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河北坝上昔日贫困村:旧貌新颜 未来可期

[探索] 时间:2024-05-02 17:07:33 来源:蓝影头条 作者:休闲 点击:56次

原标题:重访河北坝上昔日贫困村:旧貌新颜 未来可期

初秋,重访河北坝上地区天高云淡,河北青山叠翠。坝上仁和堡村村口的昔日菜地里,甘蓝、贫困西蓝花、村旧生菜等已经成熟,貌新拖拉机阵阵轰鸣,可期菜农们正在紧张劳作。重访

河北省沽源县小厂镇仁和堡村曾是河北河北省206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全年一半时间天寒地冻,坝上生存条件恶劣。昔日万水泉村地理位置则更为偏远,贫困守着薄田靠天要收成,村旧绝大多数青壮年外出务工。貌新

2020年2月底,包括沽源县在内的河北省27个环京津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数百万贫困人口脱贫,环京津地区历史上第一次摆脱了区域性绝对贫困。三年间,这两个曾经的坝上贫困村旧貌换新颜,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图为村民在蔬菜批发市场所卖蔬菜当天结算。 李洋 摄

2017年,中新网记者曾跟随扶贫工作队来到河北坝上地区沽源县仁和堡村、万水泉村,记录了两个村的贫困状态。当年,为确保到2020年如期脱贫,河北从省市县三级机关共选派2.2万余名干部驻村帮扶,并多方筹集资金用于精准扶贫工作。

三年巨变旧貌换新颜

三年前的仁和堡村,即使再贫困的家庭都会备上几双雨鞋。对此,中国银行河北省分行驻张家口沽源县小厂镇仁和堡村第一书记刘增杰深有体会,“碰到阴天下雨,村里的土路都会变成泥潭,脚上的运动鞋更会陷入泥地。”

如今,仁和堡村村口建起了标识性牌楼,村里的13条街道、2万多平方米巷道全部硬化,90盏新装的路灯令村民结束了“无灯一抹黑”的生活。公共厕所、爱心浴室、1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都已投入使用,成了远近闻名的村容村貌样板村。

当下,正值蔬菜产销旺季,仁和堡村的蔬菜批发市场里格外热闹,来自北京、邯郸、山西等地的客商齐聚市场收菜。

河北邯郸菜商顾良是仁和堡村蔬菜批发市场的老主顾,“这里的蔬菜品质好,种类多,是坝上地区比较实惠的蔬菜批发市场。”

“80后”陈尚卿今年种植了60亩蔬菜,如今已售出了20多亩的蔬菜。据他介绍,今年种植蔬菜预计有17万元左右的收入,“曾经是在地头等人收菜,蔬菜价格和新鲜度难以保障。现在村里有了蔬菜批发市场,大家每天一早拉过来,价钱统一,省心又挣到了钱。”

仁和堡村党支部书记杨旭东表示,计划将仁和堡村打造成绿色、精品有机蔬菜基地,注册仁和堡村商标,打出品牌效应。同时,他跟刘增杰正在计划引进一家龙头企业,延长蔬菜供应链,将蔬菜烘干销售,增加收益。

在万水泉村口,115座蔬菜大棚在坝上阳光的照射下,反射出点点亮光,棚内种植的豆角正在爬架成长。

据万水泉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左青利介绍,蔬菜大棚由一家公司统一经营,今年每座大棚租赁价格为650元。村民除了得到租赁费用外,还可以在蔬菜大棚打工赚钱。同时,新建了150平方米蔬菜恒温室,村民种植的蔬菜可以不用出村就完成冷藏储存。

在走访中记者看到,仁和堡村和万水泉村都建起了爱心浴室,免费向村民开放。曾经的夏天,村民会烧开一壶热水,在大盆中简单洗澡。如今,即使在零下30多摄氏度的天气里,浴室内的水温也能达到50摄氏度以上,解决了坝上村民洗澡问题。

昔日贫困户:有人帮更要自己站

改变的不只是村里环境。自强自立、自力更生的想法也在坝上山村里生根发芽。

1991年出生的郭建伟曾是仁和堡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他从村委会“讨”了一份新差事,驾驶村里30万元购置的大型农机,在家门口当起了农机手。既省下了自己耕地的钱,又多挣到一份钱。

郭建伟说,今年他给本村翻耕土地1000多亩,收入了几千元,还承包种植了100多亩地的蔬菜,目前已出售50多亩的蔬菜。“今年菜价很好,年初给自己的小目标是十万块钱,看来是可以实现了。还得计划明年干啥,挣钱不能等。”

车树林以前也是仁和堡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6年前,他的爱人崔树萍因为一场车祸导致下肢瘫痪。车树林推着轮椅上的妻子曾在内蒙古、山西、北京各地打工。在外漂泊多年的老两口回到仁和堡村时,家里的老房子早已破败不堪。

当车树林回村后,刘增杰成为了他的帮扶责任人。实施危房改造、改造居住环境……如今,车树林夫妇早已入住宽敞明亮、自来水入户的新房里。今年3月份,车树林还花了4万多元钱购买了两头肉牛,并在院子周围种上了玉米作为牛的饲料。

车树林还兼任仁和堡村的公益岗位,一年有3000多元的收入,“等生了小牛就会有一笔收入。国家帮扶了我们太多,自己也要努力往前奔,这样日子才能越来越好。”

喂料、加水、清扫牛圈……每天一早起来,万水泉村的曹万富就在牛棚里开始忙碌。几年前,他借款承包土地种植蔬菜,但菜价波动,欠款一度高达20余万元。在得到中国银行河北省分行的帮扶后,转变思路变种植为养殖。现在,曹万富已经养殖了30多头牛,成为附近有名的养殖大户。

谈及今后生活的规划,曹万富信心满满,“日子这是刚过得有劲头,可得好好干,勤劳能致富。”

图为坝上村子建起爱心浴室。 李洋 摄

脱贫“破壁人”:不停脚的牵挂

“扶贫工作的意义不仅是让贫困户挣到钱,更重要的意义是让他们突破眼界的壁垒,开阔思路视野,激发内生动力。”对于扶贫帮扶工作,刘增杰吐露了自己的心声。

2018年接替原来帮扶的同事来到仁和堡村扶贫的刘增杰,被坝上的阳光晒得皮肤黝黑。他跟队员们走访了村里的每位建档立卡贫困户,分析原因,查找根本。

53岁的张海民患有小儿麻痹症,住在草皮房子中,冬天透风,夏天漏雨。刘增杰入户调查后,各方跑办,为他翻盖了房屋,并资助他开展生猪养殖,年创收1万多元。今年,刘增杰还联系了医院,为张海民的腿部做手术,手术费用也将得到减免。

针对村里暑期大人忙于种菜,留守儿童无人看管等现实问题,刘增杰劝说自己当老师的爱人一起在村委会开办夏令营活动,通过各类方式拓宽了孩子们的思路和眼界,激励大家做最好的自己。

“根治贫穷要从娃娃抓起,为儿童播下自信和希望的种子,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刘增杰说道,只有思想格局改变了,才能破解贫困的壁垒。

52岁的左青利是2018年3月份来到万水泉村担任第一书记。初到万水泉村,左青利和另外两名队员挤在不足15平方米的屋子里办公生活。身处这个坝上村子,冬天寒冷异常,生活用水冰凉刺骨,就连秋裤也未在夏天“缺席”。

面对如此境况,左青利他们并未歇脚。积极联系产业项目,组织带领村两委和村民代表外出考察,成功实施百亩大棚精品蔬菜产业项目、建设150平方米恒温库……

最近的左青利十分忙碌,因为正在联系一家菊苣科技企业,“坝上的气候适合种植菊苣,如果能引进一家这样的科技型企业,肯定会有不错的收益。”(刘欢)

(责任编辑:热点)

    相关内容
    精彩推荐
    热门点击
    友情链接