊个‘篮子’,蹲在‘篮子’里面,悬在半空中做检测。普通的桥梁还好,有些桥梁建在山区,没有胆量,还真做不了。”比如永州天子山大桥,桥下数百米深的峡谷,一旦掉下去会粉身碎骨,让人胆战心惊,根本不敢往下看——可见桥梁工作背后“你在桥上看风景,我在桥下荡秋千”的不易。

为攻克桥梁病害诊治这一难题,王磊及团队成员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科研工作上。在办公室从早上8点忙到晚上10点,甚至更晚,有时就连大年初一也没有休息……二十年如一日的躬身研究,王磊从不觉得累。“攻坚克难,是桥梁工程研究者义不容辞的使命。看到一座座桥梁从‘桥脆脆’变成‘桥坚强’,我心底有一种强烈的自豪感。我会觉得,用一生去追求这份事业,值了!”

博士毕业后,王磊选择留在长沙理工大学任教,“我国的旧桥数量大,需要更多的桥梁诊治研究从业者,这是我选择留校任教的原因之一。”身份从学生转变成老师,王磊的思维有了一些转变。“作为导师,更重要的是思考把握研究方向,根据实际,不断创新。”

未来,王磊及团队将开展基于数字孪生的桥梁智慧运维技术研究,建立大数据驱动下的桥梁运行态势实时评估方法,形成虚实对应、协同交互的在役桥梁智慧运管平台,为我国在役桥梁安全运营提供技术保障。

(肖依诺 胡翊敏)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