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知识 >“双碳”目标下 谁将站上新风口 正文

“双碳”目标下 谁将站上新风口

[知识] 时间:2024-05-02 16:24:4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知识 点击:53次

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文|《小康》 中国小康网记者 刘彦华

  “真正把碳排放完全降到零非常困难,双碳到了后半场,目标我们需要把更多的下将新风注意力放在碳捕获和碳沉降上,这样才能在2060年实现净额为零的站上碳中和。”中国央行原行长周小川的双碳这一判断其实已成业界的普遍共识。

微信图片_20210925163954.png

  风口 随着“双碳”目标的目标优先级不断提高,这不仅将撬动规模庞大的下将新风绿色低碳产业投资,也会带来相关领域的站上长足发展,催生更多新的双碳机遇。(图片/TOCHONG)

  资本的目标嗅觉总是最灵敏的。7月13日,下将新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消息称,站上将于7月14日上午10时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双碳介绍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有关情况。目标此消息一经发布,下将新风迅速点燃了A股市场。当天下午,受利好消息刺激,碳交易概念强势爆发,全天成交额464.4亿,涨幅高达3.32%。其中,百川畅银(300614.SZ)大涨20%封板,长源电力(000966.SZ)、雪迪龙(002658.SZ)、华银电力(600744.SH)等多股涨停。

  今年以来,碳中和、碳达峰持续火热,成为新一轮“风口”,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一步一步走向实操,更是为其不断地添柴加薪。

  那么,风口之下,企业又是如何布局自己的新赛道?谁又将笑到最后呢?

  天平向左:科学“减碳”是关键

  关于碳中和,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地球工程中心主任陈曦有个形象的比喻:如果把碳中和看作天平,天平左端是现在排放二氧化碳的企业和产业,需要减排,用的技术包括清洁能源、能效提升、节能减排、电能替代、能源互联网等;右端是碳吸收,通过技术进行碳中和。

  目前来看,全国减碳的重心在左端。

  全国碳市场7月16日正式上线以来,首笔大宗协议交易发生在7月21日,主角是中国石化。据中国石化官方消息,其下属17 家企业自备电厂纳入全国碳市场,其中胜利油田、茂名石化、上海石化和中天合创等4 家企业参与了首日碳交易。中国石化碳交易业务由所属联合石化公司作为操作主体,统一代理系统内企业进行全国碳市场交易。7月21日当天,它从华润集团买入了10 万吨全国碳市场碳配额。

  电力、石油化工等是典型的高碳排行业,碳中和背景下,这类行业有两个选择,一是节能减排,二是购买减排指标,具体采用哪种方式,主要取决于成本。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企业选择的都是两条腿走路,“减碳”成为越来越多企业自发自觉的选择。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电力行业碳排放占比达41%。截至2020年11月底,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电厂装机20.0亿千瓦,其中火电12.3亿千瓦,是未来十年碳达峰的绝对“主力”。

  华电集团是我国五大发电集团之一,装机容量为1.53亿千瓦,集团公司所属112家重点排放单位已全部纳入首批全国碳市场。2021年6月18日,继2016年在中央企业中首家发布温室气体排放白皮书后,时隔五年,华电集团再次发布《“十三五”碳排放白皮书》,明确提出,根据碳达峰行动方案,在“十四五”期间,将按照“优化发电结构、深挖煤炭潜力、加快科技攻关、创新金融服务、聚合内外力量”五大实施路径,重点开展“可再生能源发展、火电转型升级、煤矿绿色转型、低碳技术攻关、数字化智能化、绿色金融支持、深化国际合作、管理能力提升”八大专项行动。其目标是力争到2025年实现碳达峰,非化石能源装机占比达到50%以上。

  由于清洁能源在我国整个能源结构中占比较小,虽然发展非常迅速,但建设以清洁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系统,并不意味着煤炭产业会完全消失。据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袁家海分析,在“十四五”期间电力需求、各类型资源可开发潜力、可再生能源发电竞争力、可调动的需求响应规模、系统灵活性及非化石能源发展目标等约束下,采用规划模型测算高碳、基准、低碳三种电力发展情景中2025年全国电源装机规模及发电量,结果显示,2025年全国电源装机规模分别为27.28亿千瓦、27.71亿千瓦和27.75亿千瓦,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比重分别为50.5%、52.7%和55.3%,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比重分别为41.2%、43.1%和45.3%。因此,科学“减碳”,推进煤电运化全产业链绿色转型成为了关键。

  智能化转型是条出路。宁东发电公司方家庄电厂的例子或许可以给人以启发。

  宁东发电公司方家庄电厂于2019年1月投产,是我国首座数字化智能管控系统与机组同时投产的绿色智慧型百万千瓦间接空冷机组,也是世界首批百万千瓦级间接空冷电站之一。据悉,该项目实现投产即同步建成智能火电管控中心,搭建了智能发电和智慧管理两个平台。同时将“互联网+”的概念引入建设中,通过现场总线、3D可视化管理、智能设备及SIS+MIS信息系统一体化平台等应用,提高办公效率。目前,该电厂环保指标实现超低排放并均优于国家相关标准。

  天平向右:超前谋划

  “实现清洁能源替代”是众多高碳排放公司碳达峰行动方案中的关键词。按照目前清洁能源的技术水平来看,光伏效率提升和降低成本的新技术、风电大功率风机、智能电网改造、分布式发电、储能技术将成为未来电力发展的主流方向。

  光伏是我国为数不多可同步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端到端可控并有望率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理事长曹仁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给出这样一组数据:中国生产的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在全球的占比分别为76%、96.2%、82.5%和76.1%。在多晶硅、硅片、电池片、组件各环节产量排名世界前十名的企业中,中国企业分别占有7、10、9、8个席位。同时,在光伏关键原材料及辅料方面,光伏浆料、背板、封装胶膜、光伏玻璃等原辅材料已经基本实现国产化供应,并批量出口至海外,其中不少产品在技术、质量、成本和服务等方面逐渐显现出领先优势,与此同时,一批国内企业也逐渐发展成为全球光伏原材料及辅料领域内的佼佼者。

  对于光伏产业的下一步发展,业界人士分析认为,逐步摆脱补贴影响的光伏产业,行业属性已经从周期走向成长。因此,能够形成差异化竞争、引领行业技术进步、提升转化效率的环节值得高度关注,例如,电池和设备企业。

  不过,这仍是碳中和的上半场。

  “真正把碳排放完全降到零非常困难,到了后半场,我们需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碳捕获和碳沉降上,这样才能在2060年实现净额为零的碳中和。”中国央行原行长周小川的这一判断其实已成业界的普遍共识。

  CCUS,是近两年业界谈及碳中和话题时较常讨论的一个热词,它是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的缩写,具体是指碳捕获、利用与封存。陈曦从事碳捕获和碳利用研究已有十年,是国际上研究碳中和(二氧化碳捕获和利用)的领导者之一,发明了仅须湿度循环即可从空气中大规模高效低成本捕获二氧化碳的新材料,并且提出了将相对低成本的非纯二氧化碳转化为燃料和原料的路径,构建了碳中和技术体系和路线图。

  “过去考虑光伏风电等,现在考虑的是工业化减碳。”在陈曦看来,碳排放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没有二氧化碳的捕获和利用的话,世界各国的净零排放是不可能实现的。二氧化碳的捕获和利用可能形成新的产业链,形成新机遇。这种全新的产业链包括两方面:一是碳捕获产业链,二是碳利用产业链。这种产业能够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赛道。“碳捕获可以用某种技术捕获二氧化碳,碳利用可以用多种方法,比如用化工方法把二氧化碳变成燃料和原料,用生态方法提升富碳农业等等,最后助力达成碳交易、碳经济,从此碳交易以实实在在的数量衡量。”

  记者梳理A股上市公司资料发现,目前已有多家公司提前进入了该领域。蓝晓科技(300487)在互动平台称,公司在气体捕捉领域具备多年技术积累,制备出相对成熟的二氧化碳吸附材料,并与欧洲集团公司合作,已形成销售订单。昊华科技(600378)在互动平台表示,所属西南院在二氧化碳处理方面技术储备丰富,“提纯二氧化碳装置”已有部分市场业绩,实现商用。远达环保(600292)就碳捕捉技术建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进行研究,依托合川电厂建设全国最大单体二氧化碳捕获实验装置……

  值得一提的是,CCUS也早已进入了高瓴资本、红杉资本等巨头的视野。

  “碳中和”下半场或许并不遥远。

(《小康》·中国小康网 独家专稿)

本文刊登于《小康》2021年9月下旬刊

(责任编辑:休闲)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