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当前位置:首页 >百科 >文化周刊 | 难忘“外婆粽” 正文

文化周刊 | 难忘“外婆粽”

[百科] 时间:2024-04-28 05:14:32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综合 点击:167次

原标题:文化周刊 | 难忘“外婆粽”

■ 卢焕雄

外婆已经八十多岁了,外婆粽患老年痴呆症多年,文化她连自己有几个儿女偶尔也记不清,周刊但有几个外孙却记得一清二楚,难忘每到端午节这一天,外婆粽一定要指挥家人为外孙们包一顿粽子。文化

外婆家在革命老区的周刊一个小山村里。那里是难忘“红色娘子军”的诞生地。那里的外婆粽人们为“琼崖革命二十三年红旗不倒”做出过许多贡献。

小村庄坐落在一片山坡上,文化五六户人家,周刊全都姓吴,难忘叫吴村。外婆粽村前是文化一条不知道发源于哪里的小河,九曲连环,周刊蜿蜒而过。小河的南边有一座叫作“高郎岭”的山,粽子叶就产自这山上。

游学在外地的我,常常怀念这个小山村。逢年过节,一有时间都会回到外婆家,看看老人叙叙旧。尽管她有时能喊出我的名字,有时却忘了我是谁。

再过几天,端午节又要到了,我不由惦念起外婆家的粽子。

外婆家的粽子是外婆一手操办出炉的,最有农家烟火气。

包粽子的前几天,外婆就派儿媳妇们到山上收割粽子叶。还特别叮嘱叶子要挑长得肥大的,不能太嫩也不能太老。粽子叶收割回来后,外婆意识清醒时,会戴上一副老花镜,从成堆的粽子叶里一张一张精挑细选。被虫咬过的、有破败痕迹的,通通不要,之后招呼后辈们把粽子叶拿到锅里用水煮开,使粽子叶变软,然后晾干。

包粽子用的糯米,浸泡2~3个小时后风干,再下锅加上蒜泥、蚝油、酱油等,炒成金黄色。外婆家的粽子馅特别讲究:有虾米粒、鱿鱼干、五花肉、咸鸭蛋,咸鸭蛋只用蛋黄,这些馅要用文火炒成半熟,最后把粽子叶捆成三菱形,可大可小,灌入米和馅。

做完这些工序,粽子就可以下锅煮了。外婆强调,一定要在老屋的土灶上,用柴火煮,不能用煤气炉,说柴火煮出来的粽子味道更香。平日里,粽子要煮上8个小时,一锅能煮20多条。煮粽子需要时刻关注火候,随时逐一翻转,以防夹生或过火。煮熟后,再隔水蒸1个小时,达到半干不湿的效果。外婆家的粽子不同于其他地方的,油而不腻,耐嚼而不粘牙,吃后满口留香,让人回味无穷。

在革命战争年代,粽子是战士们的干粮。当年红色娘子军参加攻打文市炮楼战斗,三天三夜久攻不下,靠的就是这种叫作“粽”的干粮充饥,坚持到最后的胜利。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粽子是一种可以解除饥饿的抚慰。听母亲讲,当年的粽子是粽叶包米粒,没有肉馅。尽管如此,对于那个年代的小孩子来说,已经是难得的美食了。粽子出锅后,家里几个孩子一人只能分到三个。母亲说,那时我总把自己的那一份抱在怀里就走,尔后一个人躲在墙角,狼吞虎咽,一口气吃完,生怕被别的小孩抢了去。

如今,这个小山村里人们的生活好多了,粽子的馅料也越来越丰富,但不知道为何,我总是吃不出童年的味道。看着那一个个从流水线上“流”出来的粽子,我心里充满了惆怅。我再也吃不出那种柴火味,吃不出那种亲情,也吃不出那种乡愁了。

记得那一年的端午节,外婆家好生热闹。一筐热腾腾的粽子出锅了,一群孙子、外孙、外重孙们呼啦啦地往前冲,抢着就要吃,全然不听大人“热干饭、凉粽子”“凉了更好吃”的吆喝。这时有人提议,我们是不是该给外婆家的粽子注册个商标呢?就叫“外婆粽”吧。(卢焕雄)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