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知识 >《人间失格》真的能代表太宰治吗? 正文

《人间失格》真的能代表太宰治吗?

[知识] 时间:2024-04-28 10:55:20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83次

B站曾做过一个“最受年轻人欢迎”的榜单调查,太宰治的失格《人间失格》高居榜首。然而,真的宰治提到太宰治,表太大部分人能说出的人间作品,基本也只有这一本而已。失格

中国台湾作家杨照说,真的宰治“有五到十部太宰治作品可以和《人间失格》等量齐观,表太甚至超越《人间失格》。人间”

那么,失格为什么只有《人间失格》如此动人,真的宰治引发了这么剧烈而长久的表太共鸣,乃至压过了一位好作家其他所有的人间作品,定义了他的失格人生品格?

在《厌倦做人的日子》中,杨照有一些独到的真的宰治看法。

下文摘选自《厌倦做人的日子》,经出版社授权推送。小标题为编者所拟,篇幅所限内容有所删减。

01

《人间失格》真能代表太宰治吗?

容我先表白一个当然带有高度主观偏见的评断意见:《人间失格》虽然是太宰治最有名、最受欢迎的小说,却绝对不是他最好的作品。解读《人间失格》或许就可以用这样的问题作为起点──为什么他最受欢迎的作品不是最好的作品?而最好的作品为什么无法取得和《人间失格》一样的名气与地位?

《人间失格》很重要,因为这本书在日本社会引起的反响、响应,给了太宰治在日本文学史上一个明确的性质与位置。基本上一直到今天,从日本文学史的角度谈论太宰治,大家会用到的描述、形容,几乎都是针对《人间失格》、都是符合《人间失格》作品性质的。

太宰治

太宰治一九○九年出生,一九四八年,还未满四十岁就去世了。他来自青森县,那是本州岛的最北边,而且是青森县最北边的津轻郡,也就是紧临着津轻海峡的海边,海峡的另一端是北海道。

太宰家原本是青森县的望族,却在太宰治的父亲去世后, 快速家道中落。太宰治生平最容易让人留下印象的,是他和女人的关系,其次应该是他和死亡的关系。他一辈子自杀过五次,其中有三次是连同女人一起自杀的。这三个前后和他一起自杀的女人,一个是最后和他一起死去的;一个是和他一起死却又一起活过来的;还有一个是一起去自杀,女人死了,太宰治却自己活回来。

一般的说法是他“三度殉情、五度自杀”,一看就知道他的女性情缘复杂且不寻常。另外相关的介绍内容包括了他的“无赖”态度,他颓废、药物中毒等等。而这些生活上的扭曲状况,都可以在小说《人间失格》中找到相应的情节描述。

换句话说,《人间失格》这部小说似乎带有高度的自传性, 总结包纳了太宰治的一生。他的生活以及他的思考与文学风格,无赖、颓废的特色,都反映在《人间失格》书中。基本上他借着《人间失格》取得了和其他作家都不一样的强烈个性, 刻烙在文学史上。不过倒过来看,太宰治生命当中如果有不符合《人间失格》所展现的无赖、颓废形象的,通常就会被视为不重要,被放到一边不提、不强调了。以至于大家就认定他是个无赖派的颓废文人,关注的都是他如何对待女人、如何轻薄生命。

《人间失格》取得的重要性,也和出版时间有关。太宰治活不到四十岁,他的创作生涯不可能太长。一九○九年出生, 后来误打误撞去念了东京大学的法文系,却从来没有将法文学好。前面提到他的作品得到了第一届“芥川赏”提名,却没有得奖。评审会议上明白反对太宰治的,是川端康成。看到了评审记录后,太宰治很不甘心地在《文艺通信》上写了一封指名给川端康成的公开信,指控他和评审根本没有读懂作品。当年“芥川赏”有五百日元的奖金,对于陷入生活困顿、需要买药的太宰治来说,是一笔急需的大钱,所以他会对落选产生那么激烈的反应。

川端康成

这起事件让太宰治在文坛声名大噪,也开启了他的创作热潮。从一九三五年到他去世,一共十三年间,他写出了大约三十部长短篇小说,如此丰沛的创造力,和夏目漱石相等,都是在有限的时间中完成了数量惊人,内容又带有多样原创性的小说作品。

《人间失格》是如此大量写作过程中的最后一项成果,也是他生命最后阶段写出的作品。

在这方面,可以将太宰治和芥川龙之介做比较。芥川龙之介自杀前一年间,是他作品最多又最出色的一段时期。他写了《呆瓜的一生》,写了《齿轮》和《西方的人》,每一篇都是前所未见的形式与内容突破。

《呆瓜的一生》从尼采的《瞧,这个人》中得到刺激、启发,以短小尖锐的笔记来检视、回顾自己的一生。《齿轮》换了完全不同的方式,透过非理性的梦幻笔法,呓语般地重看一番自己的人生,让现实和过往迷蒙混杂。《西方的人》则取材耶稣基督的故事,用来和自己在日本的生活交映比对。

另外还创造出了《河童》的幻想世界,带领读者进入那个异质时空,逼迫我们在他的想象力中去对照反省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庸俗荒谬。

很明显地,芥川龙之介此时进入了一种精神亢奋以至恍惚的状态,也正是这种和现实脱节的精神状态引领他走上自杀身亡的路途。要追索、了解他生命的终结,他为什么自杀,这几部作品提供了令人触目惊心的证据。

不过尽管最后一年的作品如此灿烂辉煌,人们并没有完全依赖这些作品记忆、评价芥川龙之介。他早期写下的《罗生门》《竹林中》因为黑泽明的电影而受到重视,得到重读,还有《山药粥》《鼻子》等小品也都在日本文学中处于经典地位。

也就是说,芥川龙之介没有被当成一位“疯狂作家”,他最后一年的狂放作品没有被当作是他的代表,以至于让人一想起芥川龙之介,脑中就浮现出一个疯狂幻想、疯狂写作的形象。他不是一个单纯的悲剧形象,更没有因为《西方的人》而被当作是一个偏执的宗教狂热者。他有一个比较广泛、比较全面的作家身份。

模仿芥川龙之介拍照的太宰治(左为太宰治,右为芥川龙之介)

对比之下,太宰治人生最后时刻的作品,例如《人间失格》并没有像芥川龙之介的终局之作那么辉煌惊人,但后世却都几乎只通过《人间失格》来认识、定义太宰治。这是他的不幸, 其实作为一个小说家,太宰治不只是《人间失格》的作者,他的才气与他的成就,不仅限于写出《人间失格》而已。

02

“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能让一个故事的动人程度翻倍

发生“芥川赏”骚动后,太宰治写过一部短篇集《晚年》, 那一年其实他才二十七岁,就能以超脱的想象力,写成这样一部作品。读《晚年》和《人间失格》,我们甚至很难相信它们是出自同一个作家的手笔。

太宰治写过很多不一样的作品,不只是《人间失格》,而且和《人间失格》有着很不一样的风格。例如他写过一些带有芥川龙之介风的“怪谈”小说,台湾翻译出版过一本《叶樱与魔笛》,里面收录的小说显然受到芥川龙之介的强烈影响。

因此以《人间失格》来代表太宰治,是一种偶然被固定下来的偏见,窄化了他的文学成就,不只让我们忽略了其他不同面向的作品,而且制造出对于他这个作者极度不精确的认知。在我的主观判断中,有五到十部太宰治作品可以和《人间失格》等量齐观,甚至超越《人间失格》。

但写完《人间失格》之后,太宰治在第五次自杀尝试中死了,他的最后作品并不像芥川龙之介的《齿轮》或《呆瓜的一生》那样狂乱暗晦,而是在其中将一个“无赖”“废人”的一生描述得清清楚楚,于是愈来愈多人将《人间失格》视为太宰治的死前告白之书,很自然地通过《人间失格》来认识、认定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自杀。

电影《人间失格:太宰治和三个女人们》中,主演小栗旬模仿太宰治的动作

这份认定很关键。张爱玲有一段经常被引用的名言: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这段文字出自标题为《爱》的散文。而这篇文章的开头, 第一句话是:“这是真的。”

劈头先写只有四个字的第一段,“这是真的”,然后张爱玲在第二段描述十五六岁的女孩在乡下,春天里在户外遇到了一个男孩,这男孩看着她,说了一句:“噢,你也在这里吗?”接着第三段时间快转到女孩被卖进大户人家当妾时,辗转流离, 有很坎坷的身世,直到她年纪大了,那个春天、那个男孩、那句话让她经常想起,难以忘怀。

然后第四段,就是前面引用的那段名言。到这里,文章结束了。

我看过有人将第一段“这是真的”四个字解释成张爱玲在强调文章里刻画的感情是真的。唉,当然不是,怎么会误解张爱玲的意思以及她的行文策略到这种程度呢?张爱玲在另一篇散文中说过写小说会遇到的一份困难:虽然自己觉得已将情节写得如此动人,总是没有把握读者会被打动感动。在怀疑中而产生一份冲动,很想加上说明,向读者强调:“这是真的!”意思是:这不是我虚构想象编出来的,在人世间真的发生过这样的事。

为什么会想加那么一句话?因为张爱玲了解,读者的阅读假设、阅读态度必定会影响作品能产生的心理作用。我们预期读到的是真实的事时,会更容易被打动。

03

“用这样的认知读太宰治,是不对劲的”

在《人间失格》中,太宰治鲜活地写出了一个废人,从一开始便“失格”,陷入对于自己作为人的资格的深切怀疑,没落的豪族后裔出身,和家庭、女人发生重重让他持续沦丧的关系,除了死亡没有其他出路。

这样一个“废人故事”之所以如此绝望,因为小说中没有任何真正的爱情。这个人在人间“失格”,自觉“失格”却找不到救赎,因为他无能去爱,没有办法真心爱任何人。

在这点上,应该对照读太宰治的另一部作品《斜阳》。那部小说从姐姐的观点描写“弟弟”,也就是作者太宰治的化身。

《斜阳》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6年版

《斜阳》里的弟弟和《人间失格》里的“我”都彻底失去了爱人的能力,然而这样的特质引发了从小说情节到自传性真实生命经验上的疑问:如果不能爱、不爱,为什么会找了女人去殉情,或接受女人的招请一起自杀呢?

我们一般理解的殉情是什么?殉情的动机难道不是最深刻的爱情,以至于使得两个人如果被现实拘执,无法在“人间关系”上共同生活,那就宁可不要活下去吗?爱情比生命更重要。如果用这种认知去读太宰治小说中的叙述,那很不对劲。

《斜阳》中记录的第一次殉情事件,和太宰治真实人生的经验很类似。他遇到了这个女人,和她同居了三天,就决定一起去死。首先,三天的时间能让两个人产生多浓多深的感情?其次,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难以解决的问题阻扰他们完成对于爱情的期待,让他们不能继续这样一起生活下去啊。

在通俗剧中呈现的殉情故事,要让观众看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一定要有可怕霸道的父母、庞大的债务与可怕的黑道逼债者,不然就是近乎将女人当作奴隶的强势丈夫,那样难以克服的外在阻碍会特别被凸显出来。这些在太宰治的小说中都付之阙如,对比下,我们不能将殉情自杀理所当然地看待,必须更认真地去思考那究竟是用什么样的心情,下的什么样的决定。

人要放弃自己的生命走向死亡,这是我们都会觉得很严重、很极端的选择。所以当两个人一起去死,我们自然会认定两个人之间存在着让他们活不下去的强烈理由,因为我们绝对肯定生而否定死。活下去是必然必要的,人竟然会要放弃活下去,当然要有极度强烈的理由。那理由如果是爱情,就构成了殉情。

但用这样的假设来解读《人间失格》却是走不通的。如果你能用这样的假设读完《人间失格》,我只能说你一定没有认真动用思考与感情在读书,你没有真正进入这本小说所创造出的世界。

怎么可能在阅读过程中,不产生动摇原本假定的怀疑或疑问?这是“自杀之书”吗?到底自杀是怎么一回事?书中描述的算是“殉情”吗?如果不是那又是什么呢?

04

《人间失格》,指的是哪个“人间”

之所以要读经典,其中一个理由是我们活在相对比较单调、无聊的社会里,和之前所留下来的历史、文化经验相比,包围我们的现实极为狭隘、有限。

关于“作为人而活着”是怎么一回事?人为什么活着?更进一步去探测、想象死亡的意义,我们的社会对此没有太多理解与想象。大家一般都觉得自己活得好好的,不需要自寻烦恼去想这些问题,然而这样的社会存在着一种潜伏的危机,那就是对于无法适应如此理所当然生活方式的人,它会是一个人间地狱,因为这个社会没有足够的多元宽广空间可以容纳他们。

正因为经典来自不同的时代,会展现不同于我们这个时代、这个社会的复杂视野,借由阅读经典我们得以有机会看到更多对这些根本问题的态度,你会觉得人不必然要用一定的方式活着,如果有人不是这样活着,也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

电影《人间失格:太宰治和三个女人们》 小栗旬扮演的太宰治

太宰治的经典小说,书名是《人间失格》,中文译本一般都直接沿用这四个汉字。然而这四个字在中文里传达的意思、给中文读者的联想,和日文读者的会有一些差距。最简单却也最麻烦的,是“人间”这个词。

记得《庭院深深》主题曲里的歌词:“天上人间,可能再聚?听那杜鹃,在林中轻啼,不如归去,不如归去……”“人间”是对应“天上”的,凸显的是现实尘世。几年前,台湾高中升学考试出过一个作文题目,叫作“人间愉快”,应该是出身中文系的老师,也许是曾永义教授的学生,对曾永义写的一篇文章《愉快人间》印象深刻,就将之改动挪用来当考试题目。但从中文意义上看,要十五岁的小孩作这样的题目,简直莫名其妙。曾永义的文章要强调的,是活在“人间”有许多愉快, 够充实够丰富了,所以不必去羡慕“天上”,不必想象死后的另外一个理想世界,有“人间”,能够体会“人间”之至乐,可以不需要天堂。

十五岁的孩子哪会有这种想法?让他们以十五岁的青春年纪去比较“人间”和“天上”哪个比较快乐有道理吗?百分之九十九的学生作文里,只会写自己生活中的种种“愉快”,那就是“愉快”,和题目中的“人间”无关了。题目才四个字,里面有两个字是多余无用的,真不知这样的题目是在什么样的中文理解中想出来的。

谁最常用“人间”,而且用得有道理、有必要?是星云法师,他的信仰教义上特别强调“人间佛教”,表示佛光山不是我们一般想象的那种隐居出世、“不食人间烟火”的宗教组织,佛光山要介入现实,在现实中提供佛法作用,在“人间”条件下实践佛法。

但日文里的“にんげん”不等于中文的“人间”。“にんげん”最简单、最广泛的意思就是“人”,复杂一点、深刻一点的指涉是人的生活、人的现象,或人之所以为人的抽象道理。

05

“失格”的更深层的含义

另外“失格”两个字,也不完全等于“失去资格”。

小说《人间失格》从三张照片开始,第一张照片里是一个小孩,他的脸给人一种莫名阴森的感觉,有着微笑的模样,却握紧了拳头,以至于让人无法感受他的笑意。没有人能够一面握拳一面笑吧?因而那看起来不像人,而像是猴子的笑脸。

从这个开头我们能够体会,小说要描述的,不是“失去资格”,而是更普遍的“不具备资格”,一种没有资格作为人活着的生命。重点不在于后来发生了什么事使得这个人失去了人的性质、人的资格,而是他内在的一份深刻、排解不了的怀疑,怀疑自己可以作为一个人活着。在“第一手记”中,他说:

对于人类,我始终心怀恐惧、胆战心惊。而对于自己身为人类一员的言行,我更是毫无自信。总是将自己的烦恼埋藏心中,一味掩饰我的忧郁和敏感,伪装出一副天真无邪的乐天模样,逐渐将自己塑造成一个搞笑的怪人。

这段话里,中文读作“人类”的,日文中都是“人间”(にんげん),是集体的人,抽象的人的条件。人对他来说,是一种可怕的动物,他无法理解人如何能忍受痛苦的生活而持续活着;另外他永远猜不出来人在想什么、用什么样的方式感受这个世界。人对他来说,如此陌生、如此难以捉摸,所以他只好选择搞笑,尽量去讨好每一个人。

太宰治


小说要表现的,不是这个主角失去了作为人而活着的资格, 想要去死,因而描述他如何失去了作为一个人的资格。如果从这个角度看,我们会注意到的是他酗酒、花钱、过着颓废的生活,认为那就是太宰治小说中的“无赖”性质,甚至认定那就是他身为“无赖作家”的特性。

“失格”有更深沉的疑惑,那是真切的存在之谜──人如何取得了活着的资格?“人间”用在这里指的是“活着”“以人的方式活着”。别人出生了就在这个状态中,视之为理所当然,而太宰治之所以要写《人间失格》,正是因为本质上不能无疑,从来没办法安心接受这件事。

《厌倦做人的日子》

副标题:杨照谈太宰治

作者: 杨照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品方:春潮Nov+

出版年: 2023-10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